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亨达利 一字之差的百年老店:亨达利还是亨得利

导语:小裁缝开启了钟表家族亨德利的创始人汪光祖是一名裁缝,他住在家乡定海的一家小裁缝店里。后来生意不好的时候,我去上海做裁缝。偶然的机会,他为一家外国公司的人做衣服。外企的人让他为外企做广告。为了赚更多的钱,汪光祖在衣服的正反面

小裁缝开启了钟表家族

亨德利的创始人汪光祖是一名裁缝,他住在家乡定海的一家小裁缝店里。后来生意不好的时候,我去上海做裁缝。偶然的机会,他为一家外国公司的人做衣服。外企的人让他为外企做广告。为了赚更多的钱,汪光祖在衣服的正反面挂了一块印有“伟大罗马”瑞士表图案的白布,为外国公司做广告。这是汪光祖和他的手表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来,汪光祖觉得与其给别人做广告,不如自己做生意赚钱,于是退出裁缝生意,开始经营码头,做起了商人生意。

跑者得到第一罐金子后,汪光祖萌生了开店的计划。清同治十三年,汪光祖在宁波开了二妙春钟表修理店,手工制作插屏,既卖又修。汪光祖的生意越做越大,钟表店在南京、镇江和上海都开了。1915年,汪光祖和岳父应启林、徒弟庄宏奎集资在生意兴隆的镇江开了一家钟表眼镜店,取名“恒得利”,意思是“万事亨通,百益百”,“生意兴隆,市场百倍”。汪光祖是经理。

当时,镇江是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重要枢纽城市,船只众多,商业发达。汪光祖开的亨得利手表店卖进口手表,自然生意兴隆,年年盈利。那一年,汪光祖在上海广东路正式开了恒得利钟表店。汪光祖怎么也想不到,原本顺风顺水的事业,因为上海恒得利的开业,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在上海,汪光祖遇到了钟表大王孙美堂。

看好出国的国王

孙美堂,浙江鄞县人,190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接手父亲孙经营的上海钟表店。孙美堂接手家族企业后,他花了很多钱收集熟练的工匠,用手工制作了第一批国产钟表。1912年,孙美堂把他的车间从家乡宁波搬到上海杨树浦,以连接生产和销售。1915年,孙美堂在上海闸北天同安新建了一座李梅花钟表厂,当时有100多名员工。李梅花钟表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曾多次创造国产钟表的奇迹。其中,四面40-60英寸建筑钟的成功制造使李梅花闻名于大江南北。后来,梅费尔带着一个100英寸的四面单套钟出国,并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金牌。孙美堂成为钟表之王,在上海享有盛誉。

1917年,孙美堂接管了亨德利外国公司。亨德利外国公司由法国希望公司于1864年成立。它的英文名是Hope Brothers Company,中文招牌是“Hendali”,意思是繁荣、发达、有利可图。亨达利洋行专门经营欧美侨民所需的日用品。因为都是进口货,连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平台都是恒大力定制的。孙美堂接手后,亨德利开始专攻钟表和眼镜。由于与外商的特殊关系和美宝莉的销售渠道,亨得利货源充足,势头更是同行无法比拟,号称远东第一。

“达成”和“获得”的争论是双方都赢的

汪光祖的亨德利来到上海后,生意也很好,发展很快。一山不容二虎。“新上海”的亨德利和“老上海”的亨德利不仅名字相似,还会操作手表和眼镜,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诉讼。因为店名只有短短一个字,亨德利以亨德利侵犯其姓名权为由,向法院起诉亨德利。几经波折,这起官司成了上海的焦点。最终,亨德利的汪光祖赢了。很快,亨得利在国民政府农业和商业部正式注册,亨得利的店名受到法律保护。

从那以后,亨德利和亨德利打了多年的广告战。亨得利的广告强调“信用第一,服务到家”,并打出“同治十三年创办的老亨得利分店遍布全国”的口号。同时,它在全国范围内用60多个分号标注“各地联合担保”,标榜“亨得利”是中国最大的手表店。亨达利不甘示弱,不惜花费10万大洋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报纸、电台、电影院做广告,并突出“达”字,暗指“德”字是假的,他才是真正的“钟表之王”。

“大”与“德”之争不仅没有伤到对方的皮毛,还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两家人的人气急剧上升。这两个一直重视品质和服务的老字号,在产品和服务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让消费者受益匪浅。新中国成立后,两家公司通过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亨得利的特点是全国保修,而亨得利坚持质量和高维修水平。

1985年,津、武、青、沪、京等六个地区的七家“梁衡”企业发起成立了全国梁衡联合会。1992年加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为“梁衡”分会,会员遍布全国80多个。“梁衡”分行实行区域责任和集团管理。各地区选举产生了责任单位,成为中国规模较大的钟表眼镜行业协会。如今,亨德利和亨德利同属上海三联集团。有了共同的家庭,我们再也不会为了市场打官司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孟庆树 金茂岳:为江青接生的红都名医下一篇:棋魂剧情 《棋魂》原作漫画的剧情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