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 古代公务员真的幸福吗

导语: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进士科考试,但是古代公务员并不一定幸福。

目录导航:

  1.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
  2. 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什么学历
  3. 古代公务员人数
  4. 公务员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5. 古代公务员是什么意思
  6. 古代官员早上几点上班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的什么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现代国家录取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不是科举考试。而高考却相当于科举考试,只相当于古代的考举。

古代考了秀才就有了官员身份,就相当于国家人了,见官就不需要跪地磕头了,而且还会有县里的粮食补贴,相当于发工资。古代发工资多以粮食为标准,多少担。直到明清时期才以银子为准。

秀才当不了官,最多当个吏。算是县里优秀的知识分子了,可以再考举人、进士。

乡试考举人。举人是省级人才储备库的。

获得了举人身份才能参加会试考进士。

获得了进士身份才能参加殿试,分出个状元、解元、探花什么的。

得了进士,基本就是全国的人才了。

但这才是考功名,要得实缺,还得等。这与最早包分配的高考有点类似。高考完就是国家人了,只等分配了。

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是国家不包分配实行的复加的考试。

公务员考试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做官了。

公务员考试其实和古代的考试是两回事,不能类比,公务员考试是国家现代非常科学的一种选举,工作人员的方法如果非要类比的话,就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秀才。

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什么学历

严格的说公务员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公职人员,不对应代表学历的高低,现代的学历主要是高中、大学、研究生,古代学历也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官吏,比如警察相当于捕快,住建部的部长相当于古代的工部尚书。学历对比的话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举人相当于大学生,进士相当于研究生。

古代公务员人数

说起来,可能让我们今人有些不能相信:清朝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3亿以上,晚清时突破4亿,这和很多朝代一样,是世界第一的,但管理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清朝的“公务员”却没有超过3万人。有网友做过计算,从朝廷到地方,清朝那些有编制吃皇粮的,不过区区27000人。

各个时期对县的大小界定各有不同,但一个县供养的官员和衙役的形式却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只需以一个时期为例基本就能说明问题。

以唐朝的万户大县为例:设县令1人、县丞1人、县尉4人(即:前、后、左、右“尉”)、主薄1人、教谕1人,共计:8人,为朝廷俸禄供养的官员。如:县令、丞、尉、主薄、教谕等,秩约为200至500石不等。

不过,一个万户的大县除直接拿朝廷俸禄的8人外,还有约15人的吏,即:衙役、狱吏、仵作(法医)。

同时,还有杂役约6人,即:轿夫2人、门房2人、厨娘1人、丫鬟1人。

此外,到了清朝时,因人口暴涨,每个县至少有数十名“掾吏”和杂役。

可见,人口与一个县的官员和掾吏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

六部中“在编人员”人数最多的是兵部,约400人略多一些;“在编人员”人数最少的是礼部,在150人数左右;一般在250人左右。这就是说,六部中“在编人员”大约在2000-2500人之间,他们与和六部并立的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国子监、钦天监等,清朝中央机构的“在编人员”应该在5000人左右。

公务员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贵族们担任政府官职,并以其职务为荣耀。在这种背景下,公务员制度开始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务员制度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实行近代化改革,政府机构得到了重建,公务员制度也随之建立。在 20 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后,公务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结论:公务员是从清朝开始的
解释原因: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设立官府的朝代,朝廷需要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因此设立了公务员职位,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定
内容延伸: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不断发展和改革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建国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现在已成为规范、职业化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是从清朝开始的
清朝时期,设立了文官制度
尚书省来负责数十项,如用人、制度和纪律等岗位
光绪时期,为了更加规范控制官员,设置了六部制度,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的出现让政府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了治理的效率

公务员制度应该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逐步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公务员制度一般采用“任命制”和“资格审查制度”,强调官员的道德和才能,而不是其政治立场或业绩。

现代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19世纪30年代,英国实行了“诺思安普顿考试制度”,这是公务员制度的最初形式。

