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战国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统称 古代哪代百姓最好

导语:在战国前,百姓是对所有人的统称,没有特定身份的称呼。而古代哪代百姓最好,则因人而异,无法一概而论。

目录导航:

  1. 战国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统称
战国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统称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

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

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

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

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摘自《万事由来》来源: 宁夏网☆华)。 我翻看了《辞海》(是1963年版的,有点老,不知是否有变有新解?)。

辞海中没有“老百姓”,只有“百姓”,其定义是这样的:

1、古代对贵族的总称。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

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

《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

2、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

《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战国之前,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

在奴隶制社会只有贵族才拥有财产和人身权利,姓氏就是他们家族血统和社会地位的标识,而对于一无所有的奴隶们来说是不需要姓的。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奴隶们解放就有了姓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499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五代十国是否被包括在二十四史之内?下一篇:古希腊是否有庆祝圣诞节的传统习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