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宋仁宗年代 包拯为什么不帮一下苏东坡

导语:宋仁宗年代,包拯为什么不帮一下苏东坡。其实,并不是包拯帮不帮的问题,而是包拯在世时,他并不需要帮忙,等他需要帮忙的时候,包拯已经去世了,这里要理清一下时间线。包拯是999年出生,1062年病逝,享年64岁。苏东坡是1037年出生,1101年病逝。看似中间是有交集,但事实是包拯去世的时候,苏东坡正人生得意。苏东坡是1057年和父亲苏

宋仁宗年代,包拯为什么不帮一下苏东坡。其实,并不是包拯帮不帮的问题,而是包拯在世时,他并不需要帮忙,等他需要帮忙的时候,包拯已经去世了,这里要理清一下时间线。

包拯是999年出生,1062年病逝,享年64岁。苏东坡是1037年出生,1101年病逝。看似中间是有交集,但事实是包拯去世的时候,苏东坡正人生得意。

苏东坡是1057年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进京参加科举,去之前他们拜访了当时的成都大官张方平,张方平一看苏家父子的文章,非常喜欢,尽管他当时跟欧阳修的关系不融洽,但是他还是写了一封书信,力荐苏家父子。进京之后,等待殿试的时候,苏东坡父子结识了欧阳修和当时的很多文坛名人雅士,此时的欧阳修在文坛和政坛名声正盛,欧阳修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情,毫不吝啬对其文章的喜爱。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科举时欧阳修是主考官,苏东坡的文章让欧阳修误以为是他的好友曾巩写的,尽管文章写的非常好,但欧阳修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于是苏东坡进士及第。但是此时苏东坡的母亲病逝了,苏东坡很孝顺,而且当时的宋律是有守丧的要求的,所以中了进士后,苏东坡和家人一起回去处理母亲的丧事了,并没有立即做官,直到1061年才重新任命官职,此时他的官场还很顺畅,他也度过了几年仕途平坦的日子。

政坛的动荡是从1069年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变法开始的,政坛分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他是反对变革的守旧派,在两派明争暗斗,势同水火的时候,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被贬了。此后,他的仕途波折,“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丧命,最后是朝中一些正直的人和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求情,才让他躲过死刑,改为流放。

他被贬的最后的地方是海南岛的儋州,此时他已六十一岁,不适应儋州的气候条件,新病旧疾一起发作,直到宋徽宗继位被赦免,病逝在由南往北返的途中常州。一代文豪,就此离世。

首先,包拯在当官的时候,苏东还没有出生。苏东坡在仕途上被贬的时候,包拯差不多都已经辞职了!虽然他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在自己官场辉煌的时候不在一个时代。因此包拯可能都不认识苏东坡这个小年轻。

苏轼是公元1037年出生,1056年跟父亲苏洵兄弟苏辙一起进京应试,1057年与苏辙一起中了进士。受到当时主考欧阳修的赏识,开始名声大振。

但是由于苏轼的母亲去世,他与兄弟回家守孝三年,并没有在朝中做官。

1059年,苏轼父子三人又回到京城,次年,被任一个县城的主薄,却没上任!

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中前三甲,被外任凤翔签判。

包拯出生在公元999年,于公元1062年七月去世。

包拯比苏轼大了三十八岁,看苏轼的履历,可以看出,他与包拯并没有什么交集。

苏轼中进士的1057年,包拯权知开封府,司马光是其下属,欧阳修也没有其官职高。或许他听说过苏轼有才华的名声。

1061年,苏轼再次进京应试中状元,被外任凤翔府,刚刚开始他的公务员人生时,包拯在三司使的任上被授予枢密副使。

包拯在1062年去世,苏轼依然在凤翔任职。包拯是当时的名臣,倍受朝廷重用和百姓爱戴,他的去世当时整个开封悲恸。

苏轼也应该会收到官方通报,但起码也得一个月以后了,因为开封到陕西凤翔也够远的,交通也不方便。

所以,苏轼后来一再被贬,包拯都已经去世多年,帮忙是谈不上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重要时间点:

包拯,嘉佑元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嘉佑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嘉佑四年代任三司使,嘉佑六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嘉佑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苏轼,嘉佑二年,苏轼进士及第,随后母病逝,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因此,二人不一定见过,但是互相肯定都听过对方的大名。

苏轼1057年登第,这个时候包拯已经60岁了,4年多后不到5年,包拯逝世。

苏轼登第后,很不幸,其母丧,然后守制三年,三年后,也就是1059年返京。1061年京察第一名度。然后才开始任官,而且并没有任京官,自请外放,在凤翔、杭州、徐州、密州等地任官。而包拯是1062年逝世的。所以,他们有交集的时间专和地点并不多。而且这个时候包拯已经是御史中丞、枢密副使了,堂堂的二品三品大员。而苏轼不过是七八品的小官。由此可见,他们基本上见不到。

包拯和苏东坡曾好朋友,不过当宰相后,立刻把苏轼贬官到很远的地方惠州,当时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丝毫没有朋友的情谊了,更不谈什么帮助

