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犍陀罗原产地 犍陀罗是古印度吗还是现代

导语:犍陀罗是古印度的一座城市,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目录导航:

  1. 犍陀罗原产地
  2. 云冈石窟是不是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鬼洞文字实际是什么文字
  4. 印度邦国有多少国王
  5. 旅顺博物馆要门票吗
  6. 古印度人是什么人种
  7. 印度的古称是什么
  8. 印度园林有什么特色
  9. 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是什么风格呀
犍陀罗原产地

印度。

犍陀罗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罗国的领域,经常变迁,西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约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东北之处。 西元一世纪时,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北方,渐次扩张版图,并有喀布尔河一带。 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

云冈石窟是不是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雕塑题材内容。

云冈石窟 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鬼洞文字实际是什么文字

所谓“鬼洞文”其实是佉卢文,是看上去像蝌蚪一样的古文字,被称为欧洲的甲骨文。据语言学家考证,它可能是由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系的犍陀罗演变而来的。

这种文字在公元初到公元四、五世纪,主要流行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还有阿富汗境内,是当时的贵霜王国的文字。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它也消亡了,成为无人能识的文字。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英国学者释破了这文字的奥秘。

但这种已经消亡的文字并不多见,除了在贵霜王朝的碑铭上,其它地方已经很难发现。

印度邦国有多少国王

16个。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

旅顺博物馆要门票吗

不要的,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进入。旅顺博物馆是由原旅顺动物园、旅顺植物园和旅顺博物馆三者合并而成,始建于1917年,现在是大连市属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博物馆内有近10万件藏品,包括青铜器、新疆文物、陶瓷等精品,还有部分稀有罕见的外国文物,其中印度犍陀罗石刻艺术品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收藏,极具看点。同时,旅顺博物馆还是中国大型园林博物馆之一,馆内留有很多珍贵树木,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视察。

免票

旅顺军事博物馆收费的。景区原则上可分开售票自行选择,具体票价潜艇实体参观票30元/人次;潜艇巡航模拟馆门票180元/人次;电岩炮台(旅顺海岸线上现在唯一对外开放的炮台)门票15元/人次。潜艇文化展馆尚在建设中。 博物馆位于海边,周围有黄金山海水浴场。东侧山头后有清代南子弹库景点,现已关闭。

不需要门票

旅顺博物馆是不需要门票,旅顺博物馆每周一闭馆,其他时间每天8点半到下午17点可以参观,参观的时候在门口预约,免费参观即可。

1、门票价格:门票免费

2、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6:00(15: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3、景区等级:3A

4、景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5、交通指南:乘坐旅顺口1、3、6、10、12、14路至列宁街站下车即可

古印度人是什么人种

黑人种

古印度人是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代印欧人种雅利安游牧民族从中亚地区经帕米尔高原等地迁往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经过500年的混血,与当地的棕肤色人种达罗毗荼人形成新的民族,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古印度人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人种和文化多样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古印度历史上,不同地区和王朝都有不同的人种和文化特征,包括原始居民、雅利安人和匈奴人等。

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起源于中亚地区,其特点是高大白皙的皮肤、深色的眼睛、卷曲的头发。但是,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在古印度历史上还有其他种族群体的存在,如德罗毗荼人、犍陀罗人和迦毗罗卫王国等,他们的肤色和外貌可能与雅利安人不同。

总之,古印度人是一个多元化的社群,有着各种不同的人种和文化特征。

印度的古称是什么

印度的古称有很多,最早是“玛哈贾纳波达”,意为“大江之地”或“大国之地”,这个名称来自古代梵文文献。之后,印度又被称为“洛众国”、“佛陀之国”等。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的创立者查克拉武王将印度分为16个省份,这些省份被称为“马哈贾纳”,其中大王的领地则叫做“马哈贾纳帝国”。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印度还被称为“吠帝国”、“教廷天堂”、“即墨王国”等等。总之,印度在古代曾经辉煌灿烂,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足迹。

印度的古称通常指的是著名的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中所提到的“阿耆尼”(Aryavarta)。阿耆尼是个泛指印度的名词,其含义为“贵族之地”或“尊贵之地”,常常用于描述古印度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曾经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此外,其他具有历史和文化重要性的印度古称还包括“犍陀罗”(Jambudvipa)、“斯瓦尔加”(Svarga)等。这些名称不仅仅是印度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对当今印度的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标志。

印度的古称有:身毒,天竺其中的天竺是中国经常使用的称呼,这也是曾经的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国家。

