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明朝夏言 鬼首天龙

导语:明朝的那些人---夏言之死 文鬼首天龙 明嘉靖朝的人物我说过一个杨继盛,另一个是王世贞。我之所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是想说严嵩的。这回说夏言,目的还是为了说严嵩。嘉靖皇帝君临天下

明朝的那些人---夏言之死

文鬼首天龙

明嘉靖朝的人物我说过一个杨继盛,另一个是王世贞。我之所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是想说严嵩的。这回说夏言,目的还是为了说严嵩。嘉靖皇帝君临天下处死过三个大臣,这三位倒霉的大臣就是杨继盛、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还有这位夏言。这三条人命都跟严嵩有关,说严嵩绕不开这三具尸体。严嵩作为千古名奸的一张大白脸,因为这三条人命而被定型了。杨继盛和王忬之死说过了,说夏言吧。

夏言与严嵩都是江西人,夏言比严嵩小两岁,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得中进士,比严嵩晚了十年。从年龄上讲,严嵩为兄,夏言是弟;从资历上说,严嵩是前辈,夏言是后进。比功劳,夏言更不能同严嵩相提并论。严嵩是嘉靖皇帝龙潜时兴王府的旧人,前朝正德皇帝是突然驾崩,由于没有子嗣,要在血缘近亲旁支子侄中找一位大明王朝的继承人,嘉靖皇帝能够顺利进京登基称帝,严嵩功不可没。

但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因为嘉靖皇帝不是正德皇帝的亲儿子,能当上皇帝纯粹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这个馅饼是被你给吃着了,但是需要付出一点代价。那就是不能再认自己的亲生妈妈。嘉靖登基三个月的时候,他亲生母亲蒋太后被接到京城,车驾停在了东校场,嘉靖皇帝要亲自前去迎接,遭到了满朝大臣的拦截,张太后更是放出狠话:我看谁敢出去!出去了,他就永远别想再进这金銮殿!这状况让嘉靖皇帝的亲生母亲痛不欲生,撞车辕欲寻短见。嘉靖皇帝得知后,嚎啕大哭,悲愤交加,他脱下龙袍扔到张太后面前,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我母亲是兴王府的蒋王妃,我要回兴王府,不当这个皇帝了!

这次事件其实是嘉靖皇帝在登基之初与前朝的以张太后为首的大臣们一次短兵相接,张太后想把皇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她根本就没把嘉靖皇帝放在眼里,她要借这个事情制服和摆平这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新皇帝,给他一个下马威。而当时的满朝大臣也不把嘉靖皇帝当回事儿,紧密的团结在张太后周围,以确保自己在政治上站对边线。然而,嘉靖皇帝有个性,他不是那种心甘情愿当傀儡皇帝的人,当了皇帝不能任性,我当皇帝干什么?自己的亲妈不仅要认,而且还要光明正大的认,大张旗鼓的认!于是,嘉靖朝的“大礼议”拉开了序幕。

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是皇权之争,这是江山社稷谁做主的大是大非之争。当时的嘉靖皇帝非常孤单,满朝大臣几乎全部站在张太后的队伍里与他做对。但是,一个叫张璁的大臣率先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上了第一道奏折,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拥护和支持嘉靖皇帝的英明决策,权力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嘉靖皇帝胜利在望。在嘉靖皇帝的期望中,他是希望作为亲近旧臣的严嵩跟张璁一起上这道折子的,然而严嵩没有这么做,这让嘉靖皇帝大失所望,一下子冷落了严嵩十几年,这也是严嵩为什么在六十四岁之前名不见经传毫无作为的原因。相反,夏言搭上了张璁这辆车马,深受嘉靖皇帝重用。

说一下张璁这个人。后世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名垂青史。其实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原创作者是这位张璁。嘉靖皇帝驾崩之后,“一条鞭法”被停止了,张居正权倾天下的时候不过是做了恢复,张居正执政的主要内容是发明了对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这个制度让大明朝大小官员非常的不舒服。张居正暂且放下不表,他不是本文要说的人物。

张璁的“一条鞭法”是嘉靖皇帝的新政内容,说白了,这个“一条鞭法”的强力实施是嘉靖皇帝“打老虎”的一个举措,作为有个性的嘉靖不可能是个毫无作为的皇帝,他要推行他的新政,在“一条鞭法”实施的过程中,过去的皇亲国戚地方豪强的利益遭受到了沉重打击。这也是嘉靖皇帝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原因之一。此时,作为臣子的夏言在帮助嘉靖皇帝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行政才华,这是一个人中龙凤一般的人物。

