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中国古代红薯的做法 古代有地瓜饭吗

导语:中国古代曾有地瓜饭的做法,红薯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它可以制作成各种美食,如糖葫芦、糖红薯等。红薯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使其成为古代人们喜爱的食材。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红薯的做法
  2. 地瓜叶的典故
  3. 红薯报恩的真实故事
  4. 红薯在古代叫什么名称
  5. 古代农村地窖是什么
  6. 古代人吃的主食,菜,和水果,都是从哪里来的
  7. 捞饭由来
  8. 地瓜的由来和历史
  9. 为什么古代没有红薯
中国古代红薯的做法

红薯稀饭

一是将红薯切成片,放到饭锅里,和米饭一起熬煮,称之为“红薯稀饭”。

蒸红薯

二是将红薯洗净后,放到铁锅里蒸煮,蒸熟后,去皮或带皮直接食用,称之为“蒸红薯”。

烤红薯

三是将红薯放到灶台的锅灰里烧熟,然后去皮食用,称之为“烧红薯”,这种方法和时下城市里的“烤红薯”比较相似,都是利用高温将红薯烤熟。

晒红薯干

四是将红薯切成条状或片状,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直至水分脱干净,或是将蒸熟的红薯切成条,然后晒干,就可以直接食用,称之为“晒红薯”

地瓜叶的典故

番薯叶也叫地瓜叶,以前在潮汕的农村地方,是用来喂养猪的,也有人叫"饲猪菜"。

同时番薯叶在潮汕还是一道名菜,叫护国菜,这和一个故事的典故有关:相传南宋的一个皇帝登基后,被元军大举侵犯,一路南逃到潮州,在一座古庙内,由于物质缺乏,和尚只能采摘一些嫩的番薯叶,制成“汤菜"招待皇帝,因皇帝感动便封为“护国菜"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天呢!

主要指的是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叫做《地瓜叶》,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地瓜叶的形状不好看,而认为地瓜没有价值的故事。

故事中,有个人看到地瓜和地瓜叶,发现地瓜叶的形状不规则,认为地瓜没有任何价值,于是扔掉了地瓜叶。然而,一个聪明的农民看到后告诉他,地瓜叶虽然看似不规则,但其实是地瓜生长的结果,是地瓜的力量所在,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寓意,即不能仅凭外表判断事物的价值,要学会发现事物背后的内在意义和潜力。

这个典故也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只看表面而不深入了解或主观臆断的行为,提醒人们要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世界。

传说乾隆游江南时有一次遭贼人追杀,又与部下随从走散后,躲到一石缝里饿了一天一夜后才敢出来,碰到一农妇,看他气度不凡,就细心炒了一碗番薯叶招待他吃了顿饭。

他回京后仍然回味这道菜,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菜,便派人到江南找到那个农妇,问她上次煮给那个“逃难的人”吃的是什么菜,那妇人闻说上次落难者是朝廷来的人,便不敢说是“番薯叶”,而改称是“龙须菜”,从此成了“番薯叶”的美名。

红薯报恩的真实故事

古时候,有一对婆媳,感情深厚,宛如母女。一天,有个小乞丐上门乞讨,婆婆见其可怜,就主动把饭菜给了他吃。媳妇也拿了不少红薯给乞丐。没过多久,那里就时常有山贼出没,许多人家都遭了劫,偏偏这户人家却相安无事。

杨树村有个方安明,他和他爹方大和都是泥瓦匠,父子俩常年在外做工,难得在家。家里只留下婆媳二人和九岁儿子。

媳妇吴雪珠嫁到方家已有十年,从未和婆婆丁阿香红过脸,两人感情特别好,若是不知情的,还以为她们就是母女俩。

一天晌午,吴雪珠刚做好饭端上桌,正准备招呼那祖孙俩吃饭。门口,突然来了一个要饭的小乞丐。

只见那小乞丐七、八岁的模样,却衣不蔽体,面黄肌瘦地捧着一个破碗,可怜兮兮。

丁阿香看到这孩子还没有自家孙儿大,就出来乞讨,很是同情,就把吴雪珠给她盛好的饭菜拿到小乞丐面前,示意他吃

红薯在古代叫什么名称

番薯,又名地瓜、红薯或白薯,植物学名称叫甘薯。因其来自外域才称番薯。据《地瓜史话》介绍,地瓜原产拉丁美洲,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去吕宋经商,发现地瓜优点甚多,蒸、煮、烤皆好吃。考虑到福建地贫又常闹灾荒,便想把它移到中国来。

