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淮河为什么没有出海口 历史上淮河水灾有多严重 淮河为什么没有出海口 历史上淮河水灾有多严重

导语:淮河为什么没有入海?历史上淮河水灾有多严重?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今天边肖带给你淮河的历史,希望能帮到你。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渎”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分分合合的某些年份,经常用它来画边界。但今天的淮河虽然流经鄂豫皖苏五省,但全长只有1000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7万平方公里。特别“低调”的是,这样的“名河”没有河口,它的水经过洪泽湖流入长江,再

淮河为什么没有入海?历史上淮河水灾有多严重?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今天边肖带给你淮河的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渎”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分分合合的某些年份,经常用它来画边界。但今天的淮河虽然流经鄂豫皖苏五省,但全长只有1000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7万平方公里。特别“低调”的是,这样的“名河”没有河口,它的水经过洪泽湖流入长江,再经过长江下游就可以入海。和与之齐名的黄河长江比起来,似乎没有存在感。

但实际上,“淮河入海不通”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自然景观。相反,它缩影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场持久的灾难:淮河大洪水!

其实原来淮河有个入海口。根据龚宇的记载,淮河“从桐柏引淮河,东至彝泗会合,东至大海。”一句话勾勒出淮河的风貌: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全流域靠近黄河流域。西起伏牛山,北至沂蒙山,南至大别山和长江流域。看地图可以看到,整个盆地除了西部、南部和东北部的山地丘陵之外,几乎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堪称中国版图上的“宝地”。

淮河流域虽然地理面积只占中国领土的三十分之一,但人口超过一亿六千万,耕地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也是重要的煤炭和海盐产区。小麦、水稻、棉花产量也在全国前列。开封、郑州、曲阜、许昌等历史名城几乎都因淮河而繁华。在古代历史上,也有“江淮熟,天下满”的美誉。今天,淮河流域的地位仍然极其重要。淮河平安,天下太平。

但偏偏历史上,淮河并不“安全”。

事实上,当淮河拥有龚宇记载的“独立产权”时,正是淮河流域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早年淮河曾有“汴水”、“水影”、“泗水”、“沂水”、“乳水”等支流,形成密集的水网。

南宋建立前两年,洪泽湖并不存在。相反,淮河沿岸散布着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发达的水力条件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也催生了新型的人工运河。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汉沟”和隋代连接南北的“通济渠”都是在淮河流域开凿的。秦汉至隋唐盛世,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江淮济”水运网是当时中国的大动脉。

可以说,当时淮河流域虽然洪水不可避免,但确实与“易灾”不匹配。相反,它有“行万里路,不及淮河两岸”的美誉。比如占据咸阳的项羽,猴子为什么急着搬回彭城?那不仅仅是为了“富贵归家”,真正吸引这个“西楚霸王”的是交通发达、经济便利的淮淮平原。直到北宋的“靖康之耻”,淮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农业经济区。

然而,淮河“出海口”的危机早已存在。看地图就知道淮河位于沂蒙山上,地理位置北高南低,也是“地上的河”位于黄河之上。黄河“夺淮”风险将长期存在。早在西汉时期,黄河就不断侵占淮河。再加上淮北平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战争。失去生命后,当地的水文和地貌完全被战争破坏了。于是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黄河终于咆哮南下,完全被喜鹊占领,夺取了淮河入海口。

比河口流失更严重的是滚滚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淮河航道上沉积了大量泥沙。淮阴以下的淮河旧路完全被封锁,也切断了淮河通往沂水等水脉的排水出口。淮河的水,无路可走,狂流不止,沉积到盱眙以东的一个湖,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淮河流域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被黄河带走”的泗水,也形成了山东的南四湖和罗马湖。

可以说经过这次剧变,原本畅通的淮河被切成了碎片。如果你熟悉地理,你就会知道,这样一条处处“淤塞成湖”的淮河,一旦降水超过湖泊的容量,必然会泛滥成灾。从南宋到清朝,江淮地区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洪水。

