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三国一身谜团的超级名将 三国一身谜团的超级名将 身世成迷 出场成迷 落幕成迷

导语:三国里一个神秘的超级明星,着迷于他的人生经历,着迷于他的长相,着迷于他的结局。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徐荣、鞠义、高顺三大名将,可谓三国统兵战力最强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严重低估的名将。鞠义的八百「 ”先登营”,覆灭了公孙瓒的核心战力「 ”白马义从”;高顺的七百「 ”陷阵营”,大败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的两千精锐青州军;而本文的主角徐荣,更是了不得,差一点改变了三国

三国里一个神秘的超级明星,着迷于他的人生经历,着迷于他的长相,着迷于他的结局。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徐荣、鞠义、高顺三大名将,可谓三国统兵战力最强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严重低估的名将。鞠义的八百「 ”先登营”,覆灭了公孙瓒的核心战力「 ”白马义从”;高顺的七百「 ”陷阵营”,大败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的两千精锐青州军;而本文的主角徐荣,更是了不得,差一点改变了三国的走向。即:一是差点阵亡魏国的奠基者曹操,幸遇曹洪让出战马,并步行掩护,这才侥幸逃得性命;二是差点阵亡东吴的奠基者孙坚,幸亏祖茂戴孙坚的「 ”赤罽帻”引开徐荣,而孙坚的败军却能击败董卓麾下骁将胡轸、吕布,并斩杀猛将华雄。可见,徐荣战力之罕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如昙花一现、流星划过,而又鲜为人知。突兀的来,又突兀的去。但是,鞠义、高顺从出场到璀璨绽放,再到黯然落幕,人生的整个脉络都非常清楚,而徐荣的短暂一生,却给人迷雾重重的感觉。 徐荣究竟有过什么样的身世与身份,为何能够成功举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董卓又为何如此卖他的账呢? 徐荣从出场到战死,虽然只有断断的3年跨度,却如璀璨的流星划过,留下了「 ”汴水破曹操,梁东败孙坚”的赫赫威名,可谓震撼人心。 如此战绩卓着的一代超级名将,却没有被陈寿列传,因此他的身世与身份也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兴趣。 徐荣身世之谜? 《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为郡吏……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 《资治通鉴·汉纪》载:中郎将徐荣荐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孙度于董卓,卓以为辽东太守。 根据史料来看,徐荣和公孙度同为辽东郡襄平人无疑。但是,公孙度从小便随父亲公孙延迁居于玄菟郡,难道徐荣也是从襄平迁居到玄菟郡的吗?从徐荣能够举荐落魄的公孙度来看,二人的关系绝不一般。 网络配图 那么,徐荣和公孙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建立起为的?有两种可能:一是两家为世交,一同迁居于玄菟郡,徐荣和公孙度关系应为发小;二是两家先后迁居玄菟郡,二人偶相识,且交往颇密。虽然,襄平离玄菟郡两地只有140多公里,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路途并不算近。以此推论,徐荣和公孙度名为襄平老乡,实为在玄菟郡一同成长。 或许,当时徐荣和公孙度的家族都是世家大族,徐荣有机会和能力取得中郎将这样的尊贵身份,公孙度也曾位居冀州刺史高位。 徐荣身份之谜?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徐荣到底属于董卓的班底大将而被封为的中郎将,还是董卓进京前朝廷封的中郎将?因为,没有任何史料可以稽考。但是,同样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解开这些谜团。 