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庾开府指的是 古代五府三司指的是哪三司

导语:庾开府指的是古代五府三司中的府官职位,三司是指尚书、侍郎和郎官。庾开府是指担任府官职位的庾氏官员。庾开府在古代政治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录导航:

  1. 庾开府指的是
  2.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3. 朱元璋的三司指的是什么
  4. 一府两院三司指什么
  5.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官职
  6. 二府三司制时间
  7. 三府三司分别是
  8.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庾开府指的是

庾开府是指的庾信,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庾信是南北朝诗人,在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因而有“庾开府”之称,其晚年之作,风格一变而为萧瑟苍凉,其中以《哀江南赋》最为著名。

指:北周文学家庾信。

因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称。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明夏完淳《大哀赋》:“苏属国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之江关永弃。”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军政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特色利弊

一. 相权薄弱:

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二. 政出多门:

宋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三. 机构臃肿:

宋代官员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四. 因循保守:

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五. 地方凋敝:

宋代强干弱枝政策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朱元璋的三司指的是什么

朱元璋的三司指的是财政、军事、刑狱三司的官员机构。
这三司是明朝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一,负责各自的职责:财政司负责财政收支,军事司负责兵器装备和军队调度,刑狱司则负责司法审判和监管。
这个机构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对于维护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延伸:朱元璋时期的三司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奠定了官僚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的基础。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清朝沿用和改进打下了基础。

明朝的“三司“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

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

朱元璋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代旧制——行中书省,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通称“藩司”,长官为左、右布政使,负责全省的民政和财政(行中书省撤销后,“行省”这一名称仍然沿用,用来代指地方区划);提刑按察使司,通称“臬司”,掌管全省司法;都指挥使司,通称“都司”,掌管全省军政。

一府两院三司指什么

一府两院三司一般指的是道教的雷霆部,

道教一府二院三司是指神霄玉清府、五雷院和驱邪院、万神雷司等三大机构1。其中,神霄玉清府是道教最高权力机构,由天尊居之,下辖多个神职,如将、帅等1。五雷院是道教各机构之一,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等是其中的重要部门2。万神雷司是道教各机构之一,负责掌管雷电、雷雨等气象现象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

开府意为建公府,自选僚属。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称三司。东汉延平元年(106),邓骘加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官名“仪同三司”始此。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官名始此。魏、晋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必有开府置官属之实。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隋用为散官之名。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唐、宋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金、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金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金均从一品,元正一品。明、清废。

二府三司制时间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中央政制。

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三司为全国最高的财政机关,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地位仅次中书省,号称“计相”。

户部司:掌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

盐铁司: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长官为盐铁司。

度支司: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长官为度支司。

二府三司制的实质是政务、财政、军政等权分开举措,宰相只保留行政权性质的中央政制举措功能,加强并巩固了中央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三府三司分别是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皇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虽然仍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控制,政事堂又称中书门下或中书,是宰相们议事办公的场所。囊括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主要职权,是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宋朝的二府三司是朝廷的中央机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指的是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政,中书门下行驶行政权。尚书省、门下省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机构,尚书省执行行政权,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 唐朝时候的三省在宋朝没撤但是已经不参与政事。

1.三府三司即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二府是指中书省和枢密院,三司是指在两府下设立的盐铁、度支、户部三个管财政的机构,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并且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

2.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

“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军事权的分政权和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扩展: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军政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故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中央政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323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淮安关天培祠堂位于哪个街道?下一篇:金兀术的母亲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