古代农村地窖是什么

以前在农村,没有冰箱,也没有现在强大的物流和销售,生产的成果多还是自家消耗掉,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大丰收,忧的是收成的储存。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大家就发明了地窖这个储存保护收成的大容器。原理是利用泥土的的热惰性。

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冬季外界过冷时,有利于保温,而秋季和初冬,外界气温过高时而上窖内仍可维持较低的温度。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所以可以长时间保证失误不变质。

不过打开地窖的时候,一般要让地窖通风一段时间。进入地窖之前,还要检测地窖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主要是点燃一支蜡烛,用一根铁丝绑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慢慢放入地窖,如果蜡烛不熄灭,则表示地窖氧气含量可以维持呼吸,也就是可以进入,如果蜡烛立即熄灭,则不能进去,继续通风,直到蜡烛不灭才可以进入

古代人吃的主食,菜,和水果,都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来说一下古人主要吃的东西,我想就是三样主食,菜,水果。肉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在中国古代肉对于老百姓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吃不上的。先说一下主食,首先,古人过的都是采集渔猎的生活。打猎摘果子,摘各种植物。为什么在远古时代,人类先经过了母系社会,然后才是父系社会。女子地位高有一段时间。为什么这样呢?古代男女是有分工的,男的出去打猎,女的摘果子。用什么东西打猎呢?比如说木棍削尖,石头磨光,拿着这种东西就出去了。猛犸象,金钱豹,你说你拿着石头直接就上去,估计豹子和大象都没事儿。出去的哥们都被吃了。所以基本上一去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大家就琢磨了是谁在养活我们这个氏族。是女性。

那后来为什么男的地位高了呢?这个自然而然你可以想到。弓箭发明了,这个弓箭在一万年前两万年前,发明后它的意义并不亚于今天的导弹的发明。不用和猛兽面对面了,一箭不行两箭啊,两箭不行三箭啊,再不行,不行一起跑呗反正远距离。所以你可以在远距离射杀野兽。所以这样一来,人类面对猛兽的时候也有了手段。加上猎物越来越多,毕竟这种东西吃着就是比果子什么的好。自然而然,男的收入高于女的收入,男的地位也就超过了女的。就进入到了父系氏族阶段。

随着生产工具越来越丰富,今天吃不了的种子往地上一撒。学会了种地,吃不了的野兽,把它养着,它下了小的。这真好啊。畜牧业产生,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敢生之后。我们才开始琢磨怎么吃什么玩意儿好吃。所以这一琢磨就有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古代北方人吃小麦。有馒头就是这些东西南方人吃大米实际上,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年头很长。但是中国人一直不会吃小麦,直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才会哈哈。所以中国在古代一直到唐朝主食都是北粟南稻,北方人吃粟就是小米,南方人吃稻就是大米。为什么呢?中国是一个粒食的民族,就是我们想吃一粒的一粒的东西。北方游牧民族,包括西方人是粉食。磨成粉。

和谁学的这种粉食呢?北方骑马民族,北方民族骑在马上他不可能端一个碗。所以北方人学会的东西都是这种固态的。所以就做成粉,比如烤馕,大饼。今天我们看到的最早饺子就是唐朝的。中国的食物就是这个主食都是跟北方民族学的。菜就更是了,我们今天吃的菜,绝大部分都是历朝历代进口的。先秦时期的菜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的记载好多都是野草哎呀妈呀各种各样,真不愧以身试法。大概中国人今天吃的菜里面最古老的就是韭菜。上古人就吃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也不吃韭菜。为什么呢?难闻。

