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圆明园付诸一炬 只是因为英法联军要给咸丰帝一个“教训”

导语:圆明园被烧毁只是因为英法联军想给咸丰帝一个“教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860年9月18日中午,英法联军近4000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约万人大战于通州以南约8公里的张家湾,结果清军大败。9月21日,英、法联军约

圆明园被烧毁只是因为英法联军想给咸丰帝一个“教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860年9月18日中午,英法联军近4000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约万人大战于通州以南约8公里的张家湾,结果清军大败。9月21日,英、法联军约6000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瑞麟部、胜保部约3万人大战通州城南的八里桥,清军再次大败。咸丰帝听到前方败绩,于9月22日从圆明园出逃热河。临行前,他第四次派出其亲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办理和局”。 僧格林沁 >恭亲王奕手无可战之兵,英法联军已至北京城下。9月24日,他照会额尔金,提出以战俘换和平的方案。额尔金答复,3天内放人,否则进攻北京城。9月27日,奕再次照会额尔金,亮出底牌,只要不提亲递国书,一切都可允诺。在热河的咸丰帝从奏折中得知此一方法,在谕旨中称:“总期抚局速成,和约已换,国书已递,朕即可及早回銮。”他没有对和约条件提任何意见,但却明确指出“国书已递”方才回京。而额尔金对此的复照强调了国书必须亲递的西方礼节,又强调了这种礼节只是“敦好”之典,而“未列入准此动兵之议”这句关键语的意思十分不清楚。从英方文件来看,其本意是“没有将亲递国书一事列为此次起兵的要求”,即没有将此事列入和平的条件。奕没有看出此层意思,在复照中强调皇帝已经“秋狩”,国书只能由他“恭代接收”。他还向英、法提示,若不退兵议和,巴夏礼“恐终难于保全”。奕的照复几近于决裂。咸丰帝收到奕的报告,似乎看懂了额尔金照会中此语的意思,上谕中称:“及向未列入准此动兵之议等语,似该夷不至为亲递国书,所议不合,再致决裂。”而奕此时已等不及咸丰帝的批回,派武备院卿恒祺到狱中与巴夏礼谈判。巴夏礼指出:“此节原非条约可比,彼此无庸勉强。”语出疑解,问题的核心顿时消然。 >恭亲王奕 >英法联军并没有等待清朝释放巴夏礼,而于10月6日在北京安定门、德胜门外再次击败僧格林沁等部清军。当听闻咸丰帝住在圆明园,便引兵进发。当日晚上,法军一部进入圆明园,开始抢劫。次日,英军也参加了抢劫的行列。奕等人避走万寿山。8日,京城内的清朝官员释放巴夏礼。12日,又放出一批被截拿的英、法人员。13日,在英法联军最后通牒的威逼下,交出安定门,由英法联军“代为看守”,英法联军一部进入北京城。14日,释放全部被截拿英、法人员。僧格林沁截拿的英、法人员共39人,此时只释放了19人,其余20人在狱中死去。英国专使额尔金为报复清朝的“残暴”,决定给咸丰帝一个永久的“教训”,准备烧毁紫禁城的皇宫,后恐清朝颜面尽失而垮台,所签订的一切条约随之不保,最后选择了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军第1师奉命放火纵烧圆明园! >圆明园遗址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文塔的简介下一篇:日本的“文化大革命”:高喊毛主席万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