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时结婚要三书六礼是什么 古代出嫁有什么风俗吗

导语:古时结婚要三书六礼,包括定情书、请帖、娶礼书等;婚礼则要进行六个环节,包括问名、纳吉、问期、纳彩、请期、迎娶。古代出嫁有许多风俗,如新娘不能回头、新娘要穿红色嫁衣、新郎要挑花轿等。

目录导航:

  1. 古时结婚要三书六礼是什么
  2. 古代结婚被子有啥讲究
  3. 太原结婚的习俗有哪些,包括结婚前天,当天,回门
  4. 古时候订婚礼数
  5. 请问古代婚帖怎么写
  6. 古代关于公主出嫁的说法
古时结婚要三书六礼是什么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仪。有“三书六礼”,这才算是明媒正娶。“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哎,比现在可真是复杂多了。

古代结婚被子有啥讲究

古代结婚被子有讲究:

1、 结婚被子的颜色不能太暗

婚姻是一件非常幸福喜庆的事,我们通常用红色来象征和结婚相关的一切,婚被也是如此,切勿选择黑色和灰色棉被。

2、 被子不能选择旧的

婚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一切都必须是新的,结婚被子自然也必须是新的,代表着重新开始。

3、被子的数量

结婚被子的数量每个地方风俗是不同的,有6床,有8床,但一般都是以双数为基础。

4、被子的重量

一般来说,被子的棉花重量应该是4公斤或6公斤,4公斤指四平八稳,6公斤意味着六六大顺。

5、被子的图案

结婚被子的图案要有吉祥寓意,像是花开并蒂、牡丹、鸳鸯、龙凤呈祥等

6、做被子的人

做被子的人一定要是儿女双全,并且在制作被子时,只能使用一个线,并且中间不能断线,更不能接线等。

一,被子要大,要厚重

二,颜色要鲜艳,要大红色

三,要准备双数,一般都是六床或者八床

四,图案一般用鸳鸯,或者童儿面,或者牡丹

太原结婚的习俗有哪些,包括结婚前天,当天,回门

没有第二天回门,是第三天回门。回门的习俗: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父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订婚。如果有媒人,让媒人在双方之间谈给女方的聘礼,一般在5-10万之间。在结婚之前,男方要准备好新房,并将房子装修一新,买新家电、家具。礼金是在这些之外的。礼金之外,还有女方的饭钱,一般5000左右;还有给女方父母的钱,以表达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一般2000-5000之间。2.定结婚日期。一般是男方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定出结婚日期,然后,把结婚日期和结婚双方的生辰八字给女方,让女方再定夺一下。选的日子要对双方都好。3.结婚前一天。结婚前一天,新郎和男方代表要去女方家商量一些相关的结婚事宜。还要带四色礼,一般是一些点心和水果。4.结婚。一定要在12点之前把新娘娶回家,并举行仪式。5.结婚第二天,女方回门。

1.各个地方的回门时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现在很多新娘会远嫁,甚至出国,所以新人双方要沟通好回门时间。2.在古时候,回门一般选择结婚第三天,在结婚第六、七、九日也有人回门的,结婚满月的时候回门也不在少数。不过回门这一天,新人是不能留宿的。回门要注意穿着服装、礼节仪式、回门宴。这些都是需要根据各地的习俗来进行的。比如不走回头路,不穿婚纱等等。

古时候订婚礼数

各地不一,但大多数地区都存在订婚礼。
订婚礼是指男女双方商定好婚约后,男方家人送给女方家人一定的礼物表示认真订婚的意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订婚礼被视为重要的社交礼仪,有着许多讲究的规矩和流程。
例如,在明清时期,订婚礼的礼数和规格因地区而异,但多数订婚礼都会准备许多红色的礼品和点心,象征着幸福和团圆。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象征着繁荣和富贵的礼品,例如金银器皿、贵重布匹、珠宝饰品等。
总之,古时候的订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古代订婚六礼即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婚嫁六礼:

纳采:

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

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

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

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

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

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古代婚嫁三书:

聘书:

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

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你好,古时候的订婚礼数因地区和时代而异,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一般来说,订婚礼通常是由男方家族的长辈代表前往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提出订婚的请求,并提供礼物作为聘礼。

聘礼的具体内容和数量也因地区和时代而异,但一般包括珠宝、红包、布匹、糖果等物品。

在一些地区,订婚礼还会有宴席和仪式,如拜堂、交杯酒等。

订婚步骤

古代订婚到结婚可以分为“三书六礼”,“三书”分别为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纳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亲”之意,当古代男子对某位女子有意之时,需准备些见面礼,请求媒人将礼送去女方家,并告诉她的父母心中所想,请求成全。

