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张岱年 张岱年

导语: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张岱年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张岱年轮廓张岱年,字季同,别部同宇。1909年5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献县。父亲张廉,光绪进士,任翰林院编辑。大哥张松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这直接影响了张岱年对学术道路的选择。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随即退学,报考了北师大教育系。

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张岱年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张岱年

轮廓

张岱年,字季同,别部同宇。1909年5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献县。父亲张廉,光绪进士,任翰林院编辑。大哥张松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这直接影响了张岱年对学术道路的选择。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随即退学,报考了北师大教育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因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七七事变”后,清华南迁,他留在北京,闭门读书。1943年,他在一所私立中国大学任教,并被聘为哲学讲师。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于1946年复学,回到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国立高等学校重新调整,转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的志向,深入研究古代哲学经典。大学期间,在张松年的指导下,学习了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和怀特海的大量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其他唯物主义哲学的译本,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代最有价值的理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张岱年先生先后撰写了《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秦以后哲学中的辩证法》、《李岩之学》、《中国形而上学的基本倾向》、《中国思想源流》、《关于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人生哲学》等重要哲学论文,谭力受张松年“列宁、罗素、孔子三流合一”思想的影响,张岱年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思想:未来哲学的新路子应该是唯物主义、理想主义和分析主义的融合。在方法上,融合了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它将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存的边缘。“要应对这种危机,就要有一种勇于和大胆应对危机的哲学。这种哲学决不能效仿西方哲学,而是复活中国固有的坚决而宏大的积极思想,但决不能采用新儒学或新墨家的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创造。”从1935年到1936年,张岱年撰写了50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聚焦哲学问题,分别描述其起源和发展,以展现中国哲学的系统秩序。其极高的学术品位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1942年至1944年,他以民族精神为己任,撰写了《哲学思维论》《知识与现实论》《物质论》《品德论》等多篇手稿,分别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形式逻辑规律、唯物主义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哲学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还继续教授中国哲学史。任教后,著有《张载——11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唯物主义简史》。粉碎“四人帮”后,王先生改教鞭学,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史料”课程。20世纪80年代,除重印部分旧作外,还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论》、《宣儒论林》、《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等著作。,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无论是在数字上还是在话题上。

张岱年一直对文化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1984年以来,他在文化内涵、文化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主张融合中西文化之长,开创中国文化的新类型。认为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才能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有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已经落后,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尤其是民主和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没有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载道”,即弘扬意识、坚持进取精神、重视和谐、宽容大度。这是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核心。张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近8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中国哲学领域。在哲学理论方面,他力图“唯物、理想、分析、综合”于一体,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和主导,将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与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中国需要的新的综合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特别重视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开创了宋明哲学的理学、心学、气论;他将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哲学问题和概念范畴的研究,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理想和人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批判地继承中国伦理思想的精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文化建设问题上,他早年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创造性综合”和“文化创造论”的命题,80年代提出了“文化全面创新”的理论,为汉语语法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道路,成为当今中国形象最大、认可度最广的一种文化中心。

研究方法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第三,文化问题的讨论。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张岱年频繁的学术创新和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坚持。张岱年把他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学术类别很多。简而言之,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分为许多学科。学术的一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理解。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各不相同。然而,有一些基本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中是相同的。基本的学术方法有三种,一是思与学的统一,二是知与行的统一,三是述与行的统一。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至今仍然正确。学习是接受已有的知识,而思考是独立思考。学而不思,接受已有知识而不独立思考,会迷茫,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不接受已有的知识,就会陷入荒谬。一方面要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要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前人没有取得的成就,获得新的成就。学习是基础,而思考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更高境界。到目前为止,前人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有待提高。因此,思考和学习永无止境。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知即知,行即行”。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知行合一”仍然是正确的。应该承认,“知行合一”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知识,要从实际出发,最后用实践检验。自然科学是以实验室实验为基础的,而社会科学实验要复杂得多。叙事与写作的统一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孔子自称“说而不做”,墨子则主张说而行。在这个问题上,墨子是正确的。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前人发现的真理必须继承。不知道前人取得了什么成就,也是一种盲目。学习也叫学习,“q”字意义重大。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如果我们能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就会创新。创新就是提出新的想法,做出新的发现。宇宙复杂而繁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无限的,所以新的现象经常出现。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是学术创新之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关键。

以上三种方法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遵循这三种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如果我们违反这三种方法,我们肯定不会取得结果。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遵循这三种基本方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林语堂纪念馆 林语堂故居下一篇: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