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王竹溪:他是杨振宁的硕士生导师 王竹溪:他是杨振宁的硕士生导师

导语:王竹溪:他是杨振宁的硕士生导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王竹溪是中国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尤其在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数学物理等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是中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开拓者,1934年夏与钱学森、赵九章等人同批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生,却因物理大师保罗·狄拉克访华而改为留学英国,并由此改变了治学方向,他也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硕士生导师。 王竹溪 王竹溪名

王竹溪:他是杨振宁的硕士生导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王竹溪是中国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尤其在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数学物理等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是中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领域的开拓者,1934年夏与钱学森、赵九章等人同批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生,却因物理大师保罗·狄拉克访华而改为留学英国,并由此改变了治学方向,他也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硕士生导师。 王竹溪 王竹溪名治淇,字竹溪,湖北公安人,1911年6月7日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王才俊及祖父都是秀才出身,母亲黎雨生贤惠善良且善于持家,夫妻育有三男三女,王竹溪在三兄弟中行三,幼年随父亲、舅舅和长兄读书启蒙,并曾在家乡的麻豪口小学读书。 1922年秋,王竹溪随二哥赴武昌求学,在荆南中学补习班就读并很快升入正式班,最终于1926年夏完成学业,正是在武昌求学期间,王竹溪博览了大量课外书籍,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6年夏,王竹溪前往上海求学,但却因途中生病而被父亲接回家中养病,1927年春王竹溪再次赴上海求学,但因所带路费被好友借走,只好滞留武昌并考入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理预科,期间还学会了英文打字机。 1927年秋天,王竹溪再次赴上海求学,并于1928年春考入私立麦伦中学,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王竹溪入校时刚由麦伦书院改名为私立麦伦中学,他凭借在国立第二中山大学预科学历证明,被插入高中二年级就读,期间又阅读了大量书籍,尤其对梁启超的着作感兴趣,《饮冰室文集》几乎被他读完,甚至连《清代学术概论》这样的学术着作都读过,尤其是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大有长进,练就了一口标准的伦敦英语。 1929年夏,王竹溪同时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但他因仰慕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而选择了清华大学,王竹溪原本想读物理系,但其二哥建议他学习工程专业,以便将来好找工作,因此注册了土木工程系。 清华园校门 王竹溪的入学考试成绩以数学最好,试卷中有一道解析几何的椭圆问题,被王竹溪用平面几何方法证出,这给数学系的孙光远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极力游说王竹溪改学数学,而王竹溪还是对物理感兴趣,最终还是转入物理系就读。 清华物理系是1926年秋天正式成立的,由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教授筹建并出任系主任,叶企孙导师是美国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而布里奇曼是实验物理的鼻祖,在美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曾经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并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叶企孙教授麾下,聚集了萨本栋、周培源、任之恭等这些清华出身的教授,构成了早期清华物理系任课教师的核心,其中以周培源教授对王竹溪影响最大,周培源是1929年秋天到物理系任教的,当时年仅27岁,仅比王竹溪年长9岁,而且是清华第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其一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广义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 1933年夏,王竹溪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师从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师生二人可谓是教学相长,王竹溪很快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旋转体后之湍流尾流》,并于1934年发表在《清华大学理科学报》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术能力。 王竹溪 1934年夏,王竹溪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生,我曾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出的《国立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通告》中看到过王竹溪的名字,其所学专业为理论流体学门,这份榜单共有20人,包含了各学科专业,其中我所熟悉的钱学森、夏鼐、赵九章、殷宏章、张光斗也名列这个榜单之中。 清华第七届庚款留美生榜单 1935年7月,英国着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保罗·狄拉克访问了清华大学,而正是周培源和吴有训促成了狄拉克的访华,狄拉克与周培源同庚,却在1933年与薛定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在准备赴美留学的王竹溪,与周培源一起接待了狄拉克,狄拉克在清华科学馆举办了《阴电子之理论》和《阳电子之理论》讲座时,就是由王竹溪担任记录,并陪同狄拉克游览了长城。 