问名:问名也就是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目的就是算八字是否相合。婚前算生辰八字是延续至今的结婚习俗,在古代人们也对此极为重视。

纳吉:纳吉相当于是个好兆头,在媒人问得女方姓名之后,若两人八字相合属于吉兆,就请媒人捎带薄礼相告女方父母,证明这婚事有些许着落。

纳征:纳征也就需要开始下聘礼了,男女双方皆同意之后男方就可以把礼金、喜饼、祭品等正式送去作为定盟之礼。从这开始就可以操办婚事了~

请期:请期意为请求婚期,男方请大师看准了双方适宜的结婚吉日之后,就可以告知女方父母,征求意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选择良辰吉日哦~

亲迎:顾名思义,亲迎即为当婚期确定之后,只需等待吉时,新郎官便亲自骑上骏马,带上仪仗队,八抬大轿地去迎娶自己的新婚妻子,相信这一环节大家在电视剧中看过很多了!

、纳采:

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

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

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

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订婚即定婚,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是婚姻趋附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初步商定的婚约形式把两姓乐意缔结姻亲固定下来。民间雅称订婚为“传启”或“换帖”。在议婚达成协议,暂告一个段落后,男家请人用红纸将缔亲之意写成小帖(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吉祥如意的祝词和“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谦词。待女家接到男家的投启后,马上回敬允启,也写好女方生辰八字,帖外书就“谨遵台命”“仰遵玉言”一类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这种换帖往来,均以家长名义进行,落款只出现家长名字。

交换帖子颇多讲究,一般要用红漆礼盒传递,男方要在盒内装上押帖物(多是耳坠、戒指或手镯),也可馈送女方几套衣饰。此后,女方就可名正言言顺地对男方进一步考察,主要是了解家产、家风,探视男方的容貌(议婚阶段男女双方一般不多接触晤面),亲自证实一下媒人的话是否可信。城固、南郑、西乡等地,都把订婚叫“见屋里”。男方为给女方留下个好印象,不仅提前刷新房子,而且费尽心机借来珍稀用品充实自己的摆设。见屋里这天,男家为撑体面,备好佳肴美酒,盛情招待女方父母,亲族及媒人。

传启有大传启、小传启之分。小传启在乡村流行,大传启在城市出现。明清时代的汉中府,把“大传启”称为“龙风帖”,达官显宦子弟订婚的帖子比较精美。帖长尺余,宽约五寸,厚至一寸,可连续折叠,是专供办婚事用的一种印刷品。供男方用的是绿色龙帖,扉页上印有两条盘龙;供女方用的是粉红色凤帖,扉页上印有一双飞凤。男方多写“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恭维语,下方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女方则写“幸借冰言,仰答锦章”“谨遵玉言,愿结秦片”等答浯,下方落款亦写“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

这种大启传帖,相当于今日的结婚证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旦互传过大启之帖后,表明婚约签定,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节礼。如无特殊原因,一般不得随意悔亲,那是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

古代订婚仪式:

一、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二、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

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三、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请问古代婚帖怎么写

古代婚礼

借着“白色情人节”来临,昨日蓉城又迎来新一波婚庆高潮。新人们向亲友散发的鲜红喜帖,虽然面积不大,但足以让大家分享他们心中的甜蜜。那古人结婚时的“喜帖”又是什么样子呢?

上月底,四川档案馆馆藏巴县(现重庆)衙门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昨日,该馆首次面向社会公布巴县档案中涉及婚俗档案的部分,其中不乏存世稀少的“庚帖”和“喜课”。虽历经200多年历史,这些只有方寸大小的清代“喜帖”却讲述着巴蜀人,乃至古代中国的婚庆习俗变迁。

省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布馆藏清代婚俗档案,清代民间结婚用的“庚帖”类似于现在的喜帖,结婚也要过六道程序。

揭秘档案背景

几十年的努力整理出11万卷巴县衙门档案

昨日,打开省档案馆摆放档案的库房,清代衙门档案占据了整整一层楼的三分之一。搁置档案的书架高高挺立,几乎可及天花板。徘徊在书架间,浏览着盒子上标注的年代,这么多档案该从哪里看起?

