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隋唐时期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说明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两大政治结构

导语: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包括科举制度的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完善等。这些政治制度的创新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政府体制奠定了基础。

目录导航:

  1. 隋唐时期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说明其历史意义
  2. 中国古代两大政治结构
  3. 中国古代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及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
  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的表现
  5.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文明(先秦)特点
隋唐时期有哪些政治制度创新?说明其历史意义

隋朝是中国历经长时期战乱后重归统一的时代,为了适应新的局面,巩固统治,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其中中央政权建立三省六部制度是最重要的改革创新措施之一。而唐朝基本延续了隋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予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国家一直沿袭的政治制度直到清末。

相对于以前复杂、低效的政权机构,隋在中央设五省,因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和尚书省下辖的吏户礼刑兵工六部为最主要的政权机构,以上机构一般概要称为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时宰相名额扩大并设立了政事堂,并吸收低品级官员参与宰相事务,这有利于发挥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更加是为了加强皇权,反映了曹魏时代以来皇权和相权的争斗。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大帝国建立后提高行政效能和扩大统治组织的要求。

唐时期有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分别是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意义,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科举制: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基期。唐代科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唐代开诗赋取仕之风,大大促进了诗歌的繁荣。通过科举考试,把作诗投入仕之道,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当时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诗成了知识分子学习、钻研的必修科目。

意义,冲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扩大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官员的一定公平公正。

中国古代两大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期间 中央采取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地方上主要是内外服制度后期采取分封制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选官采取奖励军功,斩敌首级,加官进爵,最多可以晋升八级

汉朝在朝廷设置内外朝政策,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选官采取察举制度。设置刺史采取推恩令;举孝廉(朱买臣)这导致魏晋南北朝时间达官贵族都是大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及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

北宋:1、监察制度—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2、选官制度—发展科举制度: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元:1、监察制度—御史台; 2、选官制度—沿袭宋朝科举制度。

明:1、监察制度—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厂卫、提刑按察使司; 2、选官制度—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清:1、监察制度— 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督抚制度 ; 2、选官制度—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的表现

1.统治者的对内政策比较开明。

以唐太宗为例,统治期间采取了如下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究其原因,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他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以后的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虽有一些错误,但基本上都采用了如上所述的开明政策。

2.设科举。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不论本事大小,只看出身与门第。大量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得不到升迁,极大压制了社会的发展。唐代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唐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开明政策。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经过长期的交往,征战,两方都认识到和好比战争有利。外族自愿臣服,能换取更大的回报,唐也乐意与他们相安无事,换得边境的平静与百姓的和乐。

4.中外的频繁交往。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很多国家有吸引力。尤其唐前期,处在稳定强盛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许多国家派遣了“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也有中国人主动走出去,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中土文化,如玄奘,鉴真等。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文明(先秦)特点

神权与政权结合 先秦历代统治者都用神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神职事务官属的设置,在先秦尤其是夏、商、西周的国家机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商朝对于国家的政务活动几乎是无事不卜。商王朝有一个庞大的贞人集团──“多卜”。西周王朝也把对鬼神的崇拜作为国家政务的头等大事。统治者列官分职祭祀天地鬼神的真正用意在于“教民事君”。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组织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 结合 特别是周朝建立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适应大规模封邦建国的政治需要,建立起比商朝更严密的宗法制度和以天子为塔尖的宝塔式的等级权力结构。“大宗维翰,小宗维城”,盘根错节,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形成一套完整的统治网。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嫡庶之制,其实质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关系,确保王位、爵位和财产权世代由贵族嫡长子继承,防止因继承秩序上的紊乱而削弱整个贵族阶级的统治力量。

为适应宗法制度的“家天下”、家国一体化,统治者不仅建立国家政务机关,而且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先秦国家的宫廷事务官属多由王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处君侧,权倾内外。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战国时的太宰、郎中令、宦者令等多位尊势隆,权力很大,对政务决策和一代政治具有很大影响。商周时期开始有内廷与外廷之分,开后来历代王朝内朝与外朝之分的先河,形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中央政务机关是国家机构的主干 据杜佑《通典》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夏后氏之制亦置六卿"。商朝政务机关设有食、货、祀、司徒、司空、司寇、宾、军 8个部门,即所谓“八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除仍保留西周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寇 4大部门外,又新设了一些部门,如设廷尉以掌司法,卫尉以掌宫廷警卫,内史掌租税财政,少府掌宫廷财政,典客掌外交礼仪。这种政府体制对后来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62275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沈万三 沈万三和朱元璋同年同月生吗下一篇: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