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六部官职 古代官职是哪六部的

导语:古代六部官职 古代官职是哪六部的

目录导航:

  1. 古代六部官职
  2. 古代六部各部结构
  3. 六科和六部的区别
  4. 三省六部制官职分布
  5. 三省六部制的所有官位
  6.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及道府衙的官员称谓及官衔
古代六部官职

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正职堂官是尚书,副手是左右侍郎。

三省六部制是始于隋唐。三省指的是门下,中书,尚书。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的主管是尚书,最初在唐朝是三品官(因为唐朝一二品基本都是虚职,很少有实权的),后来明清逐步提升为二品甚至是从一品的更高品级。侍郎一般是左右两个,清朝比较特殊,都是满汉两套班子。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自始至终都只是五品官。此官职从最初皇帝身边的秘书,变成了有“票拟”权的中枢部门,明晚期一般由六部尚书兼任。 但此官职的品级一直是五品官。

1、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2、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3、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4、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5、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6、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古代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1、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2、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3、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4、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

5、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6、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陵寝供亿之典。

古代六部各部结构

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时期创建起来的一种政治结构和官制体系,古装题材的电视剧里会经常提到六部,那么这六部是哪六部呢?六部之下还有别的政治机构吗?它们的职责和管理范围分别是什么?

一、吏部

顾名思义,吏部的职责就是主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考核。吏部的一把手是吏部尚书,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人事部部长,吏部之下设立了四个部门,简称“四司”, 四司的具体部门名称因为朝代的不同而各不一样,但不管哪个朝代它的职能总是大同小异、基本类似的:

1、第一个部门主要是负责官员的考授、拣选、升降和月选。

2、第二个部门主要是执行封爵、世袭、恩荫、请封的职能。

3、第三个部门负责管理官员的复名复姓、入籍、出籍、和养老。

4、第四个部门负责对官员的奖赏和处罚。

主管以上四个部门的官员从高往低排分别是侍郎、郎中、员外郎。

二、户部

户部管理着户籍和财经两大块儿,最高主事官是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户部下设四个部门。

1、第一个部门管理着全国各地的国土、田地、户籍、赋税、军需、俸饷和财政收支等。

2、第二个部门负责制造货币、让货币进入市场,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银行。

3、第三个部门存储着国家的钱财和物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库。

4、第四个部门管理着税粮、军需的验收及转运。

以上四个部门当中第一个部门是户部底下最庞大的一个机构,分管这四个部门的官员是侍郎,类似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

三、礼部

礼部主要负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校、科举考试等等,相当于现在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合体,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和教育部部长,礼部下设四个部门:

1、第一个部门负责办理学校和科举考试等文化教育事宜。

2、第二部门负责祭祀宗庙,为统治者卜测吉凶,挑选良辰吉日。

3、第三个部门主要是接待外宾,搞好外交。

4、第四个部门掌管膳食、牢狱、典礼及制作官服印信等事务。

以上四个部门的负责人是侍郎,均为副部长级别。

四、兵部

兵部掌管全国的军队调动、军官任免及国卫防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最高长官是兵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兵部下设四个部门:

1、第一个部门主管武官的承袭、选拔、候补和品级升降。

2、第二个部门负责战备物品的采购和收管,比如马匹、武器等。

3、第三个部门主要负责军功赏罚的考评及战后的抚恤巡防。

4、第四个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兵籍和军械登记及军报的文书传达。

以上四个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侍郎,副部长级别。

五、刑部

刑部负责实施国家的政令刑罚及审核全国的刑事案件,类似于现在的司法部、公检法等部门,刑部尚书是刑部的最高管理人员,各个朝代在刑部下设的部门数量都有所不同,其中尤以清朝所设的司部最多,大大小小的部门加起来达到了十七个,总的归类起来:

1、第一类部门负责修订法律法规。

2、第二类部门负责审核全国各地的刑事案件。

3、第三类部门掌管牢狱、狱卒和罪犯。

4、第四类部门负责各地文书的收发及日常政务。

六、工部,掌管全国的施工建筑事务,相当于现在工信部、水利部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体,古代的工部是很厉害的,除了可以盖房建坝、采矿织布还可以制造出军火器物,最高领导是工部尚书,下设四个部门:

1、第一个部门负责皇宫和各个地方官衙、道路的规划、修建与维护。

2、第二个部门主管制造和分发政府的官用器物。

3、第三个部门是专门做预算的,评估各种工程修缮所需的费用并记录上报。

4、第四个部门是为了修建皇陵而设,古人都比较讲究这个。

主管以上四个部门的官员从高往低排分别是侍郎、郎中、员外郎。

最后来总结一下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各部下设四个司,统称为六部二十四司。

古代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从隋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六科和六部的区别

