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引婴投江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导语: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5、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

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6、齐人偷金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

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①清旦——清早。

被——同“披”。

②鬻——卖。

③操——拿着。

④攫——夺取。

⑤搏——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完全。

⑦徒——仅仅。

耳——而

译文: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

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

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7、齐宣王射箭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

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①好——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

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

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

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8、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

步,走。

跐,踩。

蹈,踏。

舍然——释然。

放心的样子。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9、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

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

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0、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

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法国有多少人口 法国的人口构成中不同类型的移民各占多少下一篇: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与诸葛亮有关的经典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