印度的古称是“雅利安人的土地”,因为在古代印度,雅利安人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种族之一,也是印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欧洲或中亚一带迁徙至印度,他们带来了独特的宗教、语言、和传统文化,对印度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印度还有很多其他的古称,比如说“锡兰”(斯里兰卡),以及“印度教徒的土地”等等。历经繁荣和陨落,印度如今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国家,拥有独特而精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译为申毒﹑辛头﹑信度﹑身度﹑贤豆的说法。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

印度的古称是“巴拉特”,在梵文中意为“广阔的土地”。此名称源自于印度教的创世神话,据说印度教的神明文武天尊所赐予的名字。印度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几千年来一直是亚洲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古代城市文化、哲学体系、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古代文明主要展现在两个时期——印度河谷文明时期和中外经贸文化的交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印度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

身毒

“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印度的古称是“巴拉特(Bharat)”。这个名称来自于古上古时期的元首巴拉塔王,他统治着一个称为巴拉塔的地区,这个地区现在成为了印度的一部分。据说,巴拉塔是与当时印度古代文献《摩诃婆罗多》中的主人公亚尔汗(Yudhishthira),以及印度的法律典籍《玻璃经》中的主人公皮哈陀(Pṛthu)等人有关联的。在巴拉特时期,印度的地理、文化和社会架构都在逐步形成,这也为印度今天的面貌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现在,议会制定的印度共和国称号中也有“巴拉特”这个词出现,以表达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崇敬。

印度古代叫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do"或"shin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

)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见于《史记·大宛传》。

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读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始见于《史记》

,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dus。

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

印度园林有什么特色

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巴卑尔爱好园林,他建了许多花园,最著名的是“诚笃园”(1508~1509年,今已不存)。这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园林,房屋处在园林的一端,以十字形的水渠将方型花园分为四块花圃。十字形水渠交叉处有水池和喷泉。花圃为下沉式的,种树木和花卉。以后三个国王的陵园,胡马雍陵(1560~1561)、阿克巴陵(1605~1615)和日汉喆陵(1627~1634),都是伊斯兰式的墓园。形式同伊斯兰园林相似,墓居墓园中央,以十字形道路代替十字形水渠,花圃不作下沉式。泰吉·玛哈尔陵开创了墓园布局新形式。墓穴置于墓园一端,整个花园展现在墓前。花园用十字形水渠分成四块,水渠交叉处有水池,花圃低于地面,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花卉,不加修剪,保持自然形态。后来,填平花圃,伐去树木,改为草地。 宫廷里的花园,一般都是小型庭园,也是伊斯兰式的。有些花圃,满种一色鲜花,时时更换。有些成片的草地,上面用白大理石细条拼成几何图案。沙杰汗在德里建造的红堡(1638~1647),内有大小五、六个花园,都是正方形的,由十字形水渠划分为四块,花圃是下沉式的。水渠里有喷泉。园侧的敞厅里,墙裙上用珍贵的彩色石块镶嵌出花卉的图案,使室内外意趣谐和。

公元前4世纪末,已经有希腊人记述过一座印度贵族府邸的花园。公元7世纪,中国高僧玄奘在印度见到过很多花园。《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中印度的奔那伐弹那国的都城,“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但这些记载都没有说明当时园林的具体形式。随着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的造园艺术伊斯兰化了。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16~17世纪,是印度伊斯兰式园林的鼎盛时期。

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巴卑尔爱好园林,他建了许多花园,最著名的是“诚笃园”(1508~1509年,今已不存)。这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园林,房屋处在园林的一端,以十字形的水渠将方型花园分为四块花圃。十字形水渠交叉处有水池和喷泉。花圃为下沉式的,种树木和花卉。以后三个国王的陵园,胡马雍陵(1560~1561)、阿克巴陵(1605~1615)和日汉喆陵(1627~1634),都是伊斯兰式的墓园。形式同伊斯兰园林相似,墓居墓园中央,以十字形道路代替十字形水渠,花圃不作下沉式。泰吉·玛哈尔陵开创了墓园布局新形式。墓穴置于墓园一端,整个花园展现在墓前。花园用十字形水渠分成四块,水渠交叉处有水池,花圃低于地面,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花卉,不加修剪,保持自然形态。后来,填平花圃,伐去树木,改为草地。 宫廷里的花园,一般都是小型庭园,也是伊斯兰式的。有些花圃,满种一色鲜花,时时更换。有些成片的草地,上面用白大理石细条拼成几何图案。沙杰汗在德里建造的红堡(1638~1647),内有大小五、六个花园,都是正方形的,由十字形水渠划分为四块,花圃是下沉式的。水渠里有喷泉。园侧的敞厅里,墙裙上用珍贵的彩色石块镶嵌出花卉的图案,使室内外意趣谐和。