说明朝的人物,提到张居正时,都会描述一下张居正的容貌身形举止言谈,因为这是一个大帅哥,而且不是一般的帅,帅得令其他男人嫉妒,有相形见愧之感。这位注定要成为官场大腕儿的夏言同样也是一位大大的帅哥。夏言这个人,天资聪颖机敏,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口齿伶俐善于表达,他说起话来直奔主题从来不绕弯子,每次临朝奏事,站在嘉靖皇帝面前,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节目主持人,出口成章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再加上字正腔圆声音悦耳,嘉靖皇帝是怎么瞧着都是满心欢喜。

说明朝人物的史家对于夏言基本上一直认为这是个直臣,全因为他的性格。性格即是命运,此言不虚,因为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在成全自己一番事业的同时,也既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夏言的直,是指他在针对朝政弊端敢于说话的方面,他之所以没有因为这个直字得到惩罚,其实不过是他的耿直所在,都踩到了嘉靖皇帝的节奏上了,倘若不是这样的话,他怎么会高官得坐,骏马任骑?

朝廷明文规定,入值大臣到西苑斋宫只能以马代步,乘肩舆出入的只能是皇帝本人,但是夏言却可以公开违犯这个规定,硬是要乘坐肩舆出入。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行为,皇帝一旦生气,后果将十分严重,他夏言却并不放在心上,原因无它,长时间的被皇帝青睐重用,养成了他目空一切专横跋扈的行事风格,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在嘉靖朝,当时的社会上有流传很广的两句话,“不见费宏,不知相大;不见夏言,不知相尊。”这个叫费宏的在十八岁的时候中了状元,在他小人家眼里,这天底下的人头滚滚,就他是个物件,别人都不是东西,可想而知这人少年得志之后的一副什么嘴脸了。而夏言呢,其骄横跋扈的态度人人皆知,即使是同朝为臣级别相当,在夏言眼里也不过是块废物,只配供他驱使,做他呼来唤去的奴才。我真的想象不出来这种能够寿终正寝,如果那样的话,才奇了大怪呢!

前面说过张璁,在“大礼议”中首建奇功,深得嘉靖皇帝重用,再加上他的“一条鞭法”新政也正合嘉靖皇帝心思,他与干练的夏言一时成为嘉靖皇帝的左膀右臂。但是,与夏言这样的人同朝为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专横跋扈的性格让夏言绝对不能与同事合作,不仅不能合作,他还要把你踩到脚下,最好能置你于死地他才能够睡个好觉。张璁在夏言的不断打击之下,终于在嘉靖皇帝那失宠,并被关进了监狱,而夏言并没有放松打击张璁的力度,他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对在监狱里的张璁不断落井下石添砖加瓦。谁遇到夏言这样的同事真是倒了十八辈子的血霉!

嘉靖十四年,严嵩因监修显陵有功,进京升任礼部尚书,算是进入政治局常委行列了,在此之前,严嵩与夏言虽为同乡,但是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严嵩入阁的时候,夏言还只是次辅,首辅是李时,但是这个首辅不管事,只是个摆设,一切都由夏言说了算。严嵩入阁,在夏言心里,这是一个会动他奶酪的人,因为严嵩是兴王府旧人,是嘉靖皇帝的近臣,夏言认为这个严嵩是与自己争夺首辅的最强劲对手,最起码是潜在的对手,以夏言的性格不会毫无举动。

当年夏言在入阁的时候,曾经推荐严嵩接替自己原来的官职,许多说这段历史的人替严嵩记住了夏言的恩惠。在夏言被杀的时候,认为是死于严嵩之手,这也是证明严嵩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一个佐证。但是,以夏言的为人,那不过是拉拢严嵩成为自己的门客的手段,说门客还是好听的,其实他是要你做任他驱使的奴才而已。以严嵩的资历和为人,他怎么会买夏言的账?严嵩是嘉靖皇帝的大忠臣,他怎么肯做你夏言的门下走狗?

