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的一个将军带多少兵马 古代兵马有多厉害

导语:古代的将军带的兵马数量众多,兵马的战斗力也非常强大。

目录导航:

  1. 古代的一个将军带多少兵马
  2. 古代一个知府有多少兵马
  3. 古代一营兵马有多少人
  4. 古代皇帝有多少兵马
  5. 古代京城有多少兵马
  6. 古时候一镇兵马是多少人
  7. 古代训练兵马的叫什么,住在什么地方(清朝)
  8. 古代一卫多少兵马
古代的一个将军带多少兵马

军队中5人为伍,5伍为队,5队为阵,普通将军统帅20阵约2500人。 再往上有高阶将军、元帅等,统帅人数如韩信说所“多多益善”,多者达到数十万人, 如长平之战,白起统帅秦军65万 VS 赵括赵军50万; 如秦末伐楚战役,王翦统帅秦军60万 VS 项燕统帅楚军100万。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收降魏兵三万余人,七军才三万多,据些推算古代一个将军管辖的军队也就三千到五千人

那要看将军的品级和朝代。比如三国和东汉时期,将军平时是不带兵的,只有接到将令出征时候,才能带兵。而校尉是平时就能带兵。

古代一个知府有多少兵马

古代的知府是一个行政官员,并不是军事官员。因此兵支付手里的兵马是十分有限的,一般这些兵马只是为了维护当地的治安,剿灭地方上的盗贼等等一般是几百人。因为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人口多的地区人马多一些,人口少的地区人们少一些,但不会超过千人。

清代,一个知府养兵多少,主要取决于他所负责的行政组织,能有多少用于佣兵的资产。

知府能有的并,就是亲兵——由个人或某一级政府组织,自行供养和指令的兵丁。它的特点是:不由国家(皇室)拨款供养,但政府承认入籍,指挥权归供养人,但必须在国家有号令时服从更高级的指挥调度。

所以,很难说一个知府能有多少兵,各个州府的财政能力不同,以及知府(领导者)的理念差异,都会造成数量上大相径庭。

一般最低配置,一个知府级别的官员,会养20-30名亲兵,作为仪仗、治安补充、贴身护卫等用途的兵丁。富裕一些,也可能有三五百名,甚至上千亲兵。

至于大范围治安,或者边防、剿匪、战争等职能的军事力量的用度,知府需要上奏上官,乃至国家机构(如兵部等)申请,获批后,可协调当地武官后,调用国家兵员。其规模,就不由知府本人说了算了。

这要看地方了,一个知府下辖有地方武官2-3个营。知府可以调动,特殊地方会多一些,人数大约3000-5000人左右知府管理辖区,除了众多的帮闲,还有驻扎的军队。在清朝时期,曾经发生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官员集结了所有的衙役和帮闲镇压,但是仅仅帮闲,也并不能解决问题,毕竟帮闲不可能不怕死。

另外倘若辖区内出现悍匪等,帮闲就更加不可能抵挡。

明清时期,朝廷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在每个府都会派军驻扎,人数在1000人到3000人不等,来保障府衙治理安全。

一个知府只有一百兵马。

古代知府只是一地的行政长官,他所能调动的只有他手下的衙役,也只有一百多人左右,而地方的军事长官是总兵,这才是真正能调动兵马的人,知府没有权利调动总兵的兵马,所以说古代的知府只能调动一百多的衙役。

古代一个知府拥有的兵马不多,大概两百人左右,中国古代是军政分离的,知府属于文官,文官没有什么军权,知府掌握的兵马主要是保护知府衙门的安全,当地百姓的生活方面的安全问题,比如说邻里纠纷啦,抓小偷小摸之类的,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兵马

知府只会行政长官,并不是军事长官,只有一点府兵,人数少于50人。一州/府之内最大的军事官员应该为千总,最多也就一营兵力。

知府即“太守”,又称“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大约一般最低配置,一个知府级别的官员,会养20-30名亲兵,作为仪仗、治安补充、贴身护卫等用途的兵丁。富裕一些,也可能有三五百名,甚至上千亲兵。

比如我们顺天府,在明朝时期,顺天府有5000多驻军。一般来说,那些中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这些部队已经足够镇压。一般的事不是一个是。

明清时期,在每个府都会派军驻扎,人数在1000人到3000人不等,来保障府衙治理安全。

每个府的驻扎军队都是由专门的守备管理,而这些守备全都要受到知府的制约和调遣。

另外府衙中,主要是由吏员还有衙役组成,而他们在吏部都是有编制的,虽然很难增加人员编制,但是每一个吏员和衙役,他们都可以拥有帮闲。所谓帮闲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每一个府衙有100多名正式员工,他们每个人可以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帮闲,按照这样算下来,一个府衙除了正式的吏员和衙役还会有将近2000人的帮闲。这些帮闲平时就主要负责打探消息,对一些可疑的人员进行监视工作,另外还有征收赋税等等。

知府没有兵权,只能管理衙役和捕快。
知府相当于如今的市长,拥有府衙衙役,类似于警察的组织。所以知府是没有权力拥有军队的。只是他们有衙役和捕快,统一着官府的服装,因此很多人都指他们为官兵,其实官兵就是府衙的衙役,类似于如今的警察组织,知府实际上是没有军队管辖的。一般来说,实际管理军队的官员多数都是武将。

古代一营兵马有多少人

500人

队:50人。

都:100人,指挥官:都头。

营:500人,指挥官:指挥使(营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其中指挥使官最大、都虞侯最小。

军:2500人,指挥官:指挥使即军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其中指挥使官最大、都虞侯最小。

厢:25000人,指挥官:指挥使即厢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其中挥使官最大、都虞侯最小。

一个军12500人,这是指宋代,且只是一个官方制定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严格按照标准的军。军、师、旅这种现代化军队的说法,其实最早是在我国宋朝时期被提出来的。

当初李纲认为军队是应该有编制的,否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就如同人的双手双脚随意长一样,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军队内部散乱或者崩溃。于是他就制定了“军、师、旅……”这种说法,这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一种军事化的理念,很快就扩散到了其他国家,最终延续到了现代。

古代一个营多少人?