宋仁宗是刚刚上位,宋朝的开国皇帝先前就立下规矩。对于那些敢于上谏的人,要宽容。即使是说错了也不要杀他们。而且宋朝本来就是重文轻武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文官里面,包拯算得上是敢说真话的人。他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是讲究证据和考虑大局的,对于宋仁宗来说。朝廷需要这样的官,百姓更需要包拯。皇上对于包拯还是很依赖的,对于自己的家事。都是会和包拯去说的,这是很好的君臣的关系。

可是和苏东坡都不一样了。。。。

苏轼生于1037年,而包拯死于1062年。苏轼于1057考中进士从而步入政坛,等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之时,已经是1079了,那时包拯早就死了怎么帮??而且宋仁宗是死于1063年,那是的苏轼才是一个政坛新手,宋仁宗年间苏轼有什么需要包拯帮的?能问的具体点吗?

宋仁宗时包拯和苏轼同朝为官,两个人都留得清名在人间,美誉天下。但他们两人从政风格,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完全不同,所以也不存在谁帮谁的问题,两个人各有各的天地吧。从政理想讲,苏轼是典型的干事派,埋头务实,以民为本,注重解决问题,凡事论事不及人,不顾人际关系的一类;而包拯则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只讲原则,不讲情面,不太关心改不改革,只会注重守不守法。

从政风格讲,包拯的作风在执纪、判案公正,没有从事地方官员的具体政绩;而苏轼一直在地方为官,思想活跃,政绩良好,有自己的鲜观点,他的刚正不阿是注重理想追求的评判。与包拯的刚正不阿就不是完全一码了。包拯是以执法为本,苏轼则以民为本。

所以在新旧党争,苏轼独立的个性属于另类,自然无人可保,包拯可能更不会理解苏东坡这样的官员。

但从历史讲,两个官都是好官。

尽管包拯和苏轼都是宋仁宗时代的官员,但是包拯比苏轼大了整整38岁!

嘉佑二年,20岁的苏轼进士及第。这时包拯已经58岁,被召任权知开封府。

但苏轼旋即应母丧服孝,于1059年重返京都。次年,即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任满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而在苏轼赴任凤翔判官的第二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包拯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则是1063年4月30日去世。

从上述的时间线分析来看,两人基本上没什么交集,苏轼都不一定见过包拯,更别说什么交情了。包拯显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帮助一个不认识的人。

而且,在1079年的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的仕途基本上还是很顺利的,也不需要别人帮他。

看到有人回答说“包拯和苏东坡曾好朋友,不过当宰相后,立刻把苏轼贬官到很远的地方惠州”,完全是胡说八道。苏轼被贬惠州是1094年的事情,这时包拯都已经去世32年了!

这个问题有些含混不清。

首先,宋仁宗时代,需要包拯帮苏东坡干什么?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慈皇帝。他一生对待大臣和百姓都是非常随和的。他在位的时间也比较长,有四十二年。他在位期间,北宋的经济非常的繁荣,科学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包拯和宋仁宗在一起合作的时间很长。包拯是名臣,也是个大喷子。据说有一次包拯对宋仁宗有意见,于是就使劲的对宋仁宗喷,结果竟然把口水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然而宋仁宗依然没有生气,用袖子擦擦脸听包拯继续喷。这件事也让很多人非常的敬佩宋仁宗。

宋仁宗整体来说是比较稳健的性格,但也曾经做过一次比较有名的改革。那就是重用范仲淹等人,进行了庆历新政。当时的新旧势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不断的相互斗争。

最终,欧阳修这个猪队友的《朋党论》虽然文采出众,却成了反对势力借以攻击范仲淹等人的武器,庆历新政最终彻底失败。宋仁宗也从此不再提变法之事。

一直到宋神宗继位,才任命王安石进行了更彻底更大规模的变法。

至于苏轼,在包拯,范仲淹,欧阳修,宋仁宗这些人面前,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而已。宋仁宗对他还是比较欣赏的。

据说,苏轼和苏辙兄弟在被宋仁宗面试之后,他曾在后宫对皇后高兴的说:“今天为后世子孙发掘了两个可以做宰相的人才。”

公元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朝的臣民都非常伤心,竟然连对面的辽国很多人都很伤心。也算是“亲邻同悲”了。

而苏轼1057年中进士,1059年给母亲守丧完毕回京,1061年制式科考试“百年第一”,两年后,宋仁宗就死了。终生也没有怎么惩罚过苏轼啊。

苏轼人生的起落,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大佬对他的教育和惩罚,跟仁宗皇帝没什么关系。至于包拯,1062年就死了,比宋仁宗死的还早。更谈不上和苏轼有多少交集。

苏轼在1062年前的主要任务是考试,如果说真能帮他的话,欧阳修的机会倒是很多。

搞笑的是,欧阳修把苏轼的千古雄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认成了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做,怕人说自己徇私,愣是把苏轼的第一名给搞成了第二名,也算是极其有意思的事情。

包拯跟苏轼他爹差不多大吧,怎么帮。而且同朝为官,只是同事,你会什么都帮你同事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建文帝削藩 靖难之役: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 导致的一场皇室战争下一篇:魏将王双 曹魏名将被诸葛孔明弄死的有几个 我知道木门张颌 还有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