严嵩入阁,对夏言的态度是毕恭毕敬非常谨慎的,因为在当时没有人惹得起夏言。再加上严嵩的性格内向,性情平和,对于张扬霸气的夏言见面总是面带三分笑容,这样二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后人评价二人的根据了,一个刚烈,一个阴柔,一个磊落,一个阴险。我以为出此言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夏言面前,你针锋相对的刚烈一回试试?他定会把你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严嵩入阁,是夏言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因为他曾经试探过严嵩,知道这个人不能为己所用,在夏言的心里,你不能成为我的战友,就是我的敌人!何况这个叫严嵩的人还是对自己有相当威胁的人,更不能含糊了。于是夏言对严嵩频频出手,出来进去的,在言谈举止之中,对严嵩是盛气凌人,再三欺负。而严嵩呢,基本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五讲四美三热爱,忍让再三。有一次实在被夏言欺负的不成样子了,跑到嘉靖皇帝那里是大哭一场,这孩子啊,是真的受了委屈了。

在严嵩入阁的时候,夏言其实已经逐渐在嘉靖皇帝那里失宠了,而他的失宠跟严嵩没有关系。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从他登基之初的“大礼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我的天下我做主,誓把皇权真正的掌握到手的皇帝,并且他还是一个很会做皇帝的人,大权一日不曾旁落。即使夏言的飞扬跋扈那也不过是他的纵容和允许,一旦他瞧你夏言不顺眼的时候,夏言也就该走倒霉字了。另外,以夏言的行事风格,不可能不结怨恨,满朝文武官员之中,不乏想给他垫黑砖上索套的人。再加上他自己实在是有些过分,不拘小节触犯嘉靖皇帝的禁忌,终于在某一天被嘉靖皇帝勒令退休回家养老。按说这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如果不是夏言自己没事找事,寿终正寝还是没问题的。

夏言被嘉靖皇帝退休在家,每天总是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之,这是一个不服老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还没有过完全,还不够过足瘾,还有一件丰功伟绩没有做,什么事呢?他朝思暮想的是在他的主持下,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讨伐蒙古蛮夷,建立不世之功,然后名垂青史。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心中,有一个特别好笑的想法,那就是在周公制礼之后,《周礼》颁布天下,华夏一族从此以“礼仪之邦”自居,然后就看周边的非我族类都不是人了,所谓北狄南蛮西戎东夷都给人家定了性质,绝对不能跟知道五体投地的天朝上国平起平坐。在大明朝的士大夫当中,也都是这个思路。而夏言是尤其突出的一个。他向来不以正眼多瞧一下北方的蒙古部落,对于在嘉靖朝北方的边患问题,在心里就有一个字:打!

夏言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头脑里,强权就是真理,拳头就是王道。在内政上,他的目空一切的言谈举止,其实都是权力作祟,否则他哪来的那么大底气。在外交政策上,他从未有过与它国和平共处的想法,对于北方的蒙古部落,他要打;对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他要打;就连对待安南的问题上,他还是要打!更可以的是他对待国内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还是一个打字,必须坚决镇压!这人是不是有精神病?我不能给他确诊。不过,像夏言这款的精神病人,自古以来在中国都有市场,拥趸无数。以前说过的那个杨继盛,跟他是同一种款型的病人,杨继盛之所以与严嵩死磕最后导致自己丧掉性命,问题就在这个大明朝的外交政策上他们之间有严重分歧,并且水火不容,必须你死我活。

严嵩与夏言的分歧是,严嵩主张解除海禁,允许四海商人自由贸易,官军只打击真正的海盗。夏言说这是有违祖训,并且是卖国贼!严嵩主张与北方蒙古部落开通马市,和平贸易,以求边境的安宁,夏言说这是更是卖国贼!严嵩说我们与安南是邻邦关系,少干涉人家内政,人家自己国内谁掌握了政权,我们发个国书,表示道喜就是了。夏言说那不行,推翻了大明认可的国王就是反叛天朝,必须讨伐之!严嵩说对于国内民众要宽爱对待,即使那些造反的人,能招安就招安,能给出路就给出路,夏言说这更不行了!你不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斩草必须要除根!这位夏言夏大人,就跟一个武疯子上满弦了一样,谁也惹不起他!

在《那个误国的君子杨继盛》一文中,我说过嘉靖朝时期与北部蒙古部落的外交纠结。在嘉靖朝之前,明朝以“封贡”的形式处理外交关系,就是每年赏赐给蒙古部落一些钱财银两日用家什,保边境安宁,说白了这是以金钱换和平的外交政策,听起来有些屈辱的味道,其实核算起来成本非常合适。到了嘉靖当皇帝了,他不想做这个善财童子了,他有个性啊,他想高高在上,睥睨天下。“封贡”被取消了,蒙古部落炸窝了,你大明朝这是不想让我们好好活着了啊!好吧,继续抢劫!于是,铁骑犯边,打击侵略者成为嘉靖朝的主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其实,说历史不能遮掩这个片段,不能一味地说蒙古部落就是天然的侵略者,作为大明朝的臣子必须旗帜鲜明的要求战斗才是爱国者,言和者皆是卖国贼,无奈的是中国人民的思路一直是这样的,主战就是爱国,言和就是投降派,这种非白即黑的思路跟大脑进水了一样,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具有智慧的民族。再说,当时的蒙古部落主动求和,要求开放边市,以贸易换和平。但是,夏言为首的士大夫们不给他们和平的机会。和平是对于双方来说的,你不给对方和平的机会,也是不给自己和平的机会。

