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古代的秀才身份地位怎么样?看看儒林外史是怎么说的

导语:古代屠夫胡屠户虽然地位低下,但却是一位知名的财主,他的高收入让他很自豪。而学者金范的身份虽然是宫廷名望,但实际上被严重贬低了。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于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影响。

据说古代屠夫的地位很低,但是已经是学者的金范,仍然被屠夫的岳父欺负。其实结合《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这个场景很好理解。

首先,看似地位低下的胡屠户是明清时期一位知名的“财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吃肉”。且不说达官贵人,要赶上好天气,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长工也能做到“夏秋一日,平原两日……春夏一日,平原三日”。

至于日常的肉类消费,也是越来越热。明代学者谢曾参加过一次由监工主持的宴会,三次宴会用了72只鸡和150磅肉。在《儒林外史》中,范进忠升职后来拜访朋友的张乡绅“一年无事可做,肉要四五千斤”。这种奢侈的氛围也在当时的人们中流行。供应肉类的屠夫自然成为了急需的职业,他们的收入也在增加。用-胡骂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一天杀猪,一个子儿也挣不到。”这样,胡屠夫的年收入大概是三十六两银子。明代正七品县官,年收入四十五两银子。胡屠夫的收入确实不少。

而有了这个高收入,胡屠夫很有可能已经“埋伏”了。万历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曾估计,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从事屠宰等行业的人往往拥有“数百万资产”。在《儒林外史》的世界里,胡屠户可能跟不上“京华屠户”,但你看看张乡绅等人的消费水平,就知道胡屠户的口袋显然比普通人大得多。

在这方面,胡涂非常自豪。当然,他敢对女婿金范说:“在我这一行,都是正派人,都是你的老亲戚。你怎么敢在我们面前装大?”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范的学者身份是一种宫廷名望,但实际上它被严重贬低了。

明朝初年,秀才的地位还很高贵,享有“免税劳工”的特权。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优越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一方面,社会经济瞬息万变,学者们的“补贴”已经不足。再加上朝廷日益腐败,书生要花钱打通关节,成本飞涨。明末大部分郡县,“穷人才”往往占当地人才的一半以上,以至于“穷得埋不住,穿不上衣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学者不仅以“读书”为生,还不断奔向科学领域,最终结果是他穷到金范的妻子“不知道猪油吃了多少次”。对于这样的女婿,屠夫胡当然有信心开骂。

面对“书生女婿”,屠夫胡可以这样自信的骂他,但是面对“举人女婿”,就不一样了。在古代士人阶层中,最大的争论是“士”与“举人”。做学问当之无愧,但温饱是个问题。一旦你获奖,那就是巨大的成功。明朝学者陈感叹说,只要一个人赢了,各种人都会叛变。

看到了这样的“威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面对中局咄咄逼人的进步,屠夫胡立马就变了脸色,吹嘘“贤妻良母才华横溢,高高在上”。范进“拜谢”了他,他“忐忑再三”。张乡绅来的时候,“正忙着躲在女儿的房间里”。就算屠夫再有钱,和举人女婿,那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一部《儒林外史》不仅写的是萧瑟的世界,也写的是欢笑背后的真实社会生活。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26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土豆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唐朝有没有土豆 土豆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下一篇:试婚格格 清朝为什么会有试婚格格 驸马爱上了试婚格格怎么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