比如说我家里的人都不吃这东西,什么韭菜鸡蛋的饺子,从没吃过,比如现在奥运会选手就不能吃韭菜馅儿的包子吃了你再判个作弊就搞笑了。。剩下的大部分东西,比如说黄瓜,张骞从西域带来的,辣椒原产于美洲。辣椒这个东西明朝才传入中国。也不知道在明朝之前,四川人,湖南人,他们怎么吃饭。红薯就更有意思了,红薯原产于美洲,印第安人种出来的,种出来之后呢,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同时,西班牙征服了亚洲的菲律宾,自然而然红薯就从美洲带到了菲律宾。菲律宾有华侨,一看这东西太好了!不下雨,一亩地产个几千斤,一下雨,一亩地产个几万斤。

水稻一亩地三四百斤,玉米二三百斤。这东西要带入我们的国家,国人还至于饿死吗?所以就想带入到我们中国来。但是西班牙人很狡猾,他有那个产权保护意识,不让带。最后怎么带的呢?红薯白薯啊藏到马的肛门里,带了回来。然后开始在福建一带推广种植。清朝大力推广种植,为什么明末农民战争,天灾,因为穷啊!吃不上饭老百姓只能吃观音土。因为那个水稻,小麦啊,产量很低,气候要求严格,他不像红薯,玉米啊气候要求不严格。这也是中国人口上亿的这个原因,为啥,饿不死啊。原来的话中国最多人口有8000万。

到8000万了后就是开始相互开打,然后人口迅速的下降然后人口在迅速的上升到8000万,所以说,最多的时候8000万的人口就是已经是饱和状态了。红薯,玉米这类农作物的出现,对中国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最后就是开胃的水果,这个特别有意思,中国的水果和主食,蔬菜刚好相反。中国的水果绝大部分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最古老的水果大概就是桃子和李子。起码有3000年以上商朝的时候就已经记载有种植了。所以为什么说老师是园丁,桃李满天下。为什么不说橘子满天下?荔枝满天下?菠萝,香蕉满天下?为什么桃李满天下?

因为这个东西最早,那什么东西是进口的呢?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什么东西是进口的?葡萄,张骞通西域带来的,西瓜也是从西域传来的最晚传入中国的水果是苹果。原产于亚美尼亚,土耳其。清朝道光年间才传入中国。到现在不到200年,苹果在中国今天是最常见的水果了。但是它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很晚的。所以你看现在看的电视剧,一个现代的人穿越进入到了秦国由于思念家乡啊,看到一大片苹果地,比如唐朝宋朝出现的苹果水果盘,这个是不现实的,纯属虚构。好了今天随便说说古代人都吃什么,说到这里我也有点饿了。

捞饭由来

酸捞饭是山西河曲人的创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早在唐宋时期,河曲老百姓就常年以糜米(糜子,黍的一个变种,山西人俗称黄米)为主食,这种食物适应于北方寒冷地区特点,热量大,耐饥寒,深受民众喜爱。

北宋年间,辽兵经常侵犯北边,尤其是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辽更摸透了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脾性,趁机南侵,不断骚扰。山西的北部则首当其冲,深受战乱之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生灵涂炭。当时的河曲老百姓为躲避辽兵掠杀,白天逃至深山躲藏,夜间才敢悄悄回村。有时甚至躲避几日才可下山回家。

于是,当人们刚将糜米泡好准备煮饭时,闻讯辽兵将来侵扰,只好将米丢下,外出躲避。几天后回来,米泡得发馊,人们舍不得丢弃,凑合着将发酵了的糜米煮粥吃,结果煮出的粥米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别有一番滋味。

