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 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导语:提起秦始皇,有些人马上就能想到很多关于他的话,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都和秦始皇有关。综上,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暴虐的本性。 既然秦始皇这么出名,为什么还要谈他?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对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则非常模糊。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

提起秦始皇,有些人马上就能想到很多关于他的话,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都和秦始皇有关。综上,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暴虐的本性。

既然秦始皇这么出名,为什么还要谈他?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对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则非常模糊。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通常将历史人物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首先要了解这三个概念。

1.历史形象是什么?

历史形象来源于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做史书的人,一般称为“史官”。中国自春秋以来,就有专门的历史学家记录国家大事,尤其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他们应该每天都记录下来。就像写日记一样,有句话叫“君必作书”。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也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官职。大史掌管六大国法,微缩雪纳瑞掌管民族之志,内史掌管君王之命,外史掌管全书,使四方。可见中国古代对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历史学家的分工和职责也是非常细致明确的。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由后世作家根据历史记载进行加工改写,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新的生命,我们称之为再创造。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写成。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历史人物和情节做了很大的改动,使故事更加动态精彩,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弱化了真实性。因此,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有一定的区别。这种重构演绎出来的作品叫做文学形象。

3.什么是民间形象?

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被作家改编成小说,更多的是被民间人士改编成小说。在你来来往往的传递中,难免会有一些加工、虚构、夸张甚至改编。而且民间故事更多的是表达一个群众的心声和愿望,所以有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历史上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真人,哭长城算什么。“哭长城”的说法,更多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厌恶和怨恨。

嗯,把上面的基础课做好了,就真的可以进入正题了:秦始皇是暴君吗?

我不这么认为。很多文学作品一直把秦始皇塑造成一个暴君皇帝,这真的是不对的。既然是文学作品,主观改编是必然的。但是,史书记载,秦始皇不是这样。比起后世很多仁政的君王,这位古代皇帝的行为有时候更理性,更仁慈,更睿智!

第一,“焚书坑儒”的说法是错误的。

秦始皇暴政的原因之一是他“焚书坑儒”,烧了儒家经典,杀了很多学者。然而,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制度,采用以李四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分封制改为郡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旅行家的反对,尤其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前周使用的分封制,更倾向于前朝秦始皇的做法。但秦始皇没有采纳,支持李四废包立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到过去,所以引用古代圣贤的话批评时政,反对改革,这让秦始皇怒不可遏,于是他下令焚烧儒家经典,包括除季芹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记录,不属于博士馆的私人诗集和书籍也被移交并限期焚烧;有人敢说执行《诗》《书》,禁止私塾,想学法律的要当官当老师。当时的公子傅肃、宰相王毅对嬴政的做法极为反对,建议用孔子的儒家来治国。秦始皇不肯听,甚至为了打压儒生,下令杀了很多儒生。

应该说,以上故事与史实仅半符合,点烧儒家经典是真的,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史记》没有记载“惜儒”的说法。

术士是专门算命的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命陆生、侯生帮助先帝获取仙药。他们知道不可能获得仙药,于是带着一大笔钱离开首都逃走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的术士都抓起来活埋了。

另外,在故事中把“学者”等同于“儒生”是不对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大地上仍有百家争鸣。当时学者流派众多,有儒、法、道、墨,也有纵横诸子。这些学校的支持者都是学习如何致富的学者。儒生只是一个学派的学者,不能代表所有的学者。

第二,善待英雄,不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善待英雄。例如,继吕不韦之后接替他的总理王毅担任了20年的总理。王毅是主张分封制的领袖。与秦始皇的郡县制思想相反,君主与臣民在政治见解上多次意见相左。但是嬴政并没有因此惩罚他,而是烧了一些书警告不同意的人。

与西汉的武帝和三国的曹操相比,嬴郑灿算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皇帝。

西汉初年,丞相窦颖辅佐汉武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军事成就辉煌。后来因得罪帝叔田蚡而下狱,汉武帝下令处死;另一位英雄朱曾帮助汉武帝实施特权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权力。但因为一件小事被怀疑与诸侯私通,被汉武帝下令灭门。

