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宦官专权是什么意思 古代太监有多危险

导语:宦官专权是指宦官在古代政治中的权力滥用,对于社会和朝廷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古代太监由于身处特殊地位,有时候会成为皇帝的亲信,但是也存在着危险性。本文将会探讨宦官专权的危害以及太监的风险。

目录导航:

  1. 宦官专权是什么意思
  2. 朱棣晚年有多残忍
  3.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宦官专权是什么意思

宦官专权是指在古代中国,宦官在朝廷上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干涉政治、兵权等事务,使得朝廷上的真正政治家被边缘化,导致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
这个现象历史上在汉唐两代最为突出,但在明朝也曾经出现过。
宦官专权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包括女性禁足、皇帝年幼、宦官数量过多等等。

“宦官专权”是指在中国古代,宦官(官员的男性侍从)通过掌控皇帝和朝廷的权力,实现了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和操纵。自唐朝以来,宦官逐渐崛起,到明朝时期,宦官已经成为了朝廷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他们通过纵容奸臣、排挤忠良、收买人心等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实权,甚至有时候可以干涉皇帝的决策,使得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朝廷内外腐败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因此,“宦官专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现象,也是人们反对封建专制和官僚主义的重要历史经验。

宦官专权是指古代中国宫廷中由于宦官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导致他们滥用职权,干涉国家政治和军事,甚至成为皇帝的实际掌权者。
这种现象在唐朝、明朝等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
宦官专权的出现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皇帝独裁统治和官僚内部的利益斗争,导致宦官成为皇帝信任的重要力量,从而得以干预国家大事。
宦官专权给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官僚体系的稳定和效率,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同时也提示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治体系都需要建立良好的监督、制约和平衡机制,以避免某一势力的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

宦官专权是指在古代中国朝廷政治中,宦官所具有的过度权力,成为朝廷内的一种特权群体。

这种特权的存在给朝廷政治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比如腐败、独裁等等。

朱棣晚年有多残忍

朱棣晚年很残忍,为了剿灭建文帝的余党,朱棣在南京先后残杀、流放建文帝的朝臣及其亲友达数千人,其中杀吏部侍郎练子宁,虐杀弃市151人,抄家戍边数百人株连人员;杀佥都御史司中,诛杀其亲族80多人。为了钳制天下,朱棣还任用宦官成立东厂,通过厂卫联合,从而开创了明代恐怖森严的特务网络。

残忍的令人发指,为了扫除他认为的障碍,杀害了很多无辜的人。

明成祖朱棣晚年年老多病,猜忌心加强,致使本就生性狠毒残暴,杀人如麻的朱棣更加变本加厉,逮到对他不利的人或事不管有没有证据都直接灭掉,活剐三千宫女他还真能干的出来!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甚至亲自操刀,残杀宫女。

朱棣情路不顺,中年丧妻,晚年又失去最宠爱的妃子。心爱的女人接二连三死去,这对他是很大的打击,可惜,迁怒再多无辜也填补不了他心中被悲伤蚀出的大洞。

朱棣活剐3000宫女一事,中国所有的正史和野史中均没有记载,连乾隆这个喜欢黑前朝,并且大搞文字狱,修改历史、销毁典籍的皇帝都没提过这件事,只是在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中有记载,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朱棣的残忍手段不逊其父朱元璋,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一经拿获,不是击齿,就是割舌。甚至斩断手足,有些旧臣被诛杀后,还要夷灭三族。连他自己的妹夫都不放过,残忍将其杀死。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甚至亲自操刀,残杀宫女。

朱棣情路不顺,中年丧妻,晚年又失去最宠爱的妃子。心爱的女人接二连三死去,这对他是很大的打击,可惜,迁怒再多无辜也填补不了他心中被悲伤蚀出的大洞。

朱棣活剐3000宫女一事,中国所有的正史和野史中均没有记载,连乾隆这个喜欢黑前朝,并且大搞文字狱,修改历史、销毁典籍的皇帝都没提过这件事,只是在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中有记载,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永乐帝朱棣到底有多狠?

