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五代十国历史讲解 古代五代是哪四朝

导语: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这四个朝代。这段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孕育了许多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历史讲解
  2. 南唐和五代的区别
  3. 比较新旧五代史的区别
  4. 历经四朝十帝是谁
  5. 五代十朝是哪些国家
  6. 五代四朝宰相
  7. 五代十国历五朝六帝的元老
五代十国历史讲解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天祐四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其间定难军逐渐独立,静海军开始脱离中央统治。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介于唐朝和北宋之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这是五个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因为它们地处中原而且五代的开端后梁是继承了唐朝的衣钵,所以说后世就以这五个朝代作为正统,也就统称为五代。

因为是中原,自然也就是在北方,这前后有5个朝代,但是它们总共却只有53年,也就是从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到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这段时间,五个朝代平均存在不到11年,可以说是朝代更迭相当频繁。

说起十国,最早可以追溯到902年南吴创建者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开始,最晚到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为止,时间跨度达到77年。“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因为这里面除了北汉以外,其余九个都位于五代的南方,所以也就统称为割据南天下了。十国里最先建立的吴国后来被大臣李昪所篡夺,从而建立了南唐。此后南唐先于945年灭闽国,后又于951年灭南楚南唐算是十国中最强的国家了,最强盛时期幅员35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并且先后灭了闽国和南楚。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奉表出降,南唐灭亡。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政府名存实亡,许多新起的藩镇互相攻伐,割地称雄。当时盘踞在黄河流域的主要势力有山西的李克用和河南的朱温(全忠)。李克用是靠镇压农民军壮大起自己力量的沙陀族首领,朱温是农民起义军的叛徒。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朝皇帝到洛阳,操纵了中央政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梁以汴(今河南开封)为都城。历时二百九十年的唐朝正式结束,从此开始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xù) 在魏州称帝,建国号叫唐,史称后唐。不久,李存勖消灭了后梁,把都城迁到洛阳。

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后改号为辽) 兵灭掉后唐。石敬瑭被契丹统治者册立为“大晋皇帝”,建立起后晋。从此,幽云十六州(在今河北与山西北部)被割让给契丹,那里的汉族人民长期处于契丹贵族的统治之下。

石敬瑭对幽云十六州土地和人民的出卖,并不能满足契丹贵族无止境的贪欲。946年,辽军攻入后晋都城开封,活捉了后晋皇帝石重贵(石敬瑭之侄),河北地区完全为契丹贵族所占领。契丹统治者派兵马轮流到各处劫掠,称之为“打草谷”。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即位称帝,并改穿汉人服装,以麻痹汉族人民。北方人民对于契丹军队的残暴行为,非常痛恨,到处组织义军,起来反抗。耶律德光看见形势不妙,在侵入中原后两个月,就托名避暑,率军北逃。后晋将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建立政权,趁机领兵进入开封,宣布自己为汉皇帝,史称后汉。后汉政权建立仅仅四年,就被其部将郭威所灭。

郭威杀死后汉的皇帝(刘知远养子),建国号周,史称后周,仍都开封。

这就是北方先后建立的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称为“五代”。五代统治的地区,仅是黄河流域一带(有时也包括四川在内)。至于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广大地区,则先后为九个小国所分据。它们是:

1.前蜀:王建所建,在今四川。

2.后蜀:孟知祥所建,在今四川。

3.吴:杨行密所建,在今淮河以南和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区。

4.南唐:吴的大臣李昪( biàn,徐知诰) 夺取吴的政权自立为王。

5.吴越:钱鏐( liú) 所建,在今太湖流域和浙江一带。

6.闽:王潮、王审知兄弟所建,在今福建。

7.楚:马殷所建,在今湖南。

8.荆南(南平) :高季兴所建,在今湖北江陵一带,是最小的一个政权。

9.南汉:刘隐所建,在今两广一带。

除南方九国外,还有一个割据太原的北汉。北汉是郭威灭后汉的时候,河东节度使刘崇(后改名刘旻,“旻”音 mín)建立的,在今山西一带。

以上就是所谓的“十国”。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梁、唐、晋、汉等朝长期进行割据战争,给人民带来许多灾难。除田赋外,统治者还野蛮地向农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杂税。农民的牛死了,政府出很少的钱硬把牛皮买来做军用品,后来要了牛皮不给钱,最后还不管牛死没死,也不管有没有牛,都强迫农民出钱给政府,取名“牛皮钱”。农民有农具要纳税,过桥要纳税,吃盐要纳税,不管喝酒不喝酒也要纳税。田赋每一斛(当时以十斗为一斛)要加收两斗,叫作“雀鼠耗”,说是要补偿粮食存入粮仓后被麻雀和老鼠吃掉而造成的损耗。地方官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横征暴敛,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后晋归德节度使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的行为很是残暴,当他调职的时候,老百姓高兴地说:“这回可拔去了眼中钉。”不久,他又调回来,便明目张胆地要宋州老百姓每人交纳“拔钉钱”一千文。吴、越、楚、闽、南汉等国还有所谓“身丁钱”(人口税),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南唐和五代的区别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五代十国(902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南唐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有一种争议说,北宋灭亡了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时间要从公元907年延续到979年。

五代十国不是指一个大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时期。就如同魏晋南北朝。不是以从某某朝开始,一定要到某某朝灭亡才算一个时期的结束。当那个大时期中并存的众多国家分崩离析个个击破时,剩下少数国家就开始并入主体国家历史的轨迹了。