印度的古代园林并没有原物保存下来。人们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的记述和印度两大文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来推断,后来又参考中国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道,印度的古典庭院的主要成分中,水居首位而水常被贮放在水池中,具有装饰、沐浴、灌溉三种用途,即水池既是荡漾着清新凉爽气息的泉池,也是进行沐浴净身宗教活动的浴池,还是培育浇灌植物用的贮水池。尽管水及凉亭等使用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但他们还在庭园中创造更多的绿树浓阴。因此,作为庭园植物的绿阴树也备受重视,而不用花草造园,他们只在水池中种莲花,似乎还特别喜欢开花的树木。但是由于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的园林艺术具有伊斯兰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卧尔帝国的创建者巴卑尔建造的“诚笃园”(1508~1509年),可惜今已不存。这个园林是方形的花圃,以十字型的水渠将花园分成四块,交叉点的中心有喷泉。花圃种有树木和花卉。以水为特色的印度的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公元前4世纪末,已经有希腊人记述过一座印度贵族府邸的花园。公元7世纪,中国高僧玄奘在印度见到过很多花园。《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中印度的奔那伐弹那国的都城,"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但这些记载都没有说明当时园林的具体形式。随着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的造园艺术伊斯兰化了。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16~17世纪,是印度伊斯兰式园林的鼎盛时期。建筑折叠编辑本段特点,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巴卑尔爱好园林,他建了许多花园,最著名的是"诚笃园"(1508~1509年,今已不存)。这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园林,房屋处在园林的一端,以十字形的水渠将方型花园分为四块花圃。十字形水渠交叉处有水池和喷泉。花圃为下沉式的,种树木和花卉。以后三个国王的陵园,胡马雍陵(1560~1561)、阿克巴陵(1605~1615)和日汉喆陵(1627~1634),都是伊斯兰式的墓园。形式同伊斯兰园林相似,墓居墓园中央,以十字形道路代替十字形水渠,花圃不作下沉式。泰吉·玛哈尔陵开创了墓园布局新形式。墓穴置于墓园一端,整个花园展现在墓前。花园用十字形水渠分成四块,水渠交叉处有水池,花圃低于地面,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花卉,不加修剪,保持自然形态。后来,填平花圃,伐去树木,改为草地。门口 宫廷里的花园,一般都是小型庭园,也是伊斯兰式的。有些花圃,满种一色鲜花,时时更换。有些成片的草地,上面用白大理石细条拼成几何图案。沙杰汗在德里建造的红堡(1638~1647),内有大小五、六个花园,都是正方形的,由十字形水渠划分为四块,花圃是下沉式的。水渠里有喷泉。园侧的敞厅里,墙裙上用珍贵的彩色石块镶嵌出花卉的图案,使室内外意趣谐和。

莫卧尔帝国的领导人巴布尔带来了波斯风格的园林,建于1528年阿格拉、朱木拿河东岸的拉姆巴格园即是一例。 莫卧尔园林和其它伊斯兰园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不同植物的选择上。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伊斯兰园林通常如沙漠中的绿洲,因而具有多花的低矮植株;莫卧尔园林中则有多种较高大的植物,且较少开花植物。 莫卧尔人在印度建造了两种类型的园林: 其一是陵园,它们位于印度的平原上,通常建造于国王生前。当国王死后,其中心位置作为陵墓场址并向公众开放。 陵园的最佳实例即是闻名世界的泰姬·玛哈尔陵;其二是游乐园,这种庭园中的水体比陵园更多,且通常不似反射水池般呈静止状态。 游乐园中的水景多采用跌水或喷泉的形式。游乐园也有阶地形式,如克什米尔的夏利马庭园即是莫卧尔游乐园的典型一例。在印度伊斯兰园林中,也有与印度模式相混合的伊斯兰几何形。 例如,叶片图案在埃及象征着生命的起源,而在印度则是宇宙的符号。 斯利那加的庭园位于达尔湖的东北部,竣工于1619年。该园呈阶地状,并分为三部分,一为妇女使用,一为国王使用,还有一处供公众使用。妇女的活动通常是隐蔽的,她们的庭园处于最上层,以提供最大私密性和最好的视野。 1630年,沙贾汉在妇女庭园的中心增加了一个凉亭,成为建筑趣味中心。距夏利马庭园不远处是尼夏特巴格园,该园亦为阶地状,最初十二个层次,并有一条狭长的水渠联系着不同层面。 尼夏特巴格园以其场地规划著称。在台地后方,可饱览壮观的群山风景。在轴线另一端则是一个湖泊。花园的场址非常理想,既便于观景,又与园外景致完美融合。 受地域、气候条件及本土文化影响,伊斯兰园林大多呈现为独特的建筑中庭形式,也因如此,在世界园林史上,伊斯兰传统园林可谓最为沉静而内敛的庭园。