公务员制度是从清朝时期开始形成的在清朝时期,为了增强中央政府对各级衙门的控制,开始通过制定官程、科举等制度来选拔公职人员
这个制度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延续,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务员制度出现了一些重大调整和改革,如取消科举制度,采取公开招聘制度等,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是1993年。

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确立。它的建立和推行,有利于对干部实现分类管理;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增强政府机关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古代公务员是什么意思

就是过去的各级衙门,政府的文武大臣,官员,都是吃皇粮,领取俸禄的,由国家供养,属于政府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

历史学上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等,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各国情形不一)。希腊和罗马,约当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公元476年)。但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

古代官员早上几点上班

古代官员早上卯时(早晨五至七时)上班。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站队有学问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朝会是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

对于参加朝会的官员来讲,退朝即意味着上班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准备吃饭,故退朝又叫“退食”。《诗经·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一语,唐代起,京朝官在退朝后,都可在宫内饱餐一顿皇帝请客的“朝食”,“退食自公”遂成典故。元傅若金《寿王左丞》诗:“焚香风阁春开宴,鸣玉龙墀午散朝。”因见“退朝”与“散朝”又有微妙区别——散朝应该把吃过朝食的程序也计算在内.而此时已是中午了。

参加朝会,是古代京朝官每天按时上班的第一要务,凡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或朝班失仪,都属于违纪,历代均有处分条例。唐代起,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朝参,谓之“放朝”,这一制度为以后历朝沿袭。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云:“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明李东阳《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诗云:“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栉。”所述都是因天气缘故放朝。设想拂晓即起、五更趋朝的辛苦,难怪要当“君恩”歌颂了。

但放朝不等于放假,班仍旧要上。即使是正常天气,京朝官在退朝就食之后,亦多要去各自所属的机关“署事”,也就是办公。至于那些没有资格出席朝会的一般官员,以及属于办事员、勤杂人员范围的书吏、衙役等,也当在每天卯时(午前五至七时)即去机关工作。

上班到下班之间的一个段落,中饭以后,照例有一段午休时间可供个人自由支配。

各级地方机关的上班时间,与京朝相似,也有先参加长官主持的会议、然后各自办公的程序。按制度,包括各科书吏、各班衙役在内,所有的“做公”人员,都必须以击响云板七声为号,于每天黎明准时上班,然后书办分别领取各个科室的印章(签押),衙役分别进入各自班次的岗位,以及秘书、侍从开启公堂之门等,亦都有不同的信号,一点不得含糊。

点名签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5天处杖打100大板,满35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应点名检查实到人数的,有时一天几次,频频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点名笞打20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类似的惩罚办法,又为五代宋元所沿袭。

违纪防不胜防

不过这都是写成文字的条令,事实上,古人较顶真重视的是按时上班。何时下班则并不严格。如元代的《至元新格》谓:“诸官府皆须平明治事,凡当日合行商议发遣之事,了则方散。”因知只要当天该办的公事了结了,就可以下班。其中吃中饭是一大关节,许多京朝机关都在午饭后,仅留一两个官员值班,余多回家,唯吏胥书办、役夫勤杂仍坚守岗位。比较而言,在总汇政务部门如中书门下、尚书内阁供职者,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要秘书之类,例须全日制坐班。

据《坚瓠集》记,宋太祖赵匡胤曾有一条专门针对州县官的警告:“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因知天高皇帝远,地方衙署考勤制度的废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再作进一步考察,或许上层的出勤违纪现象,反倒比下面更严重。以唐代为例,甚至连出席朝会这种高级政务活动,“淘糨糊”者也大有人在。如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御史台曾有专奏揭述,道是有文武常参官捏遣事由,不参加朝会,其实是在外宴游作乐,请“准常条已倍书罚”(《唐会要》卷六十)。相似的记载宋代也有,如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右巡使(相当于中央纪检委干部)张亿一气弹劾户部郎中、史馆修撰石中立等三十三人托词生病不赴朝会。皇帝下诏警告百官,对于那些动辄称病缺席旷职者,朝廷要派医官检验核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零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525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哪三位皇帝在中国三国时期统治过?下一篇:古罗马时期是否有烟草?是否有历史记录表明其使用情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