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伍子胥的祖国是 伍子胥灭自己的祖国 到最后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忠臣

导语:本文探讨了伍子胥背叛祖国后的历史评价。古人认为忠孝为先,伍子胥的行为是一种孝顺的表现。而他只是灭了王,没有灭国,当时的人也认为他的行为是合理的。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行为是错误的。

伍子胥原籍楚国,向吴国投降,然后率领吴国军队消灭了自己的祖国楚国。按照一般的理解,这绝对是欺师灭祖的叛国行为,应该千古唾骂。

但是,如果看历史,就会发现对伍子胥的历史评价中,指责伍子胥叛国的很少。大多数人都同情伍子胥。而且,他不仅同情伍子胥,而且单纯地认为伍子胥这样做是一种非常忠诚的表现。

举个例子,陈超说:“子若忠君,天下欲为臣。孝顺爱过他的亲人,世人想一想。”

比如桓谭说:“忠臣高时,龙凤、碧干、婺源、晁错都有变化。”

比如范仲淹说:“徐也要无悔,要忠孝。”

举个例子,李贽说:“伍子胥绝对孝顺忠厚,触目惊心,楚威猛。”

看,古人说伍子胥是忠臣!

伍子胥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带进了别的国家,毁灭了自己的祖国。还鞭打死去的君主。为什么还被认为是忠臣?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

先有“孝”,后有“忠”。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说起来,很多时候,“忠”和“孝”只能选一个。那么,当这两样东西需要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古人普遍认为,忠孝为先。

比如举世闻名的李密,在晋武帝要他当官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陈情表》,向晋武帝表明要先服他奶奶,等他奶奶死了再出来当官。晋武帝不仅很生气,而且很欣赏他的做法。

还有包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选择了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当一名小官。此举赢得了后人的一致好评。

自汉代以来,举荐官员的机制被称为检察制度。检察制度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奉孝诚信”。只有孝顺才配当官。

可见古人把“孝”放在“忠”之前。

最实际的例子。我们一般把祖国比作“母亲”,但从不把母亲比作祖国。由此可见,母亲显然比祖国更重要。

伍子胥为什么和吴一起回来攻打祖国,是因为他要为父兄报仇,这是一种“孝顺”的行为。而“孝”,可以有忠义。所以李志说他“绝对孝顺忠诚”。

第二,只灭“王”,不灭“国”。

当时在伍子胥,不像后世。当时,作为最大的国王,周的已经失去了权威。当周失去了他的权威,国王和他的臣民形成了一种双向的关系。在这种双向关系中,孟子用一句话来说:“王若以臣为手足,则臣以王为心;如果你把我当狗和马,那我就把你当中国人;如果君主视大臣如草芥,那么大臣就视君主为报复。”

既然楚平王不合理地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也就是把伍家当成了“污芥”,伍子胥就应该把楚平王当成“仇人”。当时的人明白这一点。

况且伍子胥虽然随吴国军队回到楚国,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灭楚,而是为了向楚平王报仇。当他知道楚平王去世的时候,他只是在挖坟墓,鞭打尸体。他没有杀楚王室,也没有支持另一个人站出来代替楚王。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楚人其实很同情伍子胥,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是合理的。可见人心是落后的。

当然,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边倒的事情。至于伍子胥,历史上有人认为伍子胥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比如明朝的一位官员邵宝,曾经说过:“伍子胥知道自己有亲戚却不知道自己有国家,这并不可耻。他恨一个人,骂一个国家。”当代作家王若虚也说过;“既是贼又是贼,是真小人。”

显然,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31376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深圳四大邪地 深圳中银大厦,深圳四大邪地之首下一篇:孝德显皇后 孝德显皇后到底是怎么成为皇后的 明明一天都没有进过皇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