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 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 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导语:考个进士有多难?明清进士考了多少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至清末被废除,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及古代汉文字圈的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吏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并由这些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集团,从而治理着中国各朝各代的天下百姓。 如今,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

考个进士有多难?明清进士考了多少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至清末被废除,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及古代汉文字圈的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吏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并由这些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集团,从而治理着中国各朝各代的天下百姓。 如今,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科举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一名普通人参加科举的整个具体流程了。在中国古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每个士子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到了现代,因为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绝大多数现代人都淡忘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 那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在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基本上实行了从无到最终完备。明清时期,两朝科举制度一脉相承,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科举最完备的一套流程。让我们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蓝本,来试着以一名普通人身份,参与完一整套的科举流程吧 ! 当一个人从出生后,有条件能够上得起学的人,就是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启蒙类读物开始学起的,然后就是穷尽多年去研读四书五经了,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本身一共不到三十万字,四书合起来五万四千字左右,五书合起来二十一万字左右。但因为四书五经非常的难懂,所以在历史上就有了大量的名士去注解四书五经。到明清时期官方就下令:四书的注解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权威;《诗经》以宋代的朱赢的《诗集传》为主;《尚书》以宋代蔡沉《书集传》及古注解为主;《礼记》以古注解为主;《易经》以程颐的《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春秋》以《左传》、《公羊传》、《谷染传》、胡安国的《春秋传》、张洽的《春秋集经》为主。 读过四书五经人的知道,四书还是比较容易的读,参考注解还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五经就不一样了,那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更别说有多懂、多理解了。 一、县试 学完四书五经,有一定悟性,感觉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就看可以去参加了。县试由当地的知县主持,是科举制度最低一级的考试,所以也是最简单的。考试内容也就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在县试这一关,因为知县主持的缘故,级别低,要求自然也就很基础,而且每年的二月份都会举行一次。基本上考试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会写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科考内容,考试中无错字等常识基础性错误就都能通过了。 二、府试 县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份,由每个府的知府主持。府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但到了府试这一阶段,主持考试的知府属于正四品的官衔,级别就比之前的知府级别高多了。所以就需要应试者有些水平了,通过了府试,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别的院试。 三、院试 等到通过了府试,考生一般就要到省城参加府试了,院试的级别那可就更高了。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三年一任,身份等同钦差大臣,与当地省份的巡抚级别相同。 院试一般是三年举行两次,考试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等到了院试的一级级别,对考生的文章策论水平就要求非常高了。 一旦通过了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就被称作秀才,算是有了「 ”功名”,也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中成绩最好的称为「 ”禀生”,还能每月定期到当地县衙领取粮食和金钱补助。 县试、府试两级考试对于录取名额是没有要求,知县、知府看着本县、本府的考生水平录取就行了,没有名额限制。等到了院试这一级别,就有开始有名额限制了,特别是「 ”禀生”有着严格人数限制。由于秀才包括禀生、附生、赠广生等类别,所以一般读书只要刻苦努力一般还是能考个秀才的。 四、乡试 通过了自己本省的学政主持的院试,获得了秀才之名,就可以参加下一级别的乡试,与秀才同一级别的监生、贡生、官生等,都可以参加本省的乡试。而乡试的级别又比院试高多了。 乡试的主副考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中央政府里二品以上的京官充任,负责到各省的省城主持考试。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本省所有的秀才、监生、贡生、官生都可以参加。 乡试一般都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初九开考,连考九天六晚。分为三场进行,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一为第一场,主考四书五经文考生需要在三天两晚内完成《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一共七篇经义文。 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为第二场,主考论、诏、诰、表、判,考生需要完成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五道,一共七篇文章。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为第三场,主考策问,考生需要在三天两夜里完成五道策问文章。 