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这个铜器名为「 ”染” 这个铜器名为「 ”染” 却不用来染布 关于它还有个残忍的故事

导语:这件青铜器叫“染色”,但不是用来染布的。关于它也有一个残酷的故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前些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引来很多关注。海昏侯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墓中的各式随葬品,无论是成堆的黄金、铜钱,还是晶莹润泽的玉器,都代表着一个没落皇族曾经的辉煌。惊叹之余,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文物的种类,就会发现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于饮食的器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能跟

这件青铜器叫“染色”,但不是用来染布的。关于它也有一个残酷的故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前些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引来很多关注。海昏侯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墓中的各式随葬品,无论是成堆的黄金、铜钱,还是晶莹润泽的玉器,都代表着一个没落皇族曾经的辉煌。惊叹之余,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文物的种类,就会发现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于饮食的器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能跟礼器性质沾边的反而很少,似乎只有铜编钟。 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海昏侯墓独有,而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趋势,即墓葬的随葬品由周代的强调礼制转变为注重生活。 海昏侯墓出土铜编钟 所以我们会看到铜酒樽、铜酒壶、铜「 ”火锅”等用于满足口腹之欲的实用器具,居然出现在一位曾经贵为天子的西汉列侯的墓中。跟动静以礼的先秦墓葬相比,是很明显的转折。 铜酒樽 铜酒壶 铜火锅 在这些铜器中,有一套东西长得比较奇特——它不是单体的,而是用三个部件组合而成,也就是下图中所示的。从上到下分别包括:铜耳杯、铜炉、铜承盘。 铜耳杯,与汉代常见的漆耳杯、陶耳杯造型完全一致。都是椭圆形的杯体,两侧各有一个凸出的耳,喝酒时手持耳部。 在这里顺便一提,有些研究者或者普及性读物甚至博物馆,都给耳杯赋予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称——羽觞,并且认为古人曲水流觞用的就是这样的杯子。可是实际上,考古发现的耳杯,并没有自铭为羽觞的,反而有自铭为「 ”柸”的。而古人对羽觞的解释是: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显然,羽觞应该是一种外形模仿鸟雀的杯子,有头有尾,跟耳杯差别很大。 三国时期的越窑青瓷鸟形杯,可能为羽觞 回到这件铜器上来,铜炉跟今天的烤肉炉结构差不多,下方有四足,炉盘上有镂空,好让炭灰得以下漏。最下方的铜承盘不仅可以接住炭灰,也方便人搬动整件器具。 此物叫什么呢?文物工作者参考其他地方发现的带有铭文的同类器物,将其定名为「 ”染器”。过去曾经有一些人认为,既然名为染,那么它的功能就应该是用来盛装染料或者给染料加热的。 但是,这个解释纯属望文生义,染器的染,跟染布是八竿子打不着。跟鼎、簋相似,实染器也是一种食器。古人将这里的染解释为擩,在古代有一种祭祀的礼仪,叫做擩祭,就是把肉食放入酱料中,再供奉给神灵。 魏晋砖画中的烤肉图 由此可知,染器上的耳杯,其实就是盛装酱料的。下面的炉内放入炭火,刚好可以给酱料加热。那么染器怎么样具体使用呢?跟今天的韩式烧烤倒是有些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人们先把肉烤好,切成合适的大小,待到铜耳杯里的酱料加热好了,再把烤肉放入,相当于又回锅煎了一遍,使得酱料的滋味充分融入肉中,此时再食用,味道自然就比单纯的烤肉要好吃多了。看来古代贵族还真会享受,真所谓「 ”食不厌精”是也! 关于染器,还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寓言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说的是齐国有两个勇士,一人居东郭,一人居西郭。有一天哥俩在街上遇到了,相约去喝酒。喝酒就得吃肉吧,一个准备去买,另一个二货说:「 ”子,肉也;我,肉也。尚胡求肉为?”既然咱俩都有肉,还花那个冤枉钱干啥啊?整吧! 于是二人「 ”具染已,引抽刀割己肉而啖”,俩人就各自拔刀割取身上的肉来吃,最后双双殒命。这个故事想表达的寓意就是:勇若此,不若无勇。这里所说的具染,过去曾经解释为准备好豆豉一类的酱料,不够准确,应当解释为准备好染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沈周——我不做官 沈周——我不做官 我就要画画下一篇:什么是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