副研究馆员陈翔介绍,巴县衙门档案刚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由于数量庞大,档案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整理,经原西南博物院、川大历史系、再到省档案馆几代档案人的努力,直到2000年初才整理完成。目前,省档案馆馆藏的11万余卷巴县衙门档案中,涉及民俗的档案达3000余卷,保存了180多年的古人“结婚喜帖”更属于文物类的珍品。

中华民族历来都有“存史资政”的习惯,但由于旧时战火频繁,地方基层政府存世的档案极为稀少。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机轰炸,巴县档案被紧急放置在重庆沙坪坝的一处破庙中。但由于缺乏保管、风吹日晒,不少档案变成一堆堆难以分开的纸糊。更有部分档案被乞丐取出烧毁,用作取暖。

涉及到打官司婚俗档案大多带有悲剧色彩

虽然此次公布的清代“喜帖”喜庆味十足,但背后实际的婚姻生活却并不美好。

在一张道光八年订立的档案上,显示出一场短命的婚姻:婚书订立还未满一个月,巴县新娘陈吕氏即将与其订婚的邱家告到巴县衙门。巴县衙门随即开堂审理,发现陈吕氏原来的丈夫陈永顺不但没死,而且正是前夫因家贫将她“图财嫁卖”。立下婚书后,邱家准备将陈吕氏带回原籍江西完婚时,陈吕氏担心邱家会再次将她“贩卖”,故而告上衙门。

陈翔说,目前馆藏的巴县衙门档案中,婚俗档案大部分都带有悲剧色彩。这是因为这些档案均为涉讼婚姻,相当于现在的打官司。“婚姻闹到打官司的地步自然会有悲剧色彩。”陈翔说,我们不能单纯根据这些档案推断封建社会里的婚姻全是悲剧。

古人结婚手续

结婚6大步骤缺一不可

翻开一份份泛黄的档案册,清代民间结婚用的“庚帖”和“喜课”,依旧充满了喜庆色彩。在省档案馆首次刊出的“庚帖”上,虽距今180余年的历史,但其上红色犹存,图案清晰可辨。

这张“庚帖”的右边上部刻绘着正在行礼的一对新人,下面绘着5名观礼嘉宾,翘首以盼。“庚帖”中间则用描金竖条方框,写上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与其配对的另一张则写有“天长地久”,一条长长的阶梯上,新郎携娇妻沿梯而上。主婚人则立在梯级上端等待着婚礼的开始,整个庚帖中充满了喜庆气氛。

陈翔说,传统婚姻仪式历来讲究“六礼”,清代“六礼”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请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只有“请庚”和“报期”。这个婚帖便是一种“请庚”,即男家与女家,互相留下对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凭证。而“请期”则是请人测算、挑选适宜举行各项结婚仪式的吉日良辰和规矩、禁忌。其内容一般也要写在红纸上,并由男家告知女家,称作“喜课”或“彩课”。“这个算得上当时的订婚协议,看得出古人很看重缘分。”

道光年间,王德盛立“甘愿休妻改嫁文约”,上面竟有脚印。

离婚女方只能按脚印

有结婚当然也有离婚,在一份道光年间的离婚档案上,一个名叫王德盛的男子立出了“甘愿休妻改嫁”的文约,原因竟是“年荒”让他穷得养不活老婆。文约上同时提到,两人离婚属“夫妻友好协商”。但道光四年,名叫蒲洪福的男子则是以妻子“不守妇道,不孝公婆,不敬夫主”为由离婚。

陈翔说,在中国古代,离婚一般都是男方提出的,而且分“休妻”和“出妻”之别。一般来说,休妻表明女方并无大的过错,而“出妻”则是女方触犯了“七出之条”,是有大过错的。

奇怪的是,这两份文约不但有当事人的手掌印,还有一个脚印。对此,陈翔推测,手印是男方的,脚印是女方的,因为古代男尊女卑。而且文约上有脚印必有手印,但有手印却并不见得有脚印,这表明离婚由男方说了算,女方是否同意无关紧要。陈翔笑着说:“哪像现在,不少离婚都是由于女方看不惯男方提出的。”

古代关于公主出嫁的说法

新娘轿子的前方是:天文官,按照公主身份所应配备的陪嫁物品与仆人,蜡烛灯笼二十副,相应使臣,头插钗子的童子八人,方形扇子四把,圆形扇子四把,引障花十盆,提灯二十个,行障,坐障。皇后亲自送行,乘坐九龙轿子,皇太子骑马。公主两边是两重围子。公主后边,是宗正寺(专门掌管皇族事务的官署)长官荣王赵与芮,理宗的弟弟,公主的叔叔,荣王夫人以及其他达官贵人的夫人。