一是根据董卓入京后收编的军事力量分析。 董卓进入洛阳后共收服两支军事力量,即:何进、何苗的常规部队和执金吾丁原的北军。其中,执金吾的北军既是朝廷的直属精锐,更是一支可以左右朝政军事基础的力量。 同时,中郎将是汉朝的武官级别,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不过,汉朝时将军不常置,只有在统兵打仗时,才会被冠以将军之称。因此,平时朝廷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不似三国时期的中郎将随处可见,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如: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周瑜的建威中郎将、傅彤的统军中郎将、刘封的副军中郎将、关平的典军中郎将、徐庶的右中郎将等。 当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后,董卓想要收服北军,就必须收服北军的统领,而当时北军的统领极有可能就是徐荣这个中郎将。因为,只有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才有可能在董卓的拉拢下,提出「 ”荐度为辽东太守”的要求,并被董卓认可。毕竟是举荐一方军政大吏,可不是普通官吏之类。 二是根据董卓集团派系分析。 董卓挟天子和百官从洛阳撤退到长安后,集团派系很显然被分为两个派系,即凉州系和吕布的并州系。反观徐荣这个「 ”朝廷派系”,曾身为中郎将高位的他,却有明显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 董卓麾下八大战将中共有「 ”四中郎将”、「 ”四校尉”,即:「 ”四中郎将”,董越、段煨、牛辅,徐荣;「 ”四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但,「 ”卓所亲爱”者却未曾点明徐荣,而指出了董越、段煨、牛辅等人。显然,董卓对于徐荣并不信任,也并不器重。然而,以董卓的枭雄本色,假如徐荣的中郎将是他所封,又怎么可能不引为心腹呢?毕竟,徐荣的统军之能摆在哪儿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自从随同董卓到了长安之后,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董卓死后,徐荣果断投靠王允,坚决维护朝廷权威,最终在与李傕、郭汜等西凉叛军的战斗中「 ”马革裹尸”。但是,和他一同投靠朝廷的段煨,却临阵倒戈,举众投靠李傕和郭汜,等于回归凉州系。以此来看,似乎朝廷在那方,徐荣就投靠那方,他的人生信念应该就是忠于朝廷。 徐荣一出场就是中郎将。如果他是董卓旧部,应该有走过的痕迹才是。结果,却无史可供稽考。 徐荣在梁东击败孙坚后,竟然将生禽的颍川太守李旻「 ”烹之”。这一行为又似乎和凉州军的残忍作风非常相似,但并不足以说明徐荣就是凉州派系。作为一代名将,应该只是徐荣战场「 ”震慑敌军”的一种战术策略吧。 《九州春秋》上也曾讲过,徐荣是被凉州军事集团排外的。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徐荣的身份极有可能是朝廷执金吾麾下的北军中郎将。 为何出场震撼,而落幕又如此悲凉? 徐荣一生,共征战四场,前三场震撼耀眼,而最后一场却悲凉战死,也更显窝囊可叹。 《三国志·武帝纪》和《让县明本志令》记载:太祖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第一战:初平元年二月,曹操率军追赶撤向长安的董卓,与徐荣相遇于汴水,随后发生大战。曹操、鲍信中箭受伤,裨将鲍韬阵亡,卫兹阵亡。当时,曹操不但受伤,战马也被射死,若非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并护送曹操趁着夜色逃跑,则曹操的性命堪忧。此战,是曹操的兖州军和董卓军的第一次正面对决,也是最后一次。结果,以鲍信、曹操的兖州军惨败而告终。不过,曹操却因此战积累下了极高的声望,可谓虽败尤胜。战后,兖州军在酸枣吃了顿「 ”散伙饭”,便各自散去。 《三国志·孙坚传》和《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 第二战:初平二年春,徐荣的军队与图谋梁东的长沙太守孙坚,发生了遭遇战。