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大唐经安史之乱之后怎么样了?元气大伤如何又支撑了一百多年?

导语:安史之乱后大唐发生了什么?这100多年是怎么过的?然后和边肖一起享受吧。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却经历了从、到三个朝代,给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唐朝带来了近乎灾难性的影响,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给唐朝带来的灾难有多严

安史之乱后大唐发生了什么?这100多年是怎么过的?然后和边肖一起享受吧。

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却经历了从、到三个朝代,给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唐朝带来了近乎灾难性的影响,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给唐朝带来的灾难有多严重呢?恐怕后世难以想象。先做个全面的回顾。安史之乱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危险如下:

第一,导致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国力锐减。《旧唐书》中这样记载:“宫被烧,十里不留人,百里曹被弃,无椽。纪中间,有不到千户,以、、豺命名。既缺乏军事储备,又缺乏新鲜的人力。东至郑、汴,上至许方,北至覃、淮,经,被人截断去路,又陷千里。这场罕见的大灾难几乎使当时的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唐朝的核心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甚至安徽的一部分。

大诗人杜甫在《无家可归》一诗中这样描述:“寂寞与宝藏之后,满园蒿。我家一百多户,什么都乱。存款人没有消息,死人是尘土和泥。狗娘养的被打败了,就回来找老路。长途旅行后,我看到空莱恩,我每天都很瘦,很痛苦,但对狐与狸来说,我生气了,我哭了。所有的邻居,一两个寡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有多糟糕。

据有关记载,公元760年,安史之乱结束前,全国各州共报2933174户,人口约1600万。相比安史之乱前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所报的5200万人口,六年间人口损失3600万。超过三分之二!可见这场战争有多恐怖。除了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之外,农业生产由于多年的战斗而在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导致物资短缺,使公众流离失所,饥荒、疾病等自然灾害大大增加了死亡率。在古代,人口的大量流失象征或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急剧下降。

其次,社会陷入混乱,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政府难以控制。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封建集权造成了严重打击,为地方割据创造了条件,使唐朝分裂。叛乱后,安党在和硕地区自然形成了一个藩镇政权。当时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退守邺城时,朝廷派铁勒将领追击。包谷怀恩等人意在保全安史旧军的权力,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以至于安史旧将田程思、张中之、李怀贤都取了我们的时间,自然控制了“河北三镇”;此后,豫鲁等其他地区也相继被李玲瑶、李希烈控制,导致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平定割据势力而疲惫不堪,至今仍未摆脱“大而不可失”的局面。

第三,战争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战后因为人口大幅度减少,当然后果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萧条严重倒退;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消费能力”不会显著降低,皇室贵族还要挥霍,生活依然奢侈,所以政府不会大幅降低地方税。安史之乱后,国家持有的户口大大减少。陕西潼关与河南虎牢关之间的历史上,几百里内只有“千余户”;河南省邓州方城县,从天宝一万多户下降到不到200户。然而,唐朝政府对有户籍的农民征收重税和其他负担。

自然给广大民众造成的苦难更为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迫使农民奋起反抗,导致中唐以后各地农民起义。一次在唐代宗,全国发生了四次叛乱,其中较大的有宝应元年浙东袁超叛乱、同年浙西大清、苏常张度叛乱、周树杨钊叛乱、永泰砀州叛乱等。这些叛乱虽然被镇压,但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安、石之乱,造成了唐朝边疆的隐患。安史之乱后,唐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小诸侯国的控制。随着安禄山兵变,唐朝把陇右、河西、朔方的重兵全部派往内地,造成边防空空虚,而西部的吐蕃人趁机进入,想方设法得到陇右和河西走廊。几十年后,大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了西域安西北庭。从此唐朝内忧外患,更加朝不保夕。

总之,一次安史之乱给曾经繁荣的唐朝带来了许多困难。唐朝建立于289年,从618年到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历时145年。然后907年唐朝覆灭,又过了144年,差不多一半一半。那么为什么唐朝“命”的后半辈子长达144年,自被战乱蹂躏,陷入内忧外患?这个主题问题给出了答案。

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死骆驼比马大”之类的说法,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上层因为鱼开始发臭而运作。如果上层当局失败了,整个国家就乱了,就没有出路了。具体来说就是唐朝朝廷和中央的规划建设。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如何用人和人才来重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具体来说就是朝廷如何选拔人才。