迎送新娘的队伍到了驸马府,举行皇帝赏赐的九盏宴会。宴会结束,皇后、太子先回宫。公主回到自己的位置,行新婚夫妇同食之礼,礼毕,公主行侍奉公婆盟洗进膳之礼,拜见公公婆婆的时候,要递上名片一张,衣服一套,手帕一盒,梳妆用的小匣子,澡豆袋(装洗澡用品——类似今天香皂的袋子),银器三百对,衣料五百身,其他亲戚都有不等的礼物。洞房花烛夜,自然是新郎新娘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公主出嫁又称“出降”、“下嫁”或“厘降”;额驸娶公主则称“尚”某公主。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夫(额驸) 要高。公主婚礼主要由指婚、纳彩、出降、合卺、归宁等礼仪组成。 指婚之日,宗人府管理大臣将所选额驸带至乾清门东阶下,宣旨:“今 以某公主择配某人。”额驸跪拜接旨。指婚后,额驸家择吉日向皇家行纳采 礼(又称“一九礼”)。届时额驸送彩礼至午门外恭进。据《大清会典事例》 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前,彩礼为“驮一、马八”;后改为“羊九 只”。纳采次日,皇帝于中和殿、保和殿悬彩设宴,款待额驸及其男性族人。额驸等先至慈宁宫外向太后行礼,再至保和殿向皇帝行礼,然后入宴。席间 演奏吉祥乐曲。宴毕,额驸等还要到皇后宫外向皇后行礼。同日,太后在慈 宁宫宴请额驸族中女眷,皇后率皇贵妃、妃嫔等与宴。出降前一日,内务府官员率銮仪校抬送公主嫁妆至额驸家,额驸要率族人于乾清门外行三跪九叩礼迎接。嫁妆送到后,由内务府管领命妇负责陈设。随同嫁妆送至额驸家的还有一名“试婚格格”(格格,满语小姐之意)。试婚格格由皇太后或皇后于宫女中选择精明貌美者充当,任务是在公主出降前先行与额驸同床试婚,以查验额驸有无隐疾和性生活情况等;试婚后即遣人将查验结果回报宫中。如无异常,公主出降便按期举行;反之,则另议。 试婚格格在公主出降后一般留作额驸的侧室,少数也有做公主女侍的。试婚之仪是清宫特有的习俗。此举仅限于皇家公主下嫁,其他王公贵族禁行。公主出降这天,额驸家将准备好的“九九礼”抬至午门恭纳。礼品为鞍马18匹、甲胄18副、马21匹、驮6匹、宴桌90席、羊81只、乳酒和黄酒45瓶。受礼后,皇帝、皇太后分别于太和殿和慈宁宫宴请额驸家男女族人。但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出降日的九九礼及筵宴均被废止。准备出降的公主身穿吉服;吉时到,先至皇太后、皇帝、皇后前依次行告别礼;如系妃嫔所出,再向生身妃嫔行礼。然后,公主在命妇引导下升舆出宫,赴额驸府邸。公主乘舆由内务府校尉抬行。其前有仪仗开道;其后,送亲福晋、夫人、命妇等乘舆随行;最后是护送的骑马军校。送亲队伍浩浩荡荡。至额驸府邸后,额驸父礼男宾于外厅,额驸母礼女宾于中堂,公主与额驸于洞房行合卺礼。礼毕众退。归宁是婚礼的最后一项仪式。婚后第9日,公主偕额驸入宫拜见太后、皇帝、皇后等,依次行谢恩礼。其日宫中少不得还要大张筵宴,热闹一番。

古代公主出嫁,有专门的词出降、下降,也称下嫁。娶皇帝女儿只能叫 尚、尚主。

女子出嫁在古代称为“嫁”“归”“适”“许字”“出阁”“出适”“出聘”等,婚姻观念、风俗习惯、身份地位等文化因子就渗透在这些称谓中。

1、嫁 《说文解字》:“嫁,女适人也。”扬雄《方言》:“自家出谓之嫁。”“嫁”字左部表示“女子”,右用“家”表示字的读音,意即女子出嫁到丈夫家生活,做丈夫家族的成员,以丈夫的家为最终归宿,故古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的说法。

2、归 《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后也用“于归”称出嫁。“归”字左部表示读音;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右部是个“帚”字,是一种清扫工具,表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打扫卫生,故女子许配也说“执箕帚”,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

3、适 本义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嫁”和“适”有等级区别,《仪礼注疏·丧服》:“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

4、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五有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字。”上古时期,女子十五岁为适婚年龄,最迟也不过二十岁。对女子来说,起“字”就有了“许嫁”的意思,女子许婚叫“许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待字闺中”。

5、出阁 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住在阁楼上,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出室”,相反未出阁就是未出嫁。“出阁”最初指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38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绿水清山,自多全: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下一篇:刘德凯为什么要拍孝庄秘史 多尔衮和谁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