朱棣是篡权夺位。

士大夫把忠君报国看得比性命还重,所以建文遗臣并不服朱棣,比如明初大儒方孝儒,宁死也不肯给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朱棣一怒之下诛其十族,仅方孝儒一人,株连的无辜性命,就有873人,另外建文遗臣当中,还有想刺杀朱棣的,比如御史大夫景清,曾在上朝的时候身藏利刃,朱棣发现后将其处于磔刑,诛其九族还不解恨,又把他家乡的村民全给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瓜蔓抄。

还有朱允炆的“卧龙凤雏”,也就是齐泰和黄子澄二人,他们都被凌迟而死,他们的族人就不用说了,诛族灭门是朱棣的常规操作。

另外像铁弦、陈迪等一大批建文遗臣,都被凌迟灭族,陈迪就更惨了,朱棣派人杀了他儿子,又将他儿子的鼻子和舌头,硬塞给陈迪吃,他们家族中没死的亲戚朋友,也都被发配到了边关做苦力,而建文遗臣的女眷,朱棣对她们另有安排,足以让她们生不如死。

方孝儒、齐泰等人,被朱棣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处死了,可他们的惨剧并未因生命的终结而终结,铁弦的妻子、女儿,方孝儒的女儿,齐泰的妻子,黄子澄的妹妹……那些幸免于难的女眷,全部被送进了教坊司,教坊司相当于官办的妓院,她们被送进去,自然是充当官妓,每天都会受到无尽的凌辱。

《南京法司记》记载,这些建文遗臣的女眷,还被送到淇国公那里沦为转营,意思就是让淇国公各营地的士兵,轮流凌辱她们,《教坊录》记载,齐泰的姐姐和外甥媳妇,还有黄子澄的妹妹,每天有二十多个汉子守着,他们具体是做什么的,想必不用多说,有个叫茅大芳的官员,曾经写诗声讨过朱棣,结果他的老婆56岁,还要被送进教坊司,最后受尽折磨而死,看守的人问怎么办,朱棣下令:尸体抬出去喂狗。

朱棣还下令,如果她们生了儿子,那就送去当龟奴,如果生了女儿,养大后继续当官妓,凌迟灭族还不解气,朱棣就是一个意思,要让建文遗臣的子子孙孙,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有多硬的心肠,才能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朱棣的确是个残暴的人,但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不能否认他们祖孙三代,缔造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朱棣晚年时因宦官和宫女对食,引发杀意,派出锦衣卫活剐三千宫女,足足几天几夜一直沉浸于血腥当中,猜忌老臣,稍有怒意,便诛杀老臣。

朱棣晚年时,制造残酷刑法,明成祖朱棣不仅残忍嗜杀,他还是个刑罚制造者。除了朱棣早期的“诛十族”还有“油炸脆骨”“磔刑”“瓜蔓抄”等刑罚。光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一人犯罪株连全乡,把大臣儿子杀死喂给大臣吃,建文遗臣的女眷,更是饱受非人的折磨,把人割肉剔骨,再斩断四肢割断咽喉,景清的族人当然没能逃掉,朱棣诛其九族还不解恨,又把他家乡的村民全给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瓜蔓抄,还有朱允炆的“卧龙凤雏”,也就是齐泰和黄子澄二人,他们都被凌迟而死,他们的族人就不用说了,诛族灭门是朱棣的常规操作。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首先,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宦官这种特殊的群体,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太监”。他们其 实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批专门侍奉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特殊奴仆。东汉以后,所有的宦官都用阉人来充当。

自古以来,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参与或干涉国家大事,但事实上,由于宦官与皇帝和皇室成员十分接近,关系密切,所以常常能窃取某些权力。

特别是在一些朝代的末年皇帝昏庸的时候,例如东汉、唐朝末年就都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而到了明代,宦官专权现象变得尤为严重。

