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工农商学兵 兵团历史演变与启示

导语:兵团的历史沿革及启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1.谁能介绍一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变迁不转业的特种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祖国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领工资、不改防务、不转业的特种部队254万人。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和平与领土完整,他们无怨无悔地改造

兵团的历史沿革及启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1.谁能介绍一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变迁

不转业的特种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祖国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领工资、不改防务、不转业的特种部队254万人。

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和平与领土完整,他们无怨无悔地改造自然,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周围恶劣的环境捍卫土地和边境地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了一份纯粹的忠诚。这个特殊的单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唯一一个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社会组织。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将驻守新疆解放军的10.5万官兵就地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开荒戍边的历史使命,拉开了新中国开荒戍边的序幕。

这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特殊力量。指挥官放下枪,抱起坎图曼;放下丹克和装甲车,启动了马车和拖拉机。在组织上,他们仍然保留了军队师、团、连的建制,以战斗的姿态进军荒野和戈壁,创建了大农场、大牧场、大工厂。这些农场、厂矿分散在世界各地,分布在天山南北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过去大多是进入荒地、荒无人烟的荒原。

战士们用肩扛鹤嘴锄、拉犁的方式,刨地搭“土窝”,开渠打井,从山上吸引雪和水,开荒、耕地、造林、建水库。官兵们并驾齐驱,流血流汗浇灌沃土,创造了准噶尔、塔里木永久荒原上碱滩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就有一亩是兵团人耕种的。兵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畜产品生产基地。

新疆刚解放时没有工业。兵团人为了兴办实业,偷工减料,把棉衣改成单衣,把两套衣服减为一套,甚至省略了衣领、口袋、帽檐,捐了1500万元的转让费,靠自力更生生产出新疆第一根纱线、第一个方糖、第一个钢锭……为新疆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石。

新疆与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战略地位突出。按照中央指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在边境地带建设了58个团场,长度2019公里,纵深10至30公里,几十年来没有丢失过祖国的一寸土地。

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拥有254万人口、14名生产建设工程师、186个团、1500多家工贸建筑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既有被称为死亡之地的广袤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亚洲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盆地内有广阔的荒地可供开发,有丰富的水源可供利用。

为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队进入阿拉尔,设立前方指挥所,苦干三年,建起10个农场,组成庞大的农场群。石河子曾经是玛纳斯河流域沙漠沙滩上的一个小居民区,只有三口之家,还有一个很大的汽车店。

自从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搬进来以后,成千上万的定居部队和上海分局的知识青年也到了。历经千辛万苦,一座新城终于在后来被称为“戈壁沙漠上的小上海”的玛纳斯荒原上悄然诞生。

鉴于百万农民军的主体是具有军队传统和作风的人民解放军复员官兵,中央不仅确认王镇将军为农民农场部长,还抽调了原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肖克、陈袁满将军, 和刘星等高级将领担任副部长,使农业部成为国务院高级将领最多、军队转业干部最多的部门。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扛着火车向西走,用青春的歌声谱写了壮丽的人生。

20世纪50年代,“8000名湖南姑娘走进天山”,山东、河南、淅川姑娘成群赴疆,20世纪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分公司的年轻人走进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这些都成为生产建设兵团展览史上光辉多彩的一页。很多大陆女孩离开了可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边疆定居,逐渐融入到生产建设兵团的抗洪生活中,然后大部分都在这里找对象,结婚定居。

2.新疆兵团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开荒戍边的职责。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辖区内的行政、司法事务。它是国家单独计划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叫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174个农场、4391家工业、建筑、交通和商业企业,以及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健全的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职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为了巩固边防,加快新疆的发展,减轻新疆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驻疆解放军把主力部队投入生产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已建成34个农场和8个牧场,耕地面积7.72万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疆部队的后勤供应,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一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扎在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任务是劳武结合,培育和保卫边疆。自1956年5月起,兵团由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来开发戍边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垦戍边都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大规模定居和边境保护始于西汉,此后遭到了历代的攻击。这对统一全国、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担负着清地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重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建、服综合治理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界地带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构建了田地连片、运河纵横、林带纵横、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

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要产业,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到1966年底,兵团各项事业发展到更高水平。1981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1975年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第二次创业,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

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建设了水利、造林、防风固沙工程,建成绿色屏障数千公里,形成新绿洲106.4万公顷,建成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城;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团农牧团场和工商建筑企业在依法向地方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地方建设。每年都有大量技术人员调往附近县、乡、村举办各种种植、农机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开始,每年都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建设,给各族群众送去药品,从各方面给予帮助。为了支持新疆的工业发展,兵团还将一大批已经建成的工商业和建筑企业无偿移交给当地,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军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一起,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50年来,兵团在打击和抵御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渗透活动、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清理土地和保卫边境地区的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关系。

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律、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一体化经济,与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实现边疆共同富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兵团的发展一直得到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

定居初期,各族群众充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向兵团划拨了大面积的国有荒地、草地、矿山和天然林,为兵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汉、维、哈、回、蒙等37个民族。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50年的发展,在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谁能介绍一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变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转业的特殊单位。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支254万人的特种部队,他们不穿军装,不领工资,从不换岗,从不换工作。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和平与领土完整,他们无怨无悔地改造自然,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周围恶劣的环境捍卫土地和边境地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了一份纯粹的忠诚。这个特殊的单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唯一一个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将驻守新疆解放军的10.5万官兵就地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开荒戍边的历史使命,拉开了新中国开荒戍边的序幕。