印度园林是印度伊斯兰式园林的鼎盛时期由莫卧儿帝国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所建,公元七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所记载,用这么一句话阐述当时园林的具体形态,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见。这座花园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房子在园林一端,用十字型水渠将花园分为四块,水渠交叉出为水池,花圃在下,故种植花卉树木,宫廷内的花园一般都是小庭院,有花有草被大理石拼成几何图案。后来成为三个国王的王陵,分别是胡马雍陵,阿克巴陵,日汗喆陵。

婆罗门教建筑 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式和规格都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式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

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是一间圣殿,四方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

最杰出的是科纳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是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体的轮廓。

典型的例于是马村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

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殿联为一体。 伊斯兰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

这此建筑的形式和规格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了独立的特征。穹顶有了很大的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则是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

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建筑: 巴利赫蒂希尔神庙 中世纪德干地区诸王朝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导致南北方美术风格的交流。

早期遮卢迦王朝(535~753)在迈索尔的 3座都城巴达米、阿胡尔和帕德达伽尔的神庙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变而来,中世纪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同时渗入了北方式神庙的成分。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是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的仿制品。

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继续开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凯拉萨神庙,是仿照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设计的,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不愧为举世无匹的巨构杰作。凯拉萨神庙的雕刻,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动态强烈,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着印度巴洛克美术的最高成就。

约在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湿婆三面像》集优美、崇高、狞厉于一身,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堪称世界雕刻名作。后期遮卢迦王朝(10~12世纪)的神庙群,外壁壁龛密集,装饰渐趋繁琐。

曷萨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贝卢尔、赫莱比德、索姆纳特普尔修建的神庙,平面设计呈星形,悉卡罗较低,外壁装饰浮雕更加细密纤巧,亦流于罗可可风格。 凯拉萨神庙 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为正统的雅利安文化,愈来愈多地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

孟加拉、阿萨姆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同时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术。巴拉王朝(约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波罗诸王扩建增修了那烂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

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分层立龛的角锥形高塔形制,可能与印度教神庙的悉卡罗有关。那烂陀等地出土的波罗石雕或铜像,如宝冠佛、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与南印度铜像的双重影响,感染了巴洛克的豪华、繁缛、怪诞,被称作火焰式的艺术。

巴拉美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缅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较大。东恒伽王朝 (8~13世纪)在奥里萨境内营造了宏伟的神庙群。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罗呈玉米状,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神庙、布里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

奥里萨雕刻装饰繁丽、动态夸张,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巨大的浮雕车轮富丽堂皇,被视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庙群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

卡朱拉侯神庙也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代表作有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庙外壁高浮雕嵌板带上千姿百态的女性雕像和爱侣(密荼那)雕像著称,变形极美,性感极强,亦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

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书》是印度雕刻的压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奥西亚的苏利耶神庙和阿布山的毗摩罗塔楼,古吉拉特的苏利耶神庙,也属于北方式神庙,比例匀称,装饰华丽。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营造着犍陀罗传统的寺庙,重要的有摩尔坦德和阿万蒂普尔的庙宇。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泰姬陵。朝霞升 泰姬陵侧面照起时分,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

中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傍晚,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刻,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

在月色朦胧中,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犹如美人泰姬在含情沉思。据称,泰姬陵最美丽的时候,是朗月当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寝,在月光映照下会发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

公元前4世纪末,已经有希腊人记述过一座印度贵族府邸的花园。公元7世纪,中国高僧玄奘在印度见到过很多花园。《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中印度的奔那伐弹那国的都城,“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但这些记载都没有说明当时园林的具体形式。随着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的造园艺术伊斯兰化了。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16~17世纪,是印度伊斯兰式园林的鼎盛时期。




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是什么风格呀

犍陀罗艺术简练的说它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所谓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今马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一带.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用来雕刻佛像,于是,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由於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自然地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造像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会表现肌肉线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612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军队是否普遍练习武术?下一篇:古代台风的威力有多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