河曲人发现:泡酸了的糜米饭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耐寒耐饥性,还具有清热解渴的功用,从此,人们纷纷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摄氏度以上酸汤中浸泡半天(4至8小时左右),使其发酵后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河曲人将这种粥称之为“酸稀粥”:在酸汤中煮至八成熟捞出后上笼蒸熟的米饭,称为“酸捞饭”或“糜糜饭”。

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户户锅台上都有了一只“酸米罐”,里面泡着糜米,利用锅台的温度任其发酵,随吃随捞,子孙相沿,爱莫能舍。

特别是在夏季,河曲人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河曲人后来往酸稀粥中加入土豆、红薯块等食用,酸捞饭则配上大烩菜食用。同时,人们还发现酸米汤不仅是解渴生津的好饮料,还可以解酒。这种偶然发现并演变为普遍的饮食习惯,逐渐流传到晋北各地乃至山西许多地方,千百年来已成为山西民间饮食文化中极有特色的食俗之一。

山西酸捞饭后来被走西口谋生的人带到口外,传播到内蒙古后山、河套一带并融入当地的饮食风俗。

“鱼翅捞饭” 据有关资料表明,“鱼翅捞饭”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港人的杰作,而它真正在内地流行并受宠却还是近几年的事。关于“鱼翅捞饭”的来历,据一些香港厨师说:“红烧鱼翅”本是一款制作精细、质高价贵的菜肴,但当人们吃完鱼翅后,往往是将盘中的滋汁弃之不用。

而这些滋汁都是用多种高档原料煲制的上汤调制而成,故营养十分丰富,弃之实在可惜。 于是,一些厨师便尝试用这些滋汁与米饭拌匀食用,没想到味道竟十分鲜美滑爽。厨师们由此受到了启发,后来便直接用上汤对制滋汁并烩入少许发好的鱼翅,再与米饭一同上桌,从而创出了“鱼翅捞饭”这种吃法。

酸粥,是鄂尔多斯农家早上的必吃饭,春夏秋冬,几乎雷打不动。不过,随着年节的到来,这个惯例被一种叫作喜庆的“炸弹”给炸垮了。

年三十早晨,天刚放亮,此起彼伏的炮声淡化了雄鸡的报晓,主妇们开始起炕下地,打炭生火,为接年捞饭做准备。

接年捞饭是不需要浆酸的,也就是庄户人所说的甜捞饭。除了糜米,条件允许还要掺和些大米。这样色泽黄白相融,口感光滑津道。那个时候,大米是宝贵食材。能买得起大米的,多数是吃国家“皇粮”的公职人员。

我一直认为,同样的食材,柴火加铁锅做出来的饭总有一种别样香。尽管烧柴火的生活已渐行渐远。

煤油打火机的小齿轮轻轻滚动,火苗立即与麻芥棍棍热情亲吻,炕炉里的穰硬柴噼里啪啦,引燃炭块呼呼作响,炉火仿佛嗅到了年的味道,变得欢快起来。窗外,炮声不断。锅水变得更加亢奋,不一会儿功夫,咕咚咕咚冒出花来。

母亲把白花花的大米和金灿灿糜米,倒入爆滚水锅,用勺子圪捞几下。等米咕嘟咕嘟煮开,炉盖半揭半盖。炉火闪烁,红光烛烛,映衬着一张慈祥的脸颊。锅盖揭起,蒸气缭绕,热流荡漾。米的原始醇香在窑洞四处游动,弥漫。四十多年来,这种熟悉而温暖的味道,总是在不经意间偷走了你味蕾最敏感的柔软,让人念念不忘。

母亲说,急火捞饭慢火粥。捞捞饭就得好火了。火不好就把米静了,捞出的饭会变渣变糟。两种米熬到至米花散开时,笊篱闪耀登场,扬帆起航,配合出征的是大白柠条笸箩。一笸箩热气腾腾的接年捞饭靓丽现身。老人们常说,接年捞饭上放红枣,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红彤彤的枣儿居上而中,好似为两米的华丽转身纳福祝贺。有时候,麻钱或硬币也会来凑凑热闹。

接年捞饭的由来已久,它承前起后,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有饭吃、有衣穿,能赢得一个“年年有余”的吉祥好兆头。接年捞饭实际上就是农民的祈年饭,感恩与怀念饭。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风俗, 是一笔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我家的接年捞饭,一捞就是斗大的一笸箩。平时放在山药窖子中,能吃上半个新正上月。再吃时,上笼锅布用“净平子”(一种蒸具)一蒸即熟,可拌菜,可蛋炒。当然,还可以达到“山药汤汤泡捞饭,一吃一个肉圪蛋”的效果呢!