中国物理学界大咖与狄拉克合影 狄拉克在与王竹溪的交流中,王竹溪的学养和为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他还审阅了王竹溪的论文《旋转体后之湍流尾流》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看到了王竹溪的数学天赋与潜力,认为王竹溪更适合做统计物理,于是建议他去剑桥大学师从自己的导师福勒学习统计物理,导致原本赴美留学的王竹溪改为赴英留学,由此开启统计物理的学习和研究。 狄拉克博士生导师福勒教授是剑桥大学数学物理的引领者,他是「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的女婿,也是着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理论家和实验家唯一的纽带,王竹溪能够师从福勒教授,实在是一种幸运,大师就是大师,王竹溪有机会深入到国际科学前沿研究统计物理,并于1938年夏以博士论文《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而此前也有6篇论文在英国物理学刊物上发表。 1938年秋,王竹溪辗转到了西南大后方的昆明,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当时年仅27岁,而联大物理系则汇聚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教授,其中有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郑华炽、朱物华、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霍炳权、张文裕、马仕俊、任之恭、孟昭英等,由饶毓泰担任系主任。 王竹溪夫妇与赵忠尧一家合影 尽管西南联大条件简陋,但却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王竹溪一些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先后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及美国《物理评论》、《物理化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而《中国物理学报》更是时有论文发表。 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是王竹溪在西南联大期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也是在王竹溪的指导下踏进统计物理领域,而其硕士论文就是关于统计力学方面的,并在导师王竹溪的指导下完成,杨振宁曾多次回忆,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有两位恩师,一个是吴大猷,另一个就是王竹溪。吴大猷主要是在本科阶段,而王竹溪是在研究生阶段。 王竹溪 1946年夏,王竹溪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复校,联大物理系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清华物理系,而物理系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到抗战前的办学水平,王竹溪则从1949年1月起出任系主任,而这期间培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成长为着名的科学家。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清华大学物理系被撤销,几乎所有师生被合并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王竹溪也被调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并兼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其1955年编着出版的《热力学》成为中国第一部热力学教材,并于1955年被评定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还在1956年国务院组织的教授评级中,与北大物理学教授叶企孙、饶毓泰、周培源、黄昆、胡宁等一起被评为一级教授。 《热力学》 1962年,王竹溪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而此前其老师周培源长期担任北大教务长和副校长,而现在他与周培源一同担任副校长之职,与老师一起担负起领导责任,也实在是一件趣事。 王竹溪在未名湖畔留影 1965年,王竹溪与其西南联大时期学生郭敦仁合作编着了《特殊函数概论》,这是一本为理论物理工作者编写的着作,该书包括了各种常用的特殊函数的运算方法与基本特性,这本学术着作后来被翻译成英文,被杨振宁推荐给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了英译本,杨振宁阅读之后认为:「 ”此书系统、清晰、扼要,正是王竹溪教授的风格和品格。” 《特殊函数概论》 在文革期间,王竹溪与许多教授一样被下放到「 ”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 ”五七干校”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江西鄱阳湖畔的「 ”鲤鱼洲”,已是花甲之年的王竹溪在那里成为「 ”放牛翁”,其当年学生杨振宁于1971年夏第一次回国探亲访问时,就要求拜见其老师王竹溪,有关部门才匆忙将王竹溪调回北京,这才结束了其「 ”牛棚”生活。 王竹溪 王竹溪除了自身专业厉害之外,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那就是热衷于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并以一人之力编撰了《新部首大字典》,这部耗费心血之作,收字超过5万多,是收字最多的汉语字典,由于许多字没有印模,在铅字印刷年代,竟然没有出版社愿意承印,直到其逝世后许多年,才以胶印版印刷的方式出版。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王竹溪就与钱临照共同主持《中国物理学报》的日常编辑工作,这是「 ”中国物理学会”的机关报,并从1951年起担任主编,一直干到他逝世为止,可谓是耗费了其一辈子的心血,发现和培育了无数新人。 王竹溪铜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经到了肝硬化的后期,这完全是劳累过度造成的,两年之后的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走完了自己的科学人生,享年只有72岁, 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确实是太早了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物理学界一个重大损失,毕竟「 ”科学的春天”刚刚到来不久,杨振宁闻讯恩师王竹溪逝世后,也匆忙赶回国内吊唁,以尽弟子之礼。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自成怎么也没料到 李自成怎么也没料到 自己打赢了明军却输给了鼠疫下一篇:炸死张作霖的结果: 天皇怕了 炸死张作霖的结果: 天皇怕了 日本首相让逼死 陆军统帅下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