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科举有多难吗 古代科举比高考还难吗吗

导语:古代科举是一个历经千年的选拔制度,不仅考验了考生的文化水平,更考验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虽然与高考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但也同样困难,考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科举的难度以及与高考的比较。

目录导航:

  1. 古代科举有多难吗
  2. 古代科举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3. 宋代比科举难的考试是什么
  4.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古代科举有多难吗

难到简直无法形容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词汇,就是来自于科举考试。

“秀才”是最低等级的功名,虽然考上了,也没有官做,但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犯罪不上刑等诸多特权。在乡里混个教师当,更是轻轻松松。

“秀才”中成绩优良的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没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后就成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就厉害啦,成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儿,县太爷经常会请当地的巨人前去议事。

而且举人名下的土地就可以不用交税,很多农民都会主动将土地奉献给举人老爷,少交很多税。而举人也可以从中得到一大笔收入,这也是为何范进中举后开心地发了疯。

乡里的名流们,争先恐后上门拜访,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会试是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取中后成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贡士就能参加殿试到皇宫见皇上啦!殿试取中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

进士们获得官职的机会比举人要大得多,而且想要做高官,必须有进士文凭。

古代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的多。明朝科举三年一次,每届录取举人1000人,进士300人左右,而高考每年一次,光清华北大求录取7000多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措辞要模仿古人口气,结构字数都有一定限制。光会写八股的书呆子也是走不远的,到了殿试阶段要考史学和策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就完蛋啦。

古人要考科举是一件非常折腾的事儿,所谓十年寒窗,按照标准流程,四岁开始用三字经、千字文认字,八岁前熟读四书,十六岁前要熟读五经。

书背完了,还要学习写诗,过了这关就可以去考秀才。至于教科书,倒不用担心,政府会给各州县书院分发。完成这一套流程需要家庭教师或者私塾,对于没有读书传统或穷苦人家来说,这些实在是太难啦。

想考举人还要接收特训,学写制艺、试帖诗、策论,特训内容还包括记住本朝的“讳字”和皇上名字同音的字,千万不能在考卷上写。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

除此之外,写一手好看的字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大才子龚自珍就是反面典型,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院。

乾隆年间,状元秦大成则是正面典型,会试成绩倒数第一,靠着刻苦练字,殿试逆袭成状元。

押题、写套话、提前准备文章等方法,古代考生也用。四书五经是不可能认真读的,备点经注,预先写好,和现在高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

虽然科举理论上很公平,但其实也并非人人平等。明朝初年,由于元末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稳定繁荣,结果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中,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

北方学子联名上书喊冤,虽然经过复查,录取的人的确是凭才学录取,毫无问题。可为了搞平衡,笼络人心,朱元璋又搞了个北榜,专门录取北方人。

从此明朝的科举考试都按地域比例录取,而不是完全按照水平高低。

古代科举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例如科举考试中了相公,也就是最初期考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考进入高中,然后就是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进入大学,而考中解元,亚元,状元,只是考做官资格,不属于学历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古代科举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高考。两者都是知识分子通过读书赶考二使自己获得社会管理者的认可并在将来作为入职依据之一?

一、秀才

秀才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底层的一个级别,相当于现代教育中小学、初中、高中的概念。古代的秀才考试是最基本的地方官考试,在每个州、县都设有考场进行考试。在秀才考试之前,所有的考生都需要通过县试的考验,才能够参加省试,通过省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秀才是古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一旦通过秀才考试,就可以被称为是一个有才学之人了。

二、

举人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高级别,相当于现代教育中大学本科的概念。古代的举人考试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只有少数人可以通过考试。可以说,举人是中国古代教育中最能力出众的人士,能够通过举人考试的人都是具有很高学识和才能的人。

三、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一个级别,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硕士、博士的概念。在古代,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朝廷高级官员的职务,是政治和文化精英中的顶尖人物。可以说,进士是古代教育中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成为进士是很多古代学子的终极梦想。