六部是行政执行机关,而六科则是监督机关

从执政行政权上六部比六科大,六科给事中只是个七品官,而六部尚书是从一品,行政权几乎都掌握在六部手里

而从法律监督权上六科比六部大,六科就是为了监督六部而设的,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为己任,凡是皇帝诏令圣旨下达,要经六科分类抄出,交付六部等机关执行;重大政令的执行情况,六科还要向皇帝复奏报告。六部的章奏和执行政务有误者,六科有权驳正并报告皇帝。甚至对已颁行下达的圣旨,六科都有权“封还执奏”

六科和六部是中国古代官方对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分类,它们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六科(liù kē)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六个科目,包括经义、礼记、乐律、射御、书算和诗赋。这些科目主要涵盖了儒家经典的内容,考察考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功名,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六部(liù bù)是指古代官方机构中的六个部门,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些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财政、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事务。每个部门都有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协同工作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可以说,六科和六部都是古代中国官方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六科注重培养人才,通过科举选拔合格的官员;而六部则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执行。六科和六部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体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直接置于皇帝监管之下,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各部置尚书(正二品)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明朝有与六部名称相对于的机构,那就是六科(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

六部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许多人就会想当然的以为六科应该是六部的下属机构,而事实上,六科与六部不存在任何组织关系。

六科属于监察机构,但它既不从属于六部,也不从属于都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构),而是完全独立的机构。六科中的每科设一名给事中(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从七品)各一人,以及一般的给事中四至八人。

六科和六部是指中国古代的官职分类,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1. 六科:六科是指六个主要的官员职位,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个科目,负责行政、财政、军事、法律等方面的事务。六科官员负责具体的政务工作,是朝廷中的主要行政官员。

2. 六部:六部是指六个主要的部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负责行政、财政、军事、法律等方面的事务。六部是朝廷中的重要机构,负责制定政策、管理官员、处理政务等。

总的来说,六科和六部都是古代官职分类,但六科更强调官员的职责和职能,而六部更强调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六科和六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概念。
1. 六科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六科考试科目,即经义、策问、禮樂、刑法、兵书和經史。
这是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了文学、兵法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六科考试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代表了他们在官场的前途和地位。
2. 六部是指中国古代官制中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是古代朝廷的行政机构,负责各种事务的管理和处理。
每个部门都有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例如吏部负责官员选拔和管理,户部负责财政收支等。
因此,六科和六部是两个不同概念,六科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而六部是古代朝廷的行政机构。
它们在古代的社会政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六科与六部是明清时候行政机构,

六科,是独立的行政机构,不隶属任何部门。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主官为都给事中(正七品),下设左右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从七品)等。

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即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主官为尚书(正二品)下设左右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六科" 和 "六部" 都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但它们代表不同的含义和职能。

六科: "六科" 指的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也称为"六科考试"。这些科目包括经义、史书、文选、癸巳、春秋、庶吉士。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经典文献、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六科考试,考生可以取得不同的文官职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主要考试内容之一。

六部: "六部" 指的是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府中的六个主要行政机构,也称为"六部官署"。这些机构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行政职能,如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户部负责财政收支,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队编制和兵员征召,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工部负责工程和水利建设等。

简而言之,"六科"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而 "六部" 是古代中央政府中的行政机构,它们在古代的社会和政治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三省六部制官职分布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主要官职有:同中书门下二品、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宰相等。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

三省六部制的所有官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及道府衙的官员称谓及官衔

隋文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内史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内史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长官叫纳言;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处理全国行政事务,长官叫尚书令,副长官叫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传郎。三省的长官等于秦汉的宰相。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省。

中书省:

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

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中书令。

门下省:

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长官叫侍中。

尚书省:

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

六部与地方诸州联系,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

唐初,以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务。因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职虽设而不任人,左、右仆射遂为实际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

后因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中书令、侍中也不再常设。官虽不设,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高宗以后这些名号逐渐统一、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带此类头衔的官员,即为宰相。

但这些作宰相的人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唐朝宰相平时讨论军国大事的场所是政事堂,即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开始为三省长官,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人,以本官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衔,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宰相又由品位较低的官员充任,并且协同议事;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752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李存孝如何在历史上活擒了两个小舅子?下一篇:西周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