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后唐的时间是: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年)。史家为了区别由李渊所建立的唐朝,而加上后的字眼。

南唐的时间是:南唐(937年-975年)———也就是后唐灭亡之后南唐建立。后唐在南唐之前。当然,都是割据势力,没有大一统的格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但因资料和遗迹极少,并未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五代十国兴亡,被北宋所灭: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享国39年(939年~978年),至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所灭。版图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江西及湖南一部分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是指在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相继存在的五个政权: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后周(951年~960年)。

南唐立国时间与后晋相当,但存续时间比五代任何一个政权都长,疆域在长江流域;五代疆域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时代的区别: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 二、建立者不同:

唐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南唐:“南唐”是在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三、局势的区别:

唐朝: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南唐: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在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比较新旧五代史的区别

一、新五代史吸收了现代史学研究成果,采用系统沿革、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重视价值史观,为新的历史学体系打下基础。
二、旧五代史坚持狭隘的地域史、家谱史方法,客观性不强,极少注重历史比较研究,史观也不断偏离事实。
三、新五代史突出了价值史观,注重现代史学视野,特别是首次将历史学中的结构史和价值史术语引入五代史研究,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实质。
四、旧五代史缺乏价值观念,客观性不足,而且缺乏系统性史学研究,仅仅只有对传统政治史的介绍,没有深入考察历史演变,缺少科学性史料的整理。

新旧《五代史》都记载了五代时期的历史,是研究唐末五代十国的基本史料。但是,两史在体例、内容、风格、思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前贤时哲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

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欧阳修《新五代史》,且限于介绍或局限于谈论某一方面的问题。即使关于两者比较的研究,也很少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分析。

另外,对于彼此之间异同的原因,也缺乏深入的考察

体例不同:

旧五代史开篇即称朱温为“帝”;新五代史则先称之为“温”,后称为“全忠”(唐昭宗赐名),后梁建国后才称之为“帝”。

旧五代史将十国君主的传记分列为《僭伪列传》(称帝者)和《世袭列传》(不称帝者);新五代史统一为“××世家”(如《南唐世家》《南平世家》)。

旧五代史的本纪部分对皇帝授予官职的记载巨细靡遗,上至宰相下至刺史;新五代史只保留了皇帝任命宰相和枢密使的记载。

新五代史没有记载五代制度沿革的“志”。

新五代史将历仕数朝的人物列入《杂传》,将只为一朝效力的人物列入《梁臣传》《唐臣传》等。

文笔不同:

新五代史出自大文豪欧阳修之手,文笔简练,可读性强于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多处使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之中。

新五代史人物列传的论赞寓意深刻(尤以《伶官传序》《宦官传序》为代表),有些论赞以古(五代)讽今(北宋)。

叙事不同:

旧五代史在《周本纪》一一列举了赵匡胤担任后周将领时的战绩;追求简洁的新五代史对此则基本上没有提及。

新五代史在本纪部分记载了不少民间妇女生下三胞胎、四胞胎之类的琐事,表现了欧阳修的迷信思想。

新五代史只记载有胜负的战事,打成平手的战事统统忽略不记,因而要研究五代时期的战争不能参考新五代史。

历经四朝十帝是谁

冯道:历仕四朝十帝,担任六代宰辅

冯道出身耕读之家,年轻时便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平日里除奉养双亲之外,只以读书为乐,后于天祐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后因劝阻攻打定州而被下狱,获救后投奔晋王李存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此后专掌文书。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道出生于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创唐朝的黄巢起义之时,死于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距离北宋建国缺乏六年。粗略地说,他是一个与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书上一般称冯道历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十帝则包含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

五代十朝是哪些国家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

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

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朝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北汉。

十国中,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由此开始。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子李存勖功灭后梁,建立后唐。后契丹南下灭后晋,建立辽。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赵匡胤篡位建立北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五代至此结束。

江南地区开始最强大的是吴国,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地区被荆南、楚、武平与南汉等占据,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南汉等占据。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盘踞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建立的。后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致力于统一全国,最终在979年攻灭北汉,十国至此结束。

五代四朝宰相

冯道在五代时期,成为四代朝廷的宰相,这四个朝代也就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七十三岁时候去世了,他很可能成为北宋开国宰相。

冯道在五代时期,成为四代朝廷的宰相,这四个朝代也就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七十三岁时候去世了,他很可能成为北宋开国宰相。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

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天成二年(927年),冯道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为晋高祖加徽号。晋高祖也为耶律德光献徽号,并遣冯道为使,出使契丹。(948年),冯道被授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广顺元年(951年),监国郭威继位,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五代十国历五朝六帝的元老

题主问五代十国历五朝六帝的元老,不知是否指五代十国的冯道?冯道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王景出生在唐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在发生战争,各地的藩镇都想成为这乱世中的王者。在五代十国期间,王景却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他的一生跨越梁、唐、晋、汉、周、大宋,政治履历甚至比历经四朝的政坛不倒翁冯道还要丰富,他后来还在宋朝被封王,获得了古代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王景的传奇经历是五代乱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时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加上契丹、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高祖也只有八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706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北魏是被谁灭亡的 东魏怎么灭亡的原因下一篇: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文言句式 为什么五代史伶官传序主人公是庄宗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