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清代的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 古代有追封平民的吗吗

导语:清代的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世袭制度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清代的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也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方面。

目录导航:

  1. 清代的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
  2. 古人死后的号是什么
清代的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

1、世袭罔替是清朝的一种爵位继承制度,俗称铁帽子王,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

2、而世袭是指一个职位或权力世代沿用,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在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清朝的爵位都是世袭:亲王的嫡长子成为郡王,降一级;亲王其他的儿子成为贝勒,降两级。这样,即使是亲王血统最纯正的嫡系子孙最终都会成为平民。而世袭罔替则不同,亲王的嫡长子还是亲王,这就是“铁帽子王”,清朝就12个铁帽子王,是极大的荣耀。

1、形式不一样。降等承袭是指继承人在原爵位基础上降一级继承,这样依封爵制度等级一级一级的降,而世袭罔替是指继承人可按原爵位继承,子孙不必降爵,可代代的承袭下去。

2、等级不一样。降等承袭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而世袭罔替可以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是原有爵位。

3、降等世袭罔替,整个清代大概就只有岳托了,其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被封亲王,但隔年被降爵,死后追封克勤郡王,其子孙皆为郡王,乾隆时则又改回克勤郡王,并允许世袭罔替郡王。

古人死后的号是什么

叫做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平民百姓是没有封号的

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或谥号。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的称呼,所以在字形上写作“谥”。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一套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

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礼记·檀弓上》:“死谥,周道也”;《通志·谥略·序论一》:“古无谥,谥起于周人”;《谷梁传·桓公十八年》范宁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

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朝廷之所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谥号,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为了避讳。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

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白虎通义·谥》:“谥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因而,历朝历代对于哪些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于是,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五经通义》:“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也是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慕,人心向善;睹恶谥而惧怕,不敢作恶。

是谥号

谥号(posthumous title)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一、庙号

古代封建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世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正常情况下,一般古代开国皇帝称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称宗,比方说唐朝李世民称唐太宗,宋朝赵光义称宋太宗;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子朱棣称名成祖。庙号最早开始于西汉时期,截止到清朝时期。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二、谥号

谥号是帝王,嫔妃,诸侯,大臣或者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谥号按感情色彩分为:上谥、下谥、平谥。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周文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好内怠政,“炀”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三、尊号

尊号和前面两种不同,可以生前使用的。尊号相对很长,实际上就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实际意义。 “皇帝”就是尊号,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尊号真正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尊号始于唐高宗时期,而真正的发明者是武则天。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世人称则天皇帝。

四、年号

年号是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历朝历代每一个新的皇帝即位,必须要更改年号,称之为改元。当然,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用一个年号也可以用多个年号,比如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在位期间的盛世称之为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在位期间年号多达12个;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一般不改元,即一般用一个年号,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在古代,人们常常会在逝世后给亡者起一个“号”,以此来纪念逝者和表达哀思。那么,古人死后的号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古代的号

在古代,给逝者起号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以逝者的字或名为基础,再加上一些表示哀思或祝愿的字眼组成。例如,有的人会在逝者的名字前面加上“故”字,如“故张三”;有的人会在逝者的名字后面加上“之墓”、“之柩”等词语,如“张三之墓”、“张三之柩”;还有的人会在逝者的名字前面加上“恭”,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如“恭王府君”。

此外,有些逝者的亲友会给逝者起一个“谥号”,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古代谥号的命名方式也很多样化,有时是以逝者的事迹、德行或地位为基础,有时则是以逝者的字或名为基础,再加上一些表示哀思或祝愿的字眼组成。例如,“忠烈”、“忠勇”、“忠毅”等谥号,常常被赋予为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将士;“文”、“武”、“景”等谥号,则常常被赋予为在文学、武功或政治等方面有所成就的人物。

二、现代的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对于逝者的命名方式也有所改变。现代人较少使用“故”字、谥号等方式来命名逝者,而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哀思和纪念。例如,有些人会在逝者的名字前面加上“烈士”、“先烈”、“先生”等词语,如“烈士张三”、“先烈李四”、“先生王五”;有些人则会在逝者的名字后面加上“纪念馆”、“纪念碑”等词语,如“张三纪念馆”、“李四纪念碑”。

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给逝者起一个号的方式都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让逝者在人们的心中永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07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沐浴焚香,净衣整冠什么意思 古代洗澡都要穿衣服吗吗下一篇:1800年至今,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