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 为什么清朝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

导语:从隋朝到清朝末年,中国的科举考试持续了1000多年。其中,明清两代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做“八股文”的文体。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呢?所谓八股文,简单来说就是把文章分成八部分。论文题目一定要来源于四

从隋朝到清朝末年,中国的科举考试持续了1000多年。其中,明清两代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做“八股文”的文体。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八股文,简单来说就是把文章分成八部分。论文题目一定要来源于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因为八股文要求考生模仿古人“为圣人说话”的语气,考生没有空的自由发挥,禁锢了读者的思想,这是八股文的主要弊端。

历史上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很多。明末思想家顾曾对《日知录》中的八股文作过这样的评价:“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却比咸阳之郊更败坏人才,而坑里却有四百六十余人。”这直接把八股文等同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多章讽刺八股文不妥。此外,清代著名学者钱泳和李慈铭也对八股文提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给八股文差评的人,自己也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渊博,写得很好。偏偏他在孙山科举考试中屡次被点名。因为屡试不爽,他们在诗文中骂科举制度,骂考官,骂八股文。这就跟今天很多人买股票赔钱一样,是骂证监会的理由。

当然,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这不仅是当时的学者,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清楚的。从康熙、雍正、乾隆开始,关于八股文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最终清朝统治阶级还是决定坚持八股文科举。原因是什么?

本来八股文虽然很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选拔人才的好办法。

首先,八股文考试的内容来源于四书五经。这些书当时很受欢迎,价格也是大众可以接受的。这样,无论是北京的学生,还是千里之外的边疆学生,都有了统一的教材。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样贫困学校的学生就有了“面对未来的田舍郎,黄昏时分去田字音乐厅”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内容多种多样,在当时书不普及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不公。富裕的家庭可以买大量的书给孩子学习,而贫穷的家庭不仅买不起书,很多地方甚至连书都买不起。这无异于关闭了贫困学校学生攀登阶梯的机会。

其次,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让考官可以公平公正的给卷子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各方面符合标准,考官就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剔除。这样,对诈骗的侦查相对减少。

另外,八股文的内容虽然很笼统空,但是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会写八股文的人,随时准备写别的文章。《儒林外史》的作者吴讨厌八股文,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八股文做得好,无论做什么,要诗,要给,就是一鞭一记,一巴掌一掌血。如果八股文不讲究,无论做什么都是野狐禅,恶鬼。”

有人说八股的内容空没用。但事实上,明清统治者采用八股文科举,并不打算让学生学习经世致用的科目。八股文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从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中选出最勤奋的人。至于具体的工作能力,等考完试再慢慢培养也晚了。只要他们肯努力,能吃苦,就不用担心学不到具体的工作和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差不多。虽然我们今天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大部分都没有用过。高考的原因是选最难的学生,而不是最聪明的学生。

所以即使现代人可以穿越明清,谁又能想出比八股文更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科举制度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智慧:社会秩序的真相 历史智慧:社会秩序的真相 不得不面对的冰冷残酷下一篇: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绞肉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