嘉靖二十三年,“河套”地区遭受蒙古铁骑侵犯,边民遭受劫掠。这“河套”地区在西北,岳飞的《满江红》说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有人考证岳飞的这首诗词是明朝人伪造的,因为当时岳飞的敌人在东北,岳鹏举不可能连方向都搞不清楚。其实,蒙古部落是一边战斗一边向明朝摇橄榄枝,意图是以兵求和,希望明朝恢复“封贡”和开放边市贸易。

嘉靖皇帝是个不吃素的人,决定自卫反击,升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为征远大将军,迎战蒙古铁骑。历经一年的时间,未奏功效,荼蘼军饷。此时严嵩主政,他极力想促成与蒙古人的和平相处,他是主张开放边市与蒙古人和平贸易的。这个想法放在今天来说,真的不是错,可是在当时,却惹恼了一干“爱国”大臣。杨继盛算是最激烈的一个,他向嘉靖皇帝上奏折《请诛贼臣疏》,直接想要了严嵩的性命。但是,嘉靖皇帝没给他这个脸,打断了他的双腿,关进大牢,最后被处死。他的死跟严嵩有一点关系,严嵩在向嘉靖皇帝请示秋后问斩的朱批的时候,把杨继盛的名片夹在了应该问斩的人犯名单里,嘉靖皇帝看都没看,在这些名单上打了红色对钩,杨继盛被押上了刑场,光荣了。杨继盛之死,可以说是严嵩的一个人生污点,有谋杀之嫌,但是话又说回来,那杨继盛点名道姓的要严嵩的性命,这又怎么讲?

仇鸾战争失利,这仗还继续打下去吗?嘉靖皇帝犹豫不决。正在此时,一个叫曾铣的人站出来了,这位曾大人当时的官职应该是陕西总督,他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折,鼓励嘉靖坚定信念,再次发动对蒙古人的战争,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这一番豪言壮语说得嘉靖皇帝脑门一热,眼泪都差点掉下来,太感人了!其实,嘉靖皇帝心里还是没谱,他当家他知道油米贵,这战争要是打不赢怎么收场?他也不想当大明朝的败家子。他依然犹豫不定。此时,已经退休在家养老的夏言摸到了嘉靖皇帝的脉搏,他给嘉靖皇帝的心头加了一把火,他写信告诉嘉靖皇帝:战争,只有战争,才是英主明君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唯一选择,更何况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你不做谁去做?

夏言给加的这把火让嘉靖皇帝热血沸腾了,他立刻下旨让夏言恢复相位,还朝督办战事。嘉靖皇帝决定再次发动战争,但是他十分谨慎,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梗,他赐夏言以尚方宝剑,许诺夏言只要是为了战事成功,天下之兵任他调遣,国库钱粮任他使用。夏言当即任命曾铣为三边总督,仇鸾降职为副都督,再次发兵出征。多说一句,在嘉靖皇帝与夏言策划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严嵩始终没有发言表态,这也成了后来夏言埋怨严嵩,史家非议严嵩的理由。其实,面对貌似得胜还朝趾高气昂的夏言,严嵩真的不敢多说一句话!

战争进行时,嘉靖皇帝每天在宫中期盼着前线的捷报,可谓望眼欲穿。但是,曾铣的战事却未能奏效,发回来战报,状告仇鸾一切行动不听指挥,以致使明军损兵折将。这个奏报传来,夏言的第一反应是除掉严嵩的机会来了!因为仇鸾是严嵩的义子干儿,没有严嵩做后台老板,仇鸾哪有胆子不听调遣?军国大事乃是国家大事中的大中大,重中重,如果有谁胆敢破坏,这是天大的罪责,任凭你长几个脑袋,也得把它给砍下来!嘉靖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仇鸾。夏言心里鸡贼,因为锦衣卫最高长官陆炳跟严嵩都是兴王府旧人,为了防止他们互相勾结,夏言竟然派出自己的亲信,擒拿仇鸾,把他给押解回到北京。

