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1954年刘伯承曾三顾茅庐请何人执教南京军事学院 1954年刘伯承曾三顾茅庐请何人执教南京军事学院

导语:1954年,刘伯承问谁来教南京军事学院。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核心提示:陈颐鼎连忙坐起:“刘将军,我想过了,南京军事学院是解放军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关键岗位上的指挥员。我理论课讲得再好,毕竟是败军之将,没有号召力。”刘伯承说:“此话差矣,兵圣克劳塞维茨说,兵学是经验的科学。历史中的事例,在经验学中,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刘伯承为了请陈颐鼎,决定三顾茅庐。

1954年,刘伯承问谁来教南京军事学院。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核心提示:陈颐鼎连忙坐起:“刘将军,我想过了,南京军事学院是解放军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关键岗位上的指挥员。我理论课讲得再好,毕竟是败军之将,没有号召力。”刘伯承说:“此话差矣,兵圣克劳塞维茨说,兵学是经验的科学。历史中的事例,在经验学中,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刘伯承为了请陈颐鼎,决定三顾茅庐。 陈颐鼎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封面历史,原题:陈颐鼎年谱: 刘伯承三顾茅庐请他执教南京军事学院 >陈颐鼎,被誉为“传奇将军”,但关于他的记载却却很少,随着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发掘,这位将军的事迹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赴南京专访陈颐鼎的百岁遗孀丁志凡,儿子陈万中,同时结合史料,首次以年谱的形式,详实记录将军传奇的一生。 >年谱第七部分讲述陈颐鼎将军在解放战争以及之后的事迹。 >1949年,陈颐鼎将军在解放军华北解教团。 >1947年1月,国民党军为加强华东战场的军事力量,整编第70师由台湾调至徐州,此后开往山东,先后参加了巨金鱼战役和鲁西南战役。 >1947年7月,在鲁西南战役中,该师师部和第140旅被刘邓大军全歼,中将师长陈颐鼎、少将副师长罗哲东等被俘。 >陈颐鼎之子陈万中: >在鲁西南战场上,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所属部队往济宁集结时,师部的警卫部队没有跟随师部行动,被共产党侦查密报刘伯承、邓小平。刘、邓派出一骑兵连乘黑夜搜索整编70师师部,师长陈颐鼎、副师长罗哲东被生擒。 >当时各野战军首长经常接见和看望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军官,与其座谈、作报告,教育和感化其转变思想,争取为我所用。 >刘伯承接见并设宴款待70师中将师长陈颐鼎,对其做争取工作。 >1951年5月,陈颐鼎结束了在解放军华北解教团的拘押,被刘伯承元帅指派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研究员、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军事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军事研究员和教员,回到了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也称南京军事学员,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造就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关于刘伯承聘请陈颐鼎担任教员一事,这里还有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据《党史博览》杂志上《刘伯承和一位国民党中将的传奇故事》一文记载: >刘伯承当初在北京接受到南京办军事学院的任务时,周恩来曾对他说,办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长和教员。教员素质要求很高,一时缺乏教员,可以适当聘请一些原国民党的军官担任。 >但是,也有个别旧军官,认为自己过去曾经在战场上输给了解放军,怎么能有资格给解放军上课呢。刘伯承了解他们的想法,便和其他校领导一起研究了动员他们来工作的办法,由院领导亲自登门请他们出任教员。 >刘伯承负责请陈颐鼎出山。 >第一次是在南京白下路附近陈颐鼎的家中。 >刘伯承来到陈颐鼎家中,一阵寒暄后,刘伯承直切主题:“中央任命我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但教员严重匮乏,尤其像陈先生这样的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员,更是奇缺。我此次登门,就是来请陈先生的,恳请陈先生屈驾本学院就职。” >陈颐鼎说:“敝人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没有什么本事。” >刘伯承说:“陈先生,我们的军队要面向未来,迎接新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模式的挑战,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教员也有,但不够用,还要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两天后,刘伯承见陈颐鼎还没有来报到,便和秘书第二次登门拜访。 >这天,陈颐鼎因伤风感冒,正躺在床上。刘伯承便告辞说:“有病就好好休息,等病好了再去报到吧。”陈颐鼎连忙坐起:“刘将军,我想过了,南京军事学院是解放军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关键岗位上的指挥员。我理论课讲得再好,毕竟是败军之将,没有号召力。”刘伯承说:“此话差矣,兵圣克劳塞维茨说,兵学是经验的科学。历史中的事例,在经验学中,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刘伯承为了请陈颐鼎,决定三顾茅庐。 >第三次登门,刘伯承没有立即提到军事学院的事,而是拉着陈颐鼎一同坐车来到光华门。 >登上城墙,刘伯承说:“陈先生,当年你指挥部队在这里打鬼子,当时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清清楚楚’”陈颐鼎说,“那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刘伯承说:“古人言:‘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陈先生,回首往事,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几点教训呢?” >“教训当然有,而且是刻骨铭心的’”回想往事,陈颐鼎眼含泪水。 >在刘伯承的诚意邀请下,陈颐鼎最终担任了教员。 >陈颐鼎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到1958年。今天,南京军事学院虽然已经撤销,但是刘伯承三请陈颐鼎的故事,至今还在老军事学院的工作人员中传颂。 >1958年,陈颐鼎开始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后任参事室副主任,他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85年4月起,陈颐鼎任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会长;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南京航空联谊会顾问等职。 1994年,陈老在南京意外病逝,未留只言片语。 陈颐鼎共有四个子女,都是解放后出生的,现在都已大学毕业,一家人生活非常和美。 陈万中:往事如烟,父亲晚年曾赋诗一首记其事:“也曾抗敌领雄师,育将参政未足奇,快意平生唯一事,台湾宝岛受降时。”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日本最费解的问题;爲何国人只记的日本 日本最费解的问题;爲何国人只记的日本下一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