此战,徐荣打得孙坚溃败,士卒争相逃命,孙坚也被徐荣的军队紧追不放,性命堪忧。这时,部将祖茂看到孙坚头上的赤色头巾太过显眼,便提出互换头巾,当他逃到一处岔路口时,将头巾缠在了一条岔路旁的树上,自己则从另一条岔路逃脱。如此辉煌战绩,却被罗贯中送给了演义中的华雄。 《资治通鉴·卷六十》记载:徐荣再次击败孙坚。 第三战:在孙坚向梁东转移的时候,又被徐荣击败。然而,孙坚收拢溃卒后,却能于阳人大破东郡太守胡轸和骑督吕布的五千步骑,并斩杀骁将华雄首级。 网络配图 由此三战,不难看出徐荣的战力之强,世所罕见。然而,这样一代超级名将,却在对战李傕、郭汜等西凉叛军时,不幸死于战场。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 第四战:想不通的是,能战胜曹操和孙坚的徐荣,为何又会败于李傕、郭汜等西凉叛军之手? 不难看出,当时王允是派胡轸和徐荣一同领军于新丰迎战李傕、郭汜等叛军。但是,战斗中徐荣却遭到了临阵倒戈的「 ”猪队友”胡轸「 ”实召兵而还”所出卖,因此这才不幸战死。因为,当时主将是胡轸,而他却「 ”以众降”,作为副将的徐荣,身边能有多少亲兵,又如何去抵挡李傕、郭汜等人的数万叛军。 因此,借用多数人的观点,徐荣表面上是死于战场,实则亡于政治。 或许,在他眼里,无论是董卓,还是王允,谁掌握了朝廷,他就为谁效命。虽然徐荣死得稍显窝囊,但他却是死于战场,死于自己的信念与执着,也算不污军人名节,死得其所。 为何徐荣与李儒的身世有如此之多的巧合,难道二者有什么关系吗? 对于徐荣的悲凉落幕,人们在感叹之余,不免对他的身世又会多出几分关注,几分探析,几分畅想……其中,最为「 ”脑洞大开”的则是徐荣和李儒是不是一个人? 虽然,这样的想法令人感到非常的「 ”荒谬”,但是仔细分析之下,确实又有诸多的巧合之处令人费解。 巧合一:二人从出场到不知所踪,在时间上极为吻合。二人都是董卓进入洛阳时出现的,徐荣举荐了公孙度;李儒毒杀了弘农王刘辩。同时,徐荣战死的时间,也是李儒最后出现的时间。 网络配图 巧合二:二人刚一出场都是显位高爵。徐荣出场即为朝廷的中郎将;李儒出场则是朝廷的郎中令,更是朝廷的九卿之一。令人不解的是,古人以字为尊,人们都非常看重。但是以徐荣的身份地位,又怎么可能没有留下字,史官再怎么疏忽,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 ”疏忽”。然而,徐荣与李儒正好相反,徐荣没有字而李儒有;徐荣有战死的时间,而李儒不知所踪;徐荣有身世而李儒又无。 巧合三:徐荣的中郎将身份掌管北军,是保护皇宫的禁军;而李儒的郎中令身份则掌管宫廷侍卫,同样也是保护皇宫的禁军。 巧合四:二人出场所作之事,尽皆惊世。徐荣成功举荐同郡公孙度为辽东太守;李儒则毒杀了封自己为郎中令的弘农王刘辩,为董卓的废立奠定了基础,可谓大功一件,只是落下万世骂名。前者无功举荐丢官的同郡公孙度为一方大吏;后者立下大功却没有封赏。如此赏罚失据,显然不合常理。两者之间,难道没有什么联系吗? 巧合五:以徐荣的名将之能,又怎么可能看不清战场形势。同时,徐荣举荐的公孙度也是一代枭雄人物,曾折腾过曹、孙两大势力。可见,徐荣也有识人之能,又怎么可能看不出身为凉州系的胡轸是什么样的人呢?结果,徐荣战死;同一时间李傕举荐博士李儒为侍中,但汉献帝没有同意。之后,李儒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虽然,有李傕败,李儒不知所踪。但是,李儒极有可能在汉献帝没有同意后,就不知所踪了。也就是说,一个战死和一个不知所踪的时间极为接近。 巧合六:徐荣最辉煌的三场战争,却失去了李儒的身影。而徐荣最后的「 ”死亡之战”与李儒的「 ”不知所踪”,时间上又极为吻合。 巧合七:董卓死后,向以忠汉着称的王允,在清算董卓旧部时,却没有追究毒杀弘农王刘辩的李儒,反而将感叹了一声董卓之死的名士蔡邕处死,岂不是非常的耐人寻味。而同一时间,徐荣又投靠了王允,这是否也太过巧合了吧。 巧合八:二人给人的感觉,都是谜一样的存在, 「 ”突兀的来,又突兀的去。” 人们都知道:「 ”太多的巧合就不是巧合。”那么,徐荣与李儒之间的这么多巧合,究竟是真巧合,还是其中藏有不为人知的惊世历史秘闻呢?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下一篇:中国木雕工艺历史概述丨中国古典家具 中国木雕工艺历史概述丨中国古典家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