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皇宫内携刻铁牌,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朝廷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可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时,却是得到宫内太监提供的情报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称帝后,开始重用太监,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 军等军政大权,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

为了清除建文帝的余党,朱棣还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 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明代的宦官专权,大约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当皇帝时年仅9岁,不懂国事,因而越来越宠信太监王振,使得王振的权势日益增大,飞扬跋扈,不可抑制。 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连英宗也时常被他所左右,从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英宗还授权太监审理囚犯,宦官从此又插手司法。后来,由皇帝批准,精锐的京军“团营”又归太监节制,从而开了宦官总领京军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瑾等8个宦官勾结成 伙,人称“八虎”。 他们与一些大臣结成阉党,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发号施令,权擅天下。

就这样,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并发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因为太监这种人毕竟是身体有缺,导致心理不健全,思想扭曲,他们做出的政策也就不可避免的比较极端,严重的危害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的进步!

朝史暮想:

本质上,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强大,都和皇权的延伸有关。

朝史暮想希望各位,把思维从史书的繁杂外衣和对抗立场中跳出来,来看待明朝的宦官集团。

明朝太祖朱元璋有过“内臣不得干政”的祖训,其立意主要是为了皇权的独立性和绝对性。但是同样,朱元璋也非常明白,皇权真正的敌人来自内部,老朱家江山最大的敌人也来自内部,即——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史。从朱元璋开始,裁撤宰相,颁布《大明律》,创建锦衣卫等等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对付和约束文官集团。

朱元璋做的很成功,但是孙子朱允炆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允炆一上来就和文官集团很亲近。这自然也不符合宦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事实上,朱棣后来发“靖难”之师,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和朱允炆身边诸多内官投诚,提供情报有关。

朱棣上台后,第一件要面对的事情就是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朱棣很直接,就是用宦官集团去压制。也就是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郑和一个太监能够受到重用,七次远洋;东厂开始创立,辖制锦衣卫,监视百官,都是基这点考量。

之后朱高炽,朱瞻基两朝,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博弈一直平衡地保持着。这种平衡也证明了皇权的稳定性。

但是到了朱祁镇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朝政自然由几名内阁大臣把持,比如著名的“三杨”。而随着朱祁镇年纪的增长,对于收回权力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明朝的外戚势力,一直被控制得很好,所以朱祁镇能够依仗的,也就是宦官集团。最著名的就是大太监王振了。王振的出现,其实是朱祁镇对朝局掌控的加强。所谓的王振一党,其实就是朱祁镇的爪牙。

而“土木之变”,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和王振一派斗争的综合结果。之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上台,自然要和哥哥朱祁镇的势力做分割。于是,于谦这种中间派和外戚势力得到了重用。宦官势力受到了压制。

到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宦官势力再次开始抬头。比如曹吉祥等人。但是因为之前朱祁钰清算王振一党的时候,宦官势力得到了削弱,故而此时皇权也有点大权旁落的意味,以李贤为首的文官集团一直掌控着朝局的大走向。

朱见深时期,深感文官集团势大,开始刻意疏远文官集团。再加上宦官集团会来事,故而宦官势力在这个时期再次得以成长。汪直创建了西厂,就是典型代表。

接着的朱佑樘,为了平复文官集团的积怨,对爸爸朱见深一些人事做了改动。包括打压了一部分宦官势力。这个时候,史书里的宦官集团都比较低调,朱佑樘用自己的方式制衡者文官集团。这个制衡,主要体现在其执政后期,前期还是和文官集团有过一段蜜月期的。

到了朱厚照时期。朱厚照虽然有些举动显得很荒唐,但是事实上是一位牛人。刘瑾,八虎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朱厚照用刘瑾等宦官,完成了对机要部门的人事安插,比如军队,比如厂卫系统,比如司礼监等。同时,朱厚照用刘瑾新政,进行改革,其目的也是两个——钱和权。