为什么今天淮河从长江入海?清咸丰元年,洪泽湖暴涨,一口气冲破了南大堤。失控的淮河向南汹涌,经高邮湖和邵伯湖冲入长江。这种剧变成了长江沿岸的一场灾难:淮河入长江的水道太小,每次跑到长江,往往两岸都洪水泛滥。

更大的灾难还是源于黄河:清咸丰五年,黄河又改道,河南通化厢决口后,一路奔到山东入海。它“占领”淮河的700年历史结束了。淮河能“回家”吗?我回不去了。淮河老轨已经被泥沙堆得比地面还高了。不仅淮河可以入海,沂水泗水等河流也因黄河改道而涌入苏北,成为新的灾难。

如果洪水还不消退,盐碱地灾害就是一个痛苦的后遗症:黄河带来的泥沙把淮河原有的湖泊池塘都沉积了下来,这些盐碱含量极高的土壤和黄河泥沙混在一起,形成了大面积的不能种植的盐碱地。沿线有多少村庄被遗弃,农民流离失所。

这样的灾难,历朝历代都忍不住吗?这个问题真的太难根治了:淮河流域边缘多为山区,防洪难度大,缺乏良好的水库地形。淮河干流呢?但是坡度平缓,只要上游水文出现,河道就容易被抢。如此艰难的地形,在古代科技条件下,极难综合治理,只能修复。

于是,从南宋黄河“夺淮”到清朝咸丰元年黄河改道,六个世纪内淮河流域爆发了268次大规模自然灾害,相当于每两年半一次。科技条件相对发达的近代呢?咸丰五年至1949年,淮河爆发48次大规模灾害,相当于1.9年一次,强度远远超过古代历史。

如果说古代历史上的淮河灾难还能被“天灾”扔掉,那么近代历史上的淮河灾难就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有过“导淮”的想法,却从来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做。清末状元张謇在北洋时期担任国家水利总长,满脑子治淮的想法,但最终因缺钱而辞职。

于是,那个时代的淮河基本处于“无人控制”的状态。除了自然灾害和战争,淮河流域的灾害在空之前也很频繁。1916年、1921年、1931年的几次淮河大灾,影响了几千万人,死者“四处漂着”。1931年的淮河,一夜之间淹没了一个兴化县。兴化县官庄100户只有5个幸存者。1938年的“花园口放水”事件,使淮河流域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黄泛区”,100亿吨泥沙冲入江淮平原,“过去的房屋树木”很多地方被埋在土里。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洪水、干旱和蝗虫年复一年不断发生。淮河流域成了“灾区”。

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为“灾区”的淮河流域也给新中国带来了“败亡”:淮河连续两年遭受大灾,3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泽国。锥心之灾也激发了曾经激励一代人的新中国口号:“淮河一定要修。”

紧接着,这个口号就成了新中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从1950年11月起,动员了300万民工并向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蔓延的“治淮工程”正式启动。一期工程仅用8个月时间就建成了2191公里的堤防,实现了“小雨避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来了久违的丰收。

然后,经过八年的后续,数百万军民流血牺牲。在曾经是“黄泛区”的淮河流域,到1957年冬季,已治理大小河流175条,修建大坝4600公里,新增大型水库9座,水库总库容316亿立方米。淮河流域“无灾无年”的历史终于成为历史。

然而,“不能出海”的威胁至今仍未消除。1991年和2003年淮河两次泛滥,让人醒悟至今。意义重大的“淮海入海水道”工程至今仍在进行中。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淮河大部分时间的“平静”来自于很多前辈的努力和今天很多水利工作者的保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从历史来看卫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春秋战国中的强国 从历史来看卫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春秋战国中的强国下一篇:历史上最荒唐的战争 历史上最荒唐的战争 皇帝被俘群臣尽丧 五十年积累毁于一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