众所周知,唐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科举制度。虽然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并受到后世的广泛批评,例如它是“八股文”,但它无疑是当时最合理、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什么看?这从科研这个话题就可以看出来。

其实古代科举不是一篇“八股文”能概括的。既然能在中国存在1300年,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古代科举命题中,最重要的是“时政”,即考察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比如当年苏东坡参加科研时,欧阳修以一篇《刑赏忠义论》受到赏识,使他在当时声名鹊起。

同样,唐代科举考试中的策略也很重要。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科举考试时写的政论论文水平很高。整个唐代,元稹的考题和他的“应试作文”都包括在内。

当时科研的题目是这样的-

我问:我看上古之王,奉命为君,兢兢业业...我国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有200名和10名圣人要国际化...自灾令泄露,我兵留中原,生人疲,耗大半。农战不古,衣食住行难得,人虽然累,自觉,但不富裕。监督行业的培育,但人们对这颗心没有爱;树枝很难去掉,但下面很难变重。哪里可以复兴?怎样做才能克服它的困难?谁应该惩罚过去的错误?未来的危险是什么?……

题目大意是大唐王朝建立近200年,国力强盛,世界闻名;但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百姓逃难,民生疾苦,国库匮乏空,国力衰落。目前国家处于极端困境,应该如何应对?政府让百姓种地,大家都很着急,不放心在老家生活生产;政府要加营业税,人们说税收太重,难以承受,投诉法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复兴大唐的辉煌?有什么让大唐走出目前困境的建议吗?国家过去犯过哪些错误,如何改正?以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看这个命题作文,很好吗?恐怕不能用八股文来概括。这简直就是朝廷从全国的文人墨客和全国的仁人志士那里寻求治国良策的一个渠道!你没有为国为民的志向,没有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没有对大众的怜悯,或者说白了,没有真正的天赋,只背诵“我床脚那么亮的一线”之类的诗句,只背诵“子曰,不如边学边学”之类的经书。怎么才能答好这张试卷?怎么才能拿到一等奖?

可以说,如果你能很好的回答这个试卷,你可能就是一个能分享烦恼,甚至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当时元稹是怎么答题的?

元稹生于河南洛阳。早年穷困潦倒,却胸怀大志,满脑子诗词书籍,愿意为国分忧。公元793年,他引用经典,公元803年,他被授予优秀科目,他在科举考试中非常成功。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也因科举而走上仕途,成为朝廷重臣。他曾经监国,甚至在同书叔门下成就了一个通顺的篇章,当上了宰相。他也是个有才华的人。

元稹的答题卡全是两三千字,既出彩,又有见地。下面是给读者的几个句子:

我一听说康复就害怕。虽然我有危险,但我很安全,也很担心...我也听说国家的根基,富贵第一;就富人而言,建议农民。三代以农领天下,汉朝以孝配田,是说服他们的方式。......种田的难度是一样的,每天都有人劝,往往还有人不干活;偷懒逃避也是一样,天天被禁,人也常常是无穷无尽的...不过陛下讲究的是守宰二字的官员,以田克璧为最,野榛人隔庙,即耕可劝,竭可诉。军人不勇敢,民不甜,民不甜,农民不劝,农民不劝,国家白用。但盐乐之税,山河之利,法可为其所用,故不必减其科。理不其吏,犹不知其法。如果你懂法律,得偿所愿,就不会在这上面下苦功,重新折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袁震的答题卡当时不知道得了多少分。既然这篇文章能传下来,应该是高分试卷,或者皇帝满意。无论如何,元稹的答题卡很有才华,对政府和治理世界有很多意见。比如,他坚持“治国安邦之本,先富起来;对于富人,劝农民做大”;我还建议法院合理合法纳税,执法明确、适当、严格,这些都是高度公认的。朝廷有这样的人才可用,何必愁天下?

总之,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没有堕落,而是千方百计恢复昔日的繁荣。大唐又延续了144年,不容易。答案已经在当年的一道试题里给出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北魏的衰败真的是孝文帝后继无人吗 真相却是这样的下一篇:中国4大稀有姓氏,这些姓氏代表了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