但是因为刘瑾得罪的人太多,朱厚照最后只能牺牲刘瑾,防止自己被引火烧身。但是此时的朱厚照已经大权在握。

到了朱厚熜时期,小宗即大宗位,自学成才的朱厚熜一开始对宦官集团是强力压制的,并且通过挑唆文官集团内斗,来掌控朝局。他是一个权谋的天才,却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帝王。这个时期,斗争形式是宦官集团通过司礼监和文官集团的内阁相抗衡。

明代政府的运作流程是:

内阁票拟(建议权)——司礼监或皇帝批红(决策权)——六部实施(行政权)——都察院,六部给事中检查(监督权)

所以,当皇帝怠政,懒政或者故意授权的时候,司礼监的批红就显得至关重要。

之后是朱载垕,高拱等文官集团再次夺权。

六年后,朱翊钧继位。前十年,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三角联盟,保证了皇权的基本独立。冯保作为李太后的心腹太监,牢牢把控着厂卫系统和司礼监。

万历十年后,张居正死。此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内阁权势日重。朱翊钧用躲避的方式,疏远了朝臣。并且让大批的宦官势力,染指经济事务。皇权得到了加强。

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暂且不论。

朱由校这个木匠皇帝,魏忠贤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因为党争的演变,魏忠贤已经不能算是简单的宦官势力。他是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集合了文官集团,外戚,宦官势力的大成者。有魏忠贤这么一个人在把控全局,不说国家如何强大,起码朝廷不会太乱,因为反对者都被阉党踢走了。

如此,朝中就有人做事,有人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说魏忠贤在,大明不一定会亡的原因。而魏忠贤的权力,又是依附在皇权身上,所以虽然木匠皇帝什么也不管,但是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江山会易姓。

朱由检的时候,为了掌控权力,上台就打倒了魏忠贤。同时大批阉党遭到清算,其中包括大批的文官集团成员。党争再次显现。皇权虽然变得更加绝对化,但是朝中已经混乱不堪,甚至比朱厚熜的嘉靖朝,朱翊钧的万历朝还要混乱。

没人做事,为了斗争而斗争,派系林立,一个人做事,一群人挑毛病,没人能够控制整体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问朝史暮想,宦官集团在明代发挥着一个怎么样的作用,那么他是一种调和剂,也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终有明一代,即便宦官势力如何强大,其始终依附在皇权之上,无法独立运转。所以,没有出现类似唐朝晚期的宦官手握大权,肆意更替君主的情况。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因为私礼监批红制度

明代是内阁票拟,对一件事情提供应对方案,但也只是建议,决策权在于皇帝,而皇帝又没时间处理所有的文件,就秉笔太监代笔,把内阁的建议抄一遍,或者稍微修改一下。再由掌印太监盖印,发回内阁拟旨。

这个过程中,皇帝若是不勤勉,或者宦官有弄权的心思,那么就很容易在批红的时候做手脚。而皇帝又不勤政,那么内阁只能遵守,因为批红是皇帝赋予的权力,内阁不敢不执行。由此,便有了天启皇帝做木工,魏忠贤专权的事情发生。

大臣无法限制宦官

明朝撤了宰相,虽有内阁,缺也只有建议的权力,内阁首辅也无法牵制宦官,原本设立司礼监就是为了牵制内阁,却赋予了司礼监过大的权力。内阁无法和司礼监抗衡。

秉笔太监掌管东厂

这是定制,东厂耳目众多,监察官员,可以快速获得消息,东厂滥用私刑,而且残忍。文官们惧怕,就算想弹劾宦官,要么被东厂提前知道了,要么也被宦官压下,皇帝看不到。

总结一下

主要就是皇帝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而一旦皇帝不勤政了,很多权力就放给了宦官。其实宦官也是代行皇权。因为皇帝觉得宦官不可能造反,所以更加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宦官虽然可以专权,但是想换个掌印和秉笔太监也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其本质是狐假虎威,还是皇权至上。