炭火铁锅熬出来的接年捞饭,入口醇香让人难以忘怀。喝一口米汤,甜圪盈盈,神清气爽。再就上一盘用扎蒙香油调出来的绿豆芽,一股浓郁的本地风味。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此时,门外又传来一阵炮声。一家人沉浸在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幸福氛围中, 此时,父母一年的劳累和千辛万苦的操劳, 全部随着麻炮的炸响, 飞到了九霄云外。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和性格,但却无法改变一个人怀旧情怀。接年捞饭带来的记忆,让人回味悠长。吃上一碗接年捞饭,味蕾仿佛瞬间得到满足和享受,这种满足能悄悄转换成来年前行的动力,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踏实迈出人生的每一步。

捞饭本是广东或山西上党地区的传统美食,不过主要材料是用小米,这和我国古代的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关系,在宋朝以前,中国人的主食是小米,连麦子都无法占据主要的位置,直到先民开发出南方的大片土地,水稻才正式走向餐桌,所以传统的捞饭形式是以小米为主的。

东北气候寒冷,所以做好的饭菜总是很快会凉掉,而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家里大多只有一口锅,煮饭做菜都是在一个锅里,先做那个后坐那个都不合适,于是捞饭开始出现并盛行。

捞饭的由来已久,它承前起后,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有饭吃、有衣穿,能赢得一个“年年有余”的吉祥好兆头。

捞饭实际上就是农民的祈年饭,感恩与怀念饭。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风俗, 是一笔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一捞就是斗大的一笸箩。平时放在山药窖子中,能吃上半个新正上月。再吃时,上笼锅布用“净平子”(一种蒸具)一蒸即熟,可拌菜,可蛋炒。当然,还可以达到“山药汤汤泡捞饭,一吃一个肉圪蛋”的效果呢!

地瓜的由来和历史

地瓜(白薯)传入我国有点曲折。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看到白薯,想把它带回祖国。但吕宋不准薯种出口,他于是“取藷(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农政全书·甘藷条》)。万历二十二年福建遇到大荒年,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白薯的许多好处,于是命各县如法栽种,大有成效,渡过了灾荒。

后来陈经纶的孙子陈以桂将白薯传入浙江鄞县。又由陈以桂的儿子陈世元传入山东胶州。胶州比较冷,不容易种活,还每年从福建补运薯种,并传授藏种方法。陈世元又叫他的长子陈云、次子陈燮传种到河南朱仙镇和黄河以北的一些县;三子陈树传种到北京朝阳门外、通州一带。陈世元并著有《金薯传习录》(金薯之名系用以纪念金学曾)一书,介绍白薯的栽培方法。

陈氏一门六代,对白薯的推广作了不懈的努力,后来有人在福建建立“先薯祠”,表彰他们的劳绩。

为什么古代没有红薯

在明朝时,红薯就进入到了我们中国,这无疑是给我国穷人的伙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红薯原来是产自南美地区,之后被外出的商人带到了中国,因为拥有非常高的暴发能力,再加上有很大的糖分,生长周期短,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又非常的强,很快就席卷了全国。也成为了穷人们最最喜欢的食物。

再加上红薯传入到了中国之后,粮食匮乏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明清两代我国的人口处于极速增工的阶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565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隋文帝最大的功绩 写出隋文帝历史功绩答案下一篇:买了把青龙偃月刀放到家里哪比较合适 古代哪里摆刀剑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