答:大约20人。

10人一帐,设立伍长两位,什长一位;

10帐100人,设百夫长一位;

500人5位百夫长,设小都统一位;

1000人大都统,又叫千夫长;

3000人设偏将

5000人设正将,为一营统领;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各朝各代军队编制各不相同,难以一概而论。一个营大概是2000人。

古代皇帝有多少兵马

清代直属皇帝的兵马:御前侍卫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善扑营。丰台大营

古代京城有多少兵马

古代京城的兵马数量因时代和朝代而异。以明清两代为例,明朝北京城的兵马数量大约在2万到4万之间,而清朝北京城的兵马数量则达到了10万以上。不过这些数字并不是准确的统计数据,因为古代的兵马数量很难确定,也可能随时变动。

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其中,三千营是有蒙古骑兵组成的骑兵突击部队,算是明朝版的雇佣军。其实三千营并不是只有3000蒙古骑兵,总体来说,三千营大约有六七千蒙古骑兵。至于神机营则是明朝专业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总计有5000多人,负责对其他兄弟部队进行火力掩护。规模最大的就是五军营,五军营是指五个不同的部队。三千营和神机营都是几千兵马,五军营则多得多。

经过计算,三大营加在一起有17万军队。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五军营的兵力应该在15万以上。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明朝曾经大举进攻瓦剌。当时,明朝军队号称有50万大军,其实绝对没有这个数字。当时,调动了京师三大营的主力,还有北直隶等地的一些卫所军,总计也就20余万军队。50万这个数字明显是吓唬人的,中原王朝打仗最喜欢号称多少多少。这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京师三大营一败涂地。

经过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再也无力主动进攻蒙古各部。明朝开始进入全面防御状态,蒙古各部则不断的南下。我们继续交代京师三大营,京师三大营在正统时期几乎全军覆没,到了明朝嘉靖时期重新组建。重新组建的京师三大营有8万多军队,但这仅仅是账面的数字。实际兵力能有4万就不错了,所以在蒙古俺答汗大举南下期间,吓得京师三大营根本不敢出战。对于明王朝来说,这一事件是非常屈辱的,嘉靖皇帝勃然大怒。

顺便讲一下明朝军队的实际情况,进入明朝后期之后,明朝军队吃空额的情况非常严重。北方前线的军队好一点,实际兵力可能是账面上的70%。到了京师和中部各省,这个数字只有40%多。到了江南地区,甚至只有10%。在嘉靖皇帝在位时期,70多个倭寇流窜到了南京城下。当时,南京全城戒严,朝廷要求男丁登城作战。南直隶地区在账面上有12万驻军,实际兵力只有2万多,至于南京城里只有几千人。

古时候一镇兵马是多少人

古代的一镇兵马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不同地区也有区别。

在春秋时期,每镇诸侯兵力不可以超过天子,兵力大概三千左右,千人成军,每军指挥称统领。到明朝时期,九边重镇,每镇兵力有十万到二十万不等,其中辽东镇有二十万兵力,但吃空饷严重,在十五六万左右。清末袁世凯组建新军,北洋六镇有兵七万四千五百人,其余八镇共六万左右。

少则2万人,多则20万人。

明朝从东北到西北,陆续组建了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九边重镇是明朝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各个镇都驻扎了大量的边军精锐。各个镇的实际任务不同,驻扎的军队数量也不同。由于防御的任务不同,九边重镇的驻军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延绥镇的兵力最少只有2万多人,大同镇、宣府镇和蓟州镇的驻军数量都在10万以上。辽东镇驻扎的军队数量最多,在明朝前期,为了经营东北地区,明朝在辽东镇部署了20余万军队。

古代训练兵马的叫什么,住在什么地方(清朝)

明朝叫苑马寺,到了清代也叫这个名字,但大多叫马场、马政。

如:陕西立苑马寺7监统属兵部,管理马场。设驻防满洲营,饲养官马。位于东北的辽西大凌河马场,是清朝的国家养马场之一。

古代一卫多少兵马

明朝建立后,规定军队的编制采用卫所制,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抵以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千户所,112人为1百户所

唐朝贞观年间十六卫每一卫具体有多少人是难以确知的。

因为十六位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前十二卫负责管理外府兵,属于领导机构。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皇帝的侍从、仪卫。

因十六卫的官衙在皇宫南部所以又称“南衙禁军”,这个南衙禁军准确地说就是后四卫。军府分内府和外府。内府是五府三卫总共4963人(唐初)。外府有657个折冲府,上等折冲府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总兵力26万人。人数最多的时候60万。这些人都归“十二卫”管辖。

唐朝的军队实力,除了府兵外,还有北衙禁军(玄武门之变的主力部队,李渊造反时的部队),玄宗时期被称为北门四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各自1.5万人。

所以所谓的十六个卫,每个卫领兵多少是难以确知的。

卫所制度,分为卫和所,一卫5600兵,领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1120兵,一个百户所120兵。正是卫所制度的建立才有了洪武以及永乐时期的百万大军旌旗弊天的震撼场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696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顺治董鄂妃的真实故事 历史上的顺治董鄂妃下一篇: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啥意思 古代哪两个字形容浪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