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理想造就现实:西晋军制中潜藏的王朝崩溃密码

导语:理想成就现实:西晋兵制下王朝覆灭的暗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西晋是历史上特别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王朝。虽然终结了之前的三国乱世,却又很快引发了时间更为持久的南北朝时代。所以,关于西晋的方方面面,都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理想成就现实:西晋兵制下王朝覆灭的暗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西晋是历史上特别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王朝。虽然终结了之前的三国乱世,却又很快引发了时间更为持久的南北朝时代。所以,关于西晋的方方面面,都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们不妨从西晋的军制入手,窥探下当时的政治生态结构。以便理解西晋王朝为何短命的千年迷局。攻灭吴国后 西晋暂时恢复了东汉时期的大部分版图晋朝的征兵制度大致分为世兵制和募兵制两类。其中世兵制是主要的征兵方式,即作为兵源的兵户,要世世代代从军。在这种制度下,兵户与民户分离。在未经特许的情况想,不得互相转换。 虽说兵户就是兵源的全部,但出于保护生产和家庭稳定因素的考虑,不是所有17-50岁的适龄男丁都要从军。比如在公元279年的西晋伐吴时,朝廷就诏令拥有每2-3名兵户的家庭,要提供1名士兵服役。以此类推,就是拥有4名兵户的家庭,要提供2个士兵服役。如果家里有6名以上的兵户,则只需要提供3人服役。所以,最多也只有不超过50%的适龄男丁会被抽取。 兵户虽然有从军义务 但纳粮也是重中之重当然,为了有足够的士兵,这类兵户的数量就必须非常庞大。比如在仅有108.2万在册人口的前蜀国地区,兵户就达到10.2万。而仅仅拥有53万民户在册的前吴国地区,兵户数目要高达到23万之巨。 然而,这种军制的实际效果也没有设计者预料的那么理想。在消灭东吴之后,晋武帝诏令军中年满60的士卒归家。到后来的东晋时期,中军护军营中亦有年老不堪从役者。这种非常普遍的超龄服役现象,反映了实际兵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维系巨大的版图 西晋必须拥有数目庞大的军队这种困局在地方上也得到了印证。如交州刺史陶璜在上书中就称自己所率的7000名士兵,实际上只剩下了2420人。《文馆辞林》也提到,西晋初年就有大量士兵逃亡。东晋王羲之在给谢尚的信中亦称百信流亡、户口日减。 为解决此事,晋人早在公元303年便有征发奴隶从军的举措。但这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弥补世兵制的衰落,募兵制便被逐渐重视。在西晋初年,募兵尚且属于皇帝特许下招募精锐的方式。但到八王之乱后,募兵就渐渐普遍起来。如西晋的青州刺史苟曦、东晋时北伐的祖逖、沈劲、谢玄都有自募士兵的例子。 西晋军制的最成功案例 却是后来东晋的北府兵不论士兵是如何而来,他们都要被统一编组才能成为军队。在晋军中,最小的单位是有5个士兵组成的伍。在此之上还有10和人的什-50人的队-1000-2500人的军、营、校。 所有军队都被分为中军、外军两类。中军属于驻扎于首都附近的直属部队,之下又分为驻守城内的宿卫军和驻守首都外围的牙军门两类。其中宿卫军又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6军和由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翊军6校尉。左、右、前、后四军以及积弩、积射2营,共计18军。与之相对,牙门军也有相对应的18军,但具体已不可考。 西晋时期的出土兵俑这样,西晋的中军就共有36军。其中宿卫4军、6校各有1000人,2营各2500人,只有6军具体情况不详。以此推算,整个中军少说有4.2万人。从晋朝征讨毋丘俭、文钦时出动中军10余万看,其数量还会因为需要而大幅增加。到了后来的东晋,中军数量才大幅缩水到4万左右。 除了中央军外,地方也需要军队驻守。这些外军由都督掌控的军队、王国兵和州郡兵组成。在西晋初期,为了实现军政分离,曾设置了8大都督区,并罢黜了州郡兵力。然后将这些地区的军队剥离刺史的管辖,交与都督控制。 西晋的中央军就和很多王朝的一样 迅速沦为花架子不过这种措施同样没有执行到位。罢黜的州郡兵的时间并未超过10年,而且在一开始也只是在无战事地区执行。因此在两晋时代,汉朝留下的州郡兵传统还一直存在,只不过数量不多而已。 同时,晋代的藩王也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大国有上中下3军,次国有上、中2军,小国仅保有上军。晋武帝封藩王27人,其中列于史籍的封王中有大国1个,次国5个,小国15个。当时的大国有兵力5000人,次国3000人,小国则是2000人。因此总兵力至少在5万人左右。 地方上的外军 成为了后来八王之乱的主力为了避免藩王坐大,地方军的主力部队也都在都督手中。单单成都王司马颖讨伐赵王时就有20万之众。齐王司马囧更有甲士数10万。但这些外军海上在数量上远多于中央军。 到东晋时因国力下降,地方都督的军力也少了很多。如实力较强的恒温也仅有步骑5万。至于在都督实力之下的是王国军自然也是更少了。虽然王国兵被保留到了东晋时期,但数量已经无从考证。东晋只能在谢玄时期,招募了精锐的北府军去作为外军主力,总兵力为8万。 继承三国军队的西晋 还是离不开外族部队的支持可以说,两晋的军制在思维上一脉相承。希望利用朝廷控制的众多编户齐民人口,抽取足够的适龄人员参军。至少要在兵力上达到空前规模。但这种制度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即为了兵源顺利抽取而将很多三国时被委以重任的边境部落拆散。在补足了潜在兵源的同时,却将真正有武德的群体消灭。 之前的三国时代,无论魏蜀吴三军的兵力多寡,都需要依靠外族部队打仗。曹操的异军突起,不仅仅在于招募了大量流民去建设军屯产业。还通过招募南匈奴、鲜卑等部族的骑兵作为精锐使用。西南的蜀国若是招募不到南中的蛮族士兵,也会通过青海与河西走廊去招募羌人为自己所用。至于地处东南的吴国,也没有放过任何可以搜刮到的山越部落。 三国时代留下的精锐军事资源 被西晋自己消灭掉了但西晋的统治者却已经忘记了前人建设的武力结构。盲目的扩充兵户数量,就是将大量人口卖为奴隶也在所不惜。为了达到快速转换目的,还必须将很多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结果自然是皇帝手里的嫡系不善战,数量也没地方势力拥有的规模大。 坐着羊车找艳遇的晋武帝司马炎这些自己造就的乱象,最终演化成着名的八王之乱和惨烈的永嘉之乱。让西晋的统治不仅难以长久,还变得短暂而血腥。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鼎鼎香历史下一篇:1961年10月31日出生的人的命运怎么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