答: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影响。

相当于现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和政府各级官员的选拔考试(现在叫竞聘)。

现在的中考、高考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较低级的部分——入学考试。

古代科举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以明清为例)(北京贡院)

一、童生试(童试)。

明朝和清朝时期由各地地方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主要由省、府、县各级主管考试的官员负责,明代为提学官,清代为各省的学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

这一级的考试分为县试(知县负责)、府试(知府负责)、院试(提学官或者学政负责),通过院试后取得到县、府、省政府组织的学院学习,考中的人称作秀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入学考试。

这一级学习的人员还有一些是朝廷官员的孩子,他们可以免考试入学,明清两代都规定了各级官员的特权。

这一等第通过的考试人员没有选官的资格,只是获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而已,也就是相当于进入大学学习深造了。

考中秀才后已经有特权了,可以免除徭役,田地租税也可以免除一部分,有限额的。

二、乡试。

明清时期,乡试考试的地点是北京以及各省的省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也有特列增加的),考试的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只负责辅助;考试的题目也由皇帝决定,地方政府也不清楚。参加考试的人员是秀才以及等同于秀才资格的人,不能跨省参加考试,每个考生只在本省参加考试。

乡试考中的人是举人,被称作“解元”。举人已经获得选官的资格,但在官场上起步较低,等同于现在的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可以成为政府的官员之一了。不过过去的举人要比现在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做官要高不少,他们一般都会做到偏远地方的县官或者县丞这一等第的官员,后续发展受到限制。每个省每次选拔的举人都有名额限制,出者一般都会被中央政府刷下来。

举人出身的人也出了不少名人,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没考中进士。

举人免除的徭役和田赋要比秀才更多,也提供一些特权,每个时代免除田赋的亩数也不完全相同,清代一般在100-200亩不等。

乡试相当于公务员考试和中低级官员考试选拔的综合体。

三、会试。

明清会试地点一般都在北京,明朝朱元璋和建文帝时期在。考试每三年一次,也有恩科;考试主持由礼部负责,正副主考官由皇帝亲自负责,也有实际掌权者点名的,譬如慈禧太后。参加人员主要有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学生都可参加。这次考试一般会选拔300名,都被称作贡士。(进士前三名才能用“进士及第”)

四、殿试。

这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的人会赐予进士。皇帝考策问,通过的贡士一般都称作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只有前三名,考生、榜眼、探花,皇帝会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才有这样的资格。

第二甲若干名,第二甲的被称作传胪(全部考生的第四名),负责进士考中典礼宣读名次。这一档次的进士被赐予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赐予同进士出身。

进士前三名即刻授予官职,一般为正六品(副厅等第),其余进士需要到翰林院学习三年,二甲授予正七品(县处级),三甲授予正八品(副县级),如果仕途顺利,进士的晋升是快的。(这进士第是第二十名)

会试和殿试相当于公开选拔中层政府干部,县处级干部以上,是高级干部培养的后备库。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干部,一般都不会上升到政府的高层。

此外,除了文科举考试以外,还时不时有武举考试,不固定,主要选拔军队的后备干部,考察的是个人武功和排兵布阵等方面。这类考试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军事院校招生考试,毕业后一般会做到中下层军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升学考,考状元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在殿试前还要先经过乡试、会试等,最后能参加殿试的才有可能成为状元。三甲是有官职分配的。可以说殿试相当于考公务员。

宋代比科举难的考试是什么

制式科是进士科的升级版,其难度系数也比进士科更高,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制科特考之难。

“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又有不可测知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

也就是没有大纲,没有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问的超级考试。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3级。各等级的名册及其试卷最后都交给皇帝审批。殿试的成绩分为5等:一为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二为才思该通、文理周密;三为文理俱通;四为文理中平;五为文理疏浅。

宋代比科举难的考试是“省试”。省试是宋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它是由尚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负责的,具体考试事务由礼部承担。省试的规格严格,录取大权在主考官手里,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相较于唐代的科举考试,宋代的进士科举考试更加严格和艰难。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殿试。而宋代的科举考试则分为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和省试。在宋代,考生需要在院试中取得资格,通过乡试进入会试,最后在省试中竞争,才能获得进士及第的荣誉。