仇鸾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前方的战事却越发糟糕,又过了一年的时间,军情更加恶化,国库里的钱粮不仅拨用殆尽,而且负债三百多万两银子,大明政府赤字运作中。嘉靖皇帝再一次召开御前会议,内阁成员们对战事大多保持沉默的态度。严嵩在这次会议上说话了,他告诉嘉靖皇帝:“复套之举断不可为!”然后侃侃而谈反对的理由,从军备后勤到战争形势,一一道来,句句说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坎上。此时的夏言虽然惊恐万状却也知道自己无力回天,这战争再打下去,恐怕就要生出乱子了。把尚方宝剑交还给了嘉靖皇帝,并请治罪。嘉靖皇帝面对着夏言,心中有气却故作淡定,他说打仗嘛,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你又不在前线亲自指挥用兵,这败仗怨不得你,你回家去吧!不过,我今天终于看透了你,刚愎自负,志大才疏,你真的不如严嵩具有远见卓识,滚吧!

夏言打点行囊准备回老家去了,那位三边总督曾铣却不能回家,因用兵无方被抓回来问罪,战争的失败,必须有人承担责任的。曾铣被捕入狱,仇鸾自然无罪释放,施施然走出了监狱大牢。然后反诉曾铣五大罪状:一,刚愎自用,专权误军,自己无能却嫁祸于人;二、欺上瞒下,冒功请赏,兵败而谎报胜绩;三、吸食兵血,黑吃空饷,大发国难之财;四、治军不严,纵兵抢掠,中饱私囊;五、行贿脱罪,暗通权贵,企图蒙混过关。这其中的第五条内容,暗通权贵四个字,要了夏言的性命。

后世的史家们讲说这段历史的时候,先主观上认定了严嵩是个大奸臣,仇鸾出狱后对曾铣的反诉状是严嵩勾结锦衣卫长官陆炳的阴谋,目的是为了置夏言于死地。我觉得这种说法就没意思了。难道仇鸾出狱后毫无动作,再对曾铣和夏言磕头感恩不成?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诏狱大牢,遭了多少罪,身上长了多少虱子,难道出狱之后必须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才叫顾全大局,温柔敦厚吗?那曾铣和夏言,轻言战事却无能取胜,徒耗国帑公币无数,更至于损兵折将牺牲无数,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

严嵩在中国历史上素有名奸之称,这似乎已经是中国人的共识,戏台上一张大白脸出来,不是曹操就是严嵩,我觉得真的冤枉他了。至于严嵩与夏言的矛盾和斗争,其实真相是只有夏言斗严嵩,严嵩哪能还手?夏言在官场上有过两次被罢相处分,第一次恢复相位还朝之后最紧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击报复,对严嵩任用的一干人等罢斥、放逐,多少人在他的指使下被逮捕和审讯。这个害人的节奏,严嵩不敢有稍微的怒色形于脸上。因为他实在惹不起夏言。后世的史家们一边倒地把严嵩钉在所谓的历史耻辱柱上,丝毫也不宽容,却对夏言赞赏有加,对他的恶行却好像视而不见,有眼无珠一般,这天底下还有说理的地方吗?

致夏言于死地的曾铣的第五条罪状所谓“暗通权贵”也不是无中生有,曾铣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江都人苏纲,此人是夏言后妻的父亲,也算是岳父大人了。苏纲在当朝首辅夏言面前多次赞扬曾铣有不世之材,可堪大用,这算什么?另外,曾铣豪情万丈地给嘉靖皇帝上的那道收复“河套”地区奏折,是夏言暗中指使的也说不定,而且极有可能。如果说仇鸾从监狱出来,反诉曾铣的罪过,有人怀疑是严氏父子指使的话,这阴谋诡计四个字在严嵩身上有效,在夏言的身上就无效?

夏言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多月的行程,从山东走水路至江苏丹阳,在此地被追赶上来的锦衣卫锁拿逮捕,被打上枷锁押解回京。在走到距离北京还有几十公里的通州的时候,接到曾铣被斩的消息,详闻曾铣的罪名,夏言知道,这次断无活命的道理了。但是他依然不死心,要来笔墨纸张,要给嘉靖皇帝写信为自己申辩,但是嘉靖皇帝对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了,在通州停宿的第二天凌晨,就接到嘉靖皇帝的圣旨,夏言被就地斩首。他,本来是可以寿终正寝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什么的景象 唐朝晚期有着什么社会景象?唐朝是怎样没落的下一篇:年号什么意思 武则天在位时都用过哪些年号?又都有什么含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