为了更好的理解乡试考试的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在清朝钱泰吉撰写的《太常公年谱》找到了明朝礼部给事中钱薇在嘉靖四年参加浙江省乡试时的考场真题,如下图所示: 看完这份嘉靖四年浙江省乡试时的考场真题,会感觉题目字都挺少的,但要答完这三场考试,完成一十九篇文章,却需要花费考生九天六夜的时间。在那个简陋的考棚隔间里,考生们奋笔疾书,只为一朝中举。 而在乡试的录取人数上,是有着严格的限制的,通过查找资料,在王德昭所着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找到了一张清代各时期各省的乡试录取人数名单,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张清代各时期各省的乡试录取人数图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与后期,举人的录取人数基本上是:一般大的省份录取人数在一百多名,中等的省份在七八十名左右,小的省份只有四五名以下。 要知道,清朝道光以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突破四亿,而举人的录取数额基本上只有微调。要想在本省几千万人口中考一个举人,其难度远远非现代人可以想象的。 真是因为举人的考取难度之大,所以,一旦考取举人之后,那么此考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了,看看《范进中举》就知道中举对一个考生意味着什么。 根据明清科举的一般惯例,一旦士子考中了举人,就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明代着名的大清官海瑞即是举人出身。考取举人之后,就等于成为了官宦人士,生活水平也能够迅速提高到官宦人士的水平。 五、会试 考中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了。会试的级别又比乡试高多了,首先就是会试的地点是在京师,清朝时期,各省的举人都要在中举的次年到都城北京参加会试。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均为两名,统称为「 ”总裁”,均有皇帝亲自任命。 当然,主考官、副考官均为大学士、各部长官等一品大员,并且在朝中、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深得皇帝信任之人。 会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一致,也分为三场,时间也为九天六夜。会试的难度也是在录取人数极为稀少。因为明清时期,会试录取之人 全部都是要在殿试后授予官职的,一般都在正七品及正七品以上。所以,每次的会试录取具体人数一般由吏部人员讨论得出。 在清朝长达二百八十六年的历史上,会试录取最多一次是在顺治年间,录取了四百多人,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年间,录取人数不足百人。会试的录取难度之大,不仅在于每次的录取人数都极为稀少,而且还在于其报考流程上。 只有考取举人后才可以参加会试,但无论是那一年考取的举人,都有资格参与下一届会试考试。这就属于举人累进制考试,所有没有考取贡士的举人和刚刚考取举人一同参加考试,在清朝的会试中,参与会试的举人多数时候多达万人,仅仅只为争夺那少的可怜的平均两百多个名额。 不过,等考生在会试中一举中第后,称为「 ”贡士”,那就等于成为了一名至少正七品及其以上的官员啦!光明的仕途正向他敞开着权力的大门,接下来的殿试只是形式上走个程序,排个名次而已。 六、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级了,级别也是最高的。殿试一般在会试发榜后的三月举行,由皇帝在皇宫中的太和殿亲自主持,亲自出题,考试时间一般为三小时。 虽说也需要考试,但到了殿试这一级别,从宋仁宗事情开始,殿试就不再刷人下来了,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全部录取为进士。只不过在殿试后,会对这些进士排个名次,分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人,这三人就是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三甲也为若个人。状元一般会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一般会按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二甲进士排名靠前的一般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学习后,再到各部任职。其他二三甲进士一般会被授予正七品小京官或者各地的知县。 其中,一甲进士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在京城升官极快,其次就是翰林院庶吉士出生的二甲进士,在京城的升官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走完了形式,通过了殿试后,各位进士就都是天子门生了,各位进士的科举考试之路也就走完了,而且不存在不满排名重考这一回事。都已经是进士,最低也能够被授予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那个进士会想这重考呢。 总的来说,科举考试的整个流程中,县试、府试、院试三者被统称为童生试,属于科举考试中最基础的考试了,通过了这三者后才被称为秀才。因为是基础科举考试的缘故,难度不是非常大。 等到参与乡试时,难度就极速上升了;等到参加会试后,难度达到了顶点;一旦通过了会试,考生的整个人就轻松了。经过殿试后,等着吏部安排做官就是了,最低也是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 按照科举考试的最快速度计算,理想状态下一位考生在两年时间里,就可以一路从县试到殿试,当然必须保证这位考生这六次考试都是一次过,且在期间不出任何差错。 所以如今的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着名的政治家、诗人、文学家都是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如清代名臣、苏州三杰之一的潘世恩,年仅二十四岁就考中了状元。曾国藩二十七岁中进士,李鸿章二十四岁中进士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考生一辈子都考不取举人进士,清代着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早年就靠取了秀才,而参加会试十几次都失败了,一直考到七十多岁还是个秀才。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呢?明清两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怎么样呢? 通过查找资料,根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得出了明朝大致有两万五千人左右考中了进士,明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如下图所示: 当然,根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得出了清朝大致有两万六千人左右考中了进士,清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如下图所示: 结束语:从明清两朝的进士考取情况来看,想考个进士难度之大,远远超乎现代人的想象,毕竟考取进士后起码能够被授予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想想都振奋啊! 参考资料:〖 《明史·科举志》 、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 、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 、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唐朝叫“唐”朝 唐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唐朝叫“唐”朝下一篇:古代孝的故事 古代孝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