这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特殊力量。指挥官放下枪,抱起坎图曼;放下丹克和装甲车,启动了马车和拖拉机。在组织上,他们仍然保留了军队师、团、连的建制,以战斗的姿态进军荒野和戈壁,创建了大农场、大牧场、大工厂。这些农场、厂矿分散在世界各地,分布在天山南北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过去大多是进入荒地、荒无人烟的荒原。战士们用肩扛鹤嘴锄、拉犁的方式,刨地搭“土窝”,开渠打井,从山上吸引雪和水,开荒、耕地、造林、建水库。官兵们并驾齐驱,流血流汗浇灌沃土,创造了准噶尔、塔里木永久荒原上碱滩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就有一亩是兵团人耕种的。兵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畜产品生产基地。新疆刚解放时没有工业。兵团人为了兴办实业,偷工减料,把棉衣改成单衣,把两套衣服减为一套,甚至省略了衣领、口袋、帽檐,捐了1500万元的转让费,靠自力更生生产出新疆第一根纱线、第一个方糖、第一个钢锭……为新疆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石。

新疆与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战略地位突出。按照中央指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在边境地带建设了58个团场,长度2019公里,纵深10至30公里,几十年来没有丢失过祖国的一寸土地。

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拥有254万人口、14名生产建设工程师、186个团、1500多家工贸建筑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既有被称为死亡之地的广袤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亚洲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盆地内有广阔的荒地可供开发,有丰富的水源可供利用。为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队进入阿拉尔,设立前方指挥所,苦干三年,建起10个农场,组成庞大的农场群。

石河子曾经是玛纳斯河流域沙漠沙滩上的一个小居民区,只有三口之家,还有一个很大的汽车店。自从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搬进来以后,成千上万的定居部队和上海分局的知识青年也到了。历经千辛万苦,一座新城终于在后来被称为“戈壁沙漠上的小上海”的玛纳斯荒原上悄然诞生。

鉴于百万农民军的主体是具有军队传统和作风的人民解放军复员官兵,中央不仅确认王镇将军为农民农场部长,还抽调了原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肖克、陈袁满将军, 和刘星等高级将领担任副部长,使农业部成为国务院高级将领最多、军队转业干部最多的部门。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扛着火车向西走,用青春的歌声谱写了壮丽的人生。20世纪50年代,“8000名湖南姑娘走进天山”,山东、河南、淅川姑娘成群赴疆,20世纪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分公司的年轻人走进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这些都成为生产建设兵团展览史上光辉多彩的一页。很多大陆女孩离开了可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边疆定居,逐渐融入到生产建设兵团的抗洪生活中,然后大部分都在这里找对象,结婚定居。

四.新疆兵团发展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开荒戍边的职责。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辖区内的行政、司法事务。它是国家单独计划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叫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174个农场、4391家工业、建筑、交通和商业企业,以及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健全的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职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为了巩固边防,加快新疆的发展,减轻新疆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驻疆解放军把主力部队投入生产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已建成34个农场和8个牧场,耕地面积7.72万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疆部队的后勤供应,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一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扎在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任务是劳武结合,培育和保卫边疆。自1956年5月起,兵团由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来开发戍边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垦戍边都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大规模定居和边境保护始于西汉,此后遭到了历代的攻击。这对统一全国、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担负着清地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重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建、服一体化管理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界地带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构建了田地连片、运河纵横、林带纵横、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

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要产业,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到1966年底,兵团各项事业发展到更高水平。1981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1975年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第二次创业,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

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建设了水利、造林、防风固沙工程,建成绿色屏障数千公里,形成新绿洲106.4万公顷,建成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城;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团农牧团场和工商建筑企业在依法向地方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地方建设。每年都有大量技术人员调往附近县、乡、村举办各种种植、农机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开始,每年都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建设,给各族群众送去药品,从各方面给予帮助。为了支持新疆的工业发展,兵团还将一大批已经建成的工商业和建筑企业无偿移交给当地,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军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一起,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50年来,兵团在打击和抵御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渗透活动、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清理土地和保卫边境地区的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关系。

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律、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一体化经济,与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实现边疆共同富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兵团的发展一直得到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

定居初期,各族群众充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向兵团划拨了大面积的国有荒地、草地、矿山和天然林,为兵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汉、维、哈、回、蒙等37个民族。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50年的发展,在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新疆兵团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开荒戍边的职责。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辖区内的行政、司法事务。它是国家单独计划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叫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174个农场、4391家工业、建筑、交通和商业企业,以及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健全的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职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为了巩固边防,加快新疆的发展,减轻新疆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驻疆解放军把主力部队投入生产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已建成34个农场和8个牧场,耕地面积7.72万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疆部队的后勤供应,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一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扎在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任务是劳武结合,培育和保卫边疆。自1956年5月起,兵团由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来开发戍边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垦戍边都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大规模定居和边境保护始于西汉,此后遭到了历代的攻击。这对统一全国、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担负着清地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重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建、服一体化管理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界地带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构建了田地连片、运河纵横、林带纵横、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

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要产业,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到1966年底,兵团各项事业发展到更高水平。1981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1975年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第二次创业,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

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建设了水利、造林、防风固沙工程,建成绿色屏障数千公里,形成新绿洲106.4万公顷,建成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城;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团农牧团场和工商建筑企业在依法向地方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地方建设。每年都有大量技术人员调往附近县、乡、村举办各种种植、农机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开始,每年都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建设,给各族群众送去药品,从各方面给予帮助。为了支持新疆的工业发展,兵团还将一大批已经建成的工商业和建筑企业无偿移交给当地,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军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一起,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50年来,兵团在打击和抵御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渗透活动、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清理土地和保卫边境地区的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关系。

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律、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一体化经济,与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实现边疆共同富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兵团的发展一直得到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

定居初期,各族群众充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向兵团划拨了大面积的国有荒地、草地、矿山和天然林,为兵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汉、维、哈、回、蒙等37个民族。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50年的发展,在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七杀门 七杀的历史人物下一篇:江门大雁山 鹤山市的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