历朝历代以来,宦官擅权常被作为朝政不修的源溯,而为祸最烈者无出明朝之右。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成祖给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王振。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


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票拟制度——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3.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明代首辅权虽重, 而司礼监制权又在首辅上。”


英宗 王振 司礼太监 1435-1449

曹吉祥 司礼太监 1457-1461

门达 锦衣卫指挥使 1463

宪宗 汪直 西厂提督太监 1477-1483

孝宗 李广 太监 1488-1498

武宗 刘瑾 司礼太监 1506-1510


钱宁 锦衣卫指挥使 1513-1521

神宗 冯保 司礼太监 1572-1582

矿监、税监 1583-1620

熹宗 魏忠贤 司礼太监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礼太监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专权一因。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明朝之所以出现宦官专权,是因为朱棣开了一个坏头。后来明朝的许多帝王,又十分昏聩,大肆任用太监,以致于朝政败坏,天怒民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朱棣开任用宦官的先河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而且把这块铁牌挂在了宫内。后来的建文帝对此更是严格执行,太监稍微犯一点错,便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的制度,自然是很受太监的憎恨。后来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这些太监听说朱棣对太监十分信任,甚至有的人能带兵打仗。于是有部分太监便偷偷联络朱棣,给他送情报。后来朱棣得了天下之后,对于宦官十分信任。他派遣太监郑和下七次下西洋,就是一个例证。也就是从永乐时期,开启了任用宦官的先河!

废除宰相形成部分权力真空

明初的时候,明朝是设有宰相一职的。只是后来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感觉宰相的权力太大,甚至威胁到了皇权,所以此后一直不设宰相。但是废除宰相之后,也是有弊端的。,皇帝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宰相的职责。所以皇帝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大。而且没有了宰相这个缓冲地带,皇帝便需要直接面对百官。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一直贯穿于明朝始末,这也导致了后来许多皇帝厌烦了上朝,甚至几十年不上朝。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皇帝便起用了宦官集团。而且,废除宰相之后的一些权力真空,便被分到了太监的身上。“十二监、四司、八局”,太监的机构多达二十四个。

皇帝和太监的感情深厚

因为许多皇子都是由太监从小陪到大,等到这些皇子登上皇位之后,感情上便天然地和这些太监亲近,自然也就更相信他们。这些太监从小看皇帝长大,也就更加深知皇帝的脾气。他们往往会顺着皇帝的脾气,贡献一些好玩的东西。这和那些整天拿着国家大事来烦皇帝的大臣对比,自然是太监更加贴心。长此以往,太监攫取到的权力越来越多。任用太监监军、到各地收取赋税。设立东厂、西厂、内厂等监察百官,相比于锦衣卫,太监出入宫门更加方便。太监使着越来越顺手,而后来的皇帝,往往没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才干,驾驭不住太监,慢慢地就形成了太监专权。

宦官专权的危害

太监专权的危害自然是极大,很容易造成“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的局面。有明一代,宦官权力大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官员,而不用通过皇帝,这就把皇权给架空了。尤其是,明朝后来的皇帝,一个个的都不愿意上朝,这就给了太监更大的作恶空间。他们任人唯亲,大肆索贿,随意诬陷大臣,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此外,他们还插手人事、军队、税收等等部门,加大了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极大地摧毁了文官和武将集团。这就导致了明朝统治根基的不稳。

王振专权,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敌人掠走,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后来刘瑾专权,人称他是“立皇帝”,正德皇帝是“坐皇帝”。后来的魏忠贤更是鼎鼎大名,把太监专权推向了新的高度。太监专权使得政治更加腐败,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社会更加不安,也加快了明朝的灭亡速度。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就是因为朱棣开了一个坏头,后面的皇帝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且大多懒于政事,让太监把皇权架空。这样的危害是,太监把触手伸向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几乎所有领域,直接撼动了帝国的大厦,使得明朝的统治天怒人怨,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871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文明有哪些类型?下一篇:元朝历时多少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