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土名字 带您了解闽南"土名"的起名雅趣

导语:  古人曾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姓名的重视。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字无异于一组构造精巧、内蕴复杂的密码,既直观地显示出他的血脉渊源,同时也蕴含着其家族对其的期许和祝福,甚至还能折射出其身处的独特时代、地域的一种文化情趣。 

  古人曾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姓名的重视。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字无异于一组构造精巧、内蕴复杂的密码,既直观地显示出他的血脉渊源,同时也蕴含着其家族对其的期许和祝福,甚至还能折射出其身处的独特时代、地域的一种文化情趣。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泉州人的名字已经变得越来越“洋气”。然而有人却认为这样失去了闽南特色。在泉州本土文化论坛www.helloqz.com,有心的网友们开始向旧时光漫溯,从小时候身边老人家充满闽南味的名字入手,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去探寻这些名字中蕴含着的闽南风情。

●关于名字中的“朗”字:

  YRI1989:在农村里一些老人家的名字起得挺奇怪的。比如叫某某治的老奶奶特别多,还有更古怪的,像朗刺、朗腰、朗顾之类的,不知道是不是跟闽南语发音有关?

  面包球:朗刺、朗腰、朗顾的“朗”可能是排辈分的。以前的人都吃不饱,据说贱名比较好养,不容易夭折,所以我同学也很多小名叫“臭弟”的。

  小缠:我一看到这三个名字,第一反应是读成“longqi”、“longyao”、“longgou”,就是闽南人“随随便便”的调调,字面意思应该是“随便养养”、“随他饿去”、“随便顾顾,”,表面上漫不经心,其实还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吧。

●关于名字中的“乌”字:

  小缠:我们晋江很多类似“乌皮”、“×贼”之类的,还都是在户口本的名字。虽然有点没文化,但是非常有意思啊。

  小缠:我妈妈就叫乌免,我阿姨叫乌雪。

  筷子:乌,就是黑的意思啊。

  面包球:个人意见不是。应该从更早以前的意思去推敲,闽南话最早的祖先是河洛话,也就是河南那一带的,古称中原地区。所以探讨这个字应该找古书的意思,那才最为接近这个字的本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应该是距离那个时代比较近的,应该也是比较可靠的。刚查了一下“乌”在《说文》中的意思是“乌者,孝鸟也,谓其反哺也”。因此意思也就大概知道了,而且把它放到名字中意思也比较说得通,就是希望子孙孝顺,以后好赡养父母。

  西西:《小尔雅》曰:“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所以说“乌”其实也是“鸟”,只不过眼睛埋没在黑色的羽毛之中看不见了,所以比“鸟”少一点。但是说到底“反哺”才是这个字用来取名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闽南语的精深所在。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之“高级”。

  面包球:高中课本中李密的《陈情表》中有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老”。《陈情表》讲的正是李密向皇帝请辞想回家赡养老母的事。我去找了一下“乌鸟”的来源: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自然生物的细致观察,也可见我国孝道之存久矣。

●关于名字中的“治”和“婷”字

  网友“CAT00”:闽南语中“治”跟“弟”的发音是一样的,名字里有“治”的一般是希望下一胎是男孩。一般叫婷婷的都有姐姐,因为希望停一停不要再生女的了。闽南取名字都讲究这些。

●关于名字中的“娘”和“姑”字

  o⌒落ぺ:我奶奶有两个朋友叫香菇和红菇!

  趴趴熊:我家有一姑婆,叫胖姑,长辈说,老一辈闽南人叫女孩子“查莫姑”是表示尊重和疼爱的,所以胖姑可能也是一种昵称,女孩子以前也不兴起大名,估计就小名做大名了。

民俗专家刘浩然:

●取土名本意为保护孩子

  “朗刺”、“朗腰”、“朗顾”其实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名或小名。现在,人们普遍将小名作为孩子的昵称,以此来呼唤孩子表示亲昵。而在旧时,人们认为,小名可以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闽南传统风俗认为夜间是鬼怪出没的时间,因此一旦天黑就不能将新生儿抱出屋外,同时也不能呼唤小孩的大名,以免被鬼怪听去了对这个孩子“使坏”。

  过去,闽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曾被形容为“穷山恶水”,这对农耕的发展当然是很不利的,因此就特别需要劳动力,也就是男丁。这种根深蒂固的对男孩的渴望从不少旧时女孩的小名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朗刺”、“朗顾”大多是女孩的名字,用闽南语解释大意就是“随便养养”、“随便照顾”,一方面体现出起小名的随意和“贱名好养”的基本原则,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旧时父母内心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因为旧时女性极少“抛头露面”参加社会活动,所以名字大多只在家中使用,除了书香门第会为女儿起个“学名”,普通人家的女儿一般只有小名,没有大名,在上户口时便会依小名寻找一个对应的字权当“大名”。有趣的是,过去家中长女有大名的多为“招治”,“治”在闽南语中音同“弟”,“招治”也就是“招弟”,父母们对男丁的渴望可见一斑。

●“乌”是一种尊称

  唤家中的女性长辈为“某娘”、“某姑”其实是一种尊称入名的现象。闽南人讲究“尊长爱幼”,比如姑姑辈的人被人称为“胖姑”,可能这位姑姑,小时候家里人就叫她“胖啊”或“阿胖”。闽南风俗里,亲近的人会尊称姑娘为“查莫姑”,也许就依此尊称为“胖姑”,入户籍时也许也就以此为名了。而“娘”显然是对更加年长的女性长辈的一种尊称,过去还有唤作“某官”的,也是一种尊称化为名字的一部分。

  同样道理,晋江一带中名字带有“乌”字也是一种尊称,晋江曾有一位英勇的地下党人名叫“吴声良”,大家都称其为“乌鬼良”,现在的晋江家长也有一些为孩子取一些“乌鬼”、“乌狗”之类的土名,这就像南安地区常叫男孩“臭弟”,叫女孩“臭妹”一样,是一种“反语”。

●取大名需遵字行、看五行

  旧时的闽南社会是一个严格遵守宗法制度的社会,因此对起名也有一套比较严格完善的“规则”。过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中还会设定世代的“字行”。

  “字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辈”,一般由各族氏自行择定若干色彩典雅、意义祥和的单字,组成类似诗句联语的句式,载于谱牒,族人命名时则依其世次取其中一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来分别宗族中的长幼辈分。比如闽南名人李光地就是家中“光”字辈,其弟名为“李光坡”。对于大户人家来说,不仅男子需遵字行,甚至也会为家中的女孩设定一定的字行或让女子也排入同辈字行当中。

  在闽台地区,“字行”不仅起到了区分长幼辈分的作用,同时,还起了维系支派的作用。过去,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闽南有许多人移居海外,在台湾、在南洋等地繁衍生息。即便离开故土,也大多不忘慎守闽南的传统习俗,传承本族本支编定的字行,这就大大方便了后代回乡认祖,同时也可根据字行推算出海外繁衍的辈数。严守“字行“也是闽南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现象。

  除了严格遵守族谱“字行”取名,旧时闽南人起名还十分重视根据孩子的“五行”来取名。传统闽南观念认为,一个人“五行”中缺失的元素最好通过名字来填补,如果弥补得当,则将对此人的命运产生扶助提升的有利影响。因此,翻开惠安乡村的名册,常会看见“吴火生”、“郭胜金”、“黄引水”等名字,此人五行缺什么几乎一目了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无什么为什么 冻脸效应是什么?为什么照片没有真人好看下一篇:宿舍效应 什么是寝室效应?大学室友的影响有多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