三国曹操也是以杀大臣出名的霸主。在这些谋士中,最突出的是于迅,他被称为“王佐之才”。他跟随曹操数十年,帮助曹操打败北方世界,是曹操的首席英雄。但是因为反对曹操称王,被曹操迫害致死。相比之下,秦始皇真的可以称得上“旷达”。最起码秦始皇做的很好,接受建议,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大臣宽容。

秦始皇身边的大将李信曾经夸口说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却被大名鼎鼎的楚湘炎打败了。后来秦始皇又用老将王坚,再次攻打楚国。但他还是把李信放在了副帅的位置上,这是对臣下的一种信任,不是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先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坚。秦始皇的左右手,除了韩国,都被王坚父子灭了。可以说,王坚父子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贡献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一直照顾他们父子俩,王坚不得不安享晚年。

另一方面,另一个皇帝刘邦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胜,英雄一落,韩信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想当初韩信,偷偷过马路,帮刘邦拿下三秦,入关,淹大梁,一起收复赵、戴、齐,功不可没。但是,在他帮助刘邦除掉项羽之后,刘邦立即翻脸,设计逮捕韩信,带他回京,结果被斩首。我真的应该这么说:兔子死了,流浪狗煮了;飞鸟尽,弓藏。

除了刘邦,还有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与自己休戚与共的大臣。另一位大臣范蠡,因为他事先预言勾践是一个只能同甘共苦的君主,所以他提前离开勾践逃走了。

但人们在评论刘邦、勾践时,更多关注的是他们杰出的政治才能、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放弃的精神,却并不认为他们在心灵和思想上远不如秦始皇豁达。

第三,统一六国。从来没有大屠杀!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伤亡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怀柔政策落实了,能和平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军队。齐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秦始皇还有一颗常人所没有的宽容之心,心胸开阔。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严之战。

燕光复前,燕王丹派荆轲到秦国刺杀秦始皇,以失败告终。后来秦始皇奠定了燕国,却没有因为仇恨而得罪燕人。秦始皇消灭了燕国的政治集团后,对燕国人民采取了绥靖政策。试想,如果嬴政是个暴君,被刺客羞辱,恐怕一下子杀一城是必然的。

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是一个小心眼的人。秦末汉初,项羽率领40万大军进入秦都咸阳,屠戮了整个咸阳。他用火焚烧阿房宫,烧了三个月。不过项羽在后世的名声还算不错,人们还是很佩服项羽的。他根据自己的历史,编撰了经典京剧曲目《霸王别姬》和昆曲《千金记》,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和大英雄,却对自己火烧阿房宫视而不见。

说到屠杀,晚唐黄巢起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屠杀”。

879年3月,黄巢攻占福州,同年9月,率部进攻南方重镇广州。广州失陷后,黄巢在城内屠杀了12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几乎把曾经的海外贸易中心广州夷为平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灭西夏后,一路南下,进入南宋疆域,沿途城市被一空掠夺。蒙古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平等对待本国公民,而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族为一等公民,色目人为二等公民,北方汉族为三等公民,南方人为四等公民。

中国统一后,秦始皇没有按照等级划分公民。按照秦朝的法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而且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并没有杀六国的国王,而是把他们带到了都城咸阳,软禁起来,给他们留下了活路。这个举动,后世很多英明的皇帝都没有做过。

第四,秦始皇为什么被贴上暴君的标签?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可怜六国统一的秦始皇,依然摆脱不了“暴君”的烙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形象中,秦始皇大多是反派,真的不公平。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分裂状态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习惯。人天生就有固定的思维,世界应该是分的。分裂是正常状态,统一只是不正常。每个人对自己的土地都有感情,但对世界没有迫切的渴望。相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侵略”的代名词。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恨秦始皇,秦始皇让一个民族失去家园,成为被征服的民族。基于这种心态,秦始皇必然会被妖魔化。在千古称帝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成就了“千古暴君”的形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北宋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揭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被大臣背着跳海而死下一篇:刘恒的儿子 汉文帝刘恒的一生主要功绩 汉文帝刘恒简介 是谁的儿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