总的来说,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更为严格和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对考生来说,省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难通过的一关。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而历次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也成为了历朝历代举足轻重的官吏,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举历程。

县试是古代最低一层的考试,它是士子们入职做官的门槛,一般来说,县试皆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其每年一考,且考试的时间也都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考试的士子才有资格进入府试的考试,而考中县试的人,则被统称为童生。

县试考中的童生有资格进入第二级府试考试。府试是由考生所在地的知府主持,它也算是市级一层的考试。府试考试每年在阴历四月份举行,和县试一样,府试也是每年一次。考中府试的人,则被统称为秀才或生员。只有通过府试考试的生员,才有资格进入省级一级的乡试考试。府试考试也算是基层考试,不过,通过府试考试的秀才,也算在社会上拥有了一定的名气。

第三级考试就是乡试了。府试、县试、乡试三级考试中,尤以乡试最为重要。乡试考中的士子被称为举人,其也算是朝廷的贡员了。不过,和贡士不同,虽然贡员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其毕竟还不能做官,中举者,还需要连中会试和殿试,才有资格成为国家之大臣。乡试每年在阴历八月举行,因为考试已在深秋,所以这次考试也被称为是秋闱,每年,朝廷都会派一批主考官负责地方的乡试考试,而考中举人的士子,也算成为了朝廷的贡员,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这也算是所谓连肿三员之中的第一元。

乡试之上为会试,会试是由国家主持的一次考试。会试由朝廷的礼部官员所主持,其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的时间和县试如出一辙,也是在阴历二月举行,不同的是,会试是每三年一次,而县试则为一年一次。会试中第者被统称为贡士,而第一名则又被称为是会元,故而,会元也成为了所谓连中三元的第二元。

会试之上,为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级考试,也是直接入仕的门槛。和会试相同,殿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而该次考试,主要由皇帝指定的考官来主持。笔试通过者,由皇帝钦定面试,并策定殿试名额。殿试的第一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状元,而第二、三名,则为榜眼和探花。考中殿试的士子,具有进士的身份,这也算是可以直接做官了。

只有通过了殿试,士子们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仕宦大道。不过,进士及第者毕竟还不能直接做官,一般来说,殿试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都会先到翰林院而供职,直到掌握了具体的做官程序,才会被皇帝指明任用。

进入翰林院,一直也是士子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十年寒窗,士子们就为了这一次光耀门庭。状元、榜眼、探花除外,考中进士的另外贡士也会被朝廷委以重任,这些人会再有一次朝考,而优秀的士子,会被指定为庶吉士,并入庶常馆学习。期满后,这些进士便被分到各地,他们有的担任知县,有的则担任监察等地方官。到了这里,这些士子们才真正算是进入了官场。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考试顺序为:童生试(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殿试(皇帝主试的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童生试包括县试和府试两个部分。获得童生功名后,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过了院试,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科举考试。

乡试的录取名额是国家规定的,每年不超过两千名,几乎是几百取一,是科举中最难过的。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依次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在童试中,有县试、府试、院试,参加考试的都叫童生,如果通过,则称为秀才,而秀才中发挥较好的称为贡生;考成功后参加乡试,在京城和各省都有考点,每三年考一次,俗称秋闱,考上的称为举人,而其中第一名称为谢元;接下来考中的参加会试,会是有礼部主持,到京城考试,由于时间是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春闱,如果顺利通过成为贡士,而第一名成为会元;最后进入的是殿试,共识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后由皇帝选拔出前三名,也就是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的顺序来说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古代小孩会先到学堂求学,考取童生。童生之后就可以考取秀才,有的人考几十年还是童生。秀才之后参加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举人之后会参加会试,殿试,考取的就是进士了,头名就是状元。

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

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

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

4,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

5,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

6,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510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北朝时期的南宋皇帝是谁?下一篇: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制这个字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