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五代十国奇人梁震:从未出仕 五代十国奇人梁震:从未出仕 却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导语:五代十国奇人梁真:没当过官,一人之下成就一万多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前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过一首有关隐士的诗,诗中明确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代文人因为隐居方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三种隐士。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白居易告诉我们,隐于「 ”丘樊”,即选择隐居在山水田园之间的隐士,为

五代十国奇人梁真:没当过官,一人之下成就一万多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前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过一首有关隐士的诗,诗中明确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代文人因为隐居方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三种隐士。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白居易告诉我们,隐于「 ”丘樊”,即选择隐居在山水田园之间的隐士,为小隐;隐于「 ”留司官”,即选择隐居在清水衙门的隐士,为中隐;隐于「 ”朝市”,即选择隐居在朝堂或者闹市的隐士,为大隐。 羚羊今天要为诸位看官讲述的这位五代十国时期的奇人梁震,就是一位大隐士。 梁震,隐居在南平国的朝堂之中,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担任过南平国的任何官职,却被南平王高季兴尊称为「 ”前辈”,奉为南平国上宾,一切待遇等同于南平国宰相,时人称之为「 ”白衣卿相”。 梁震以隐士之身,却在南平国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在高季兴死后,他的儿子高从诲继位,梁震依然优哉游哉地在南平国安享晚年,号「 ”荆台隐士”得以善终,真可谓是一代传奇。 那么问题来了,在五代十国这样风云诡谲的黑暗乱世之中,梁震是怎么做到功名与安康同享,厚禄与逍遥齐飞的呢? 诸位看官不要着急,且听羚羊娓娓道来。 半路隐士 梁震,是蜀中邛州人,祖上未有显赫之人,于唐昭宗乾宁年间,梁震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光宗耀祖。可惜不久之后,唐昭宗被杀,朱温开启了篡唐建梁的进程。梁震不愿为朱氏后梁王朝效力,于是辞官,打算回蜀地归隐。 晋梁争霸使由关中入蜀的道路断绝,梁震为了远离战祸,无奈只有绕道从荆南顺长江回蜀地,结果在路过江陵时,被求贤若渴的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强行留在了江陵城中。 高季昌就是高季兴,五代十国中南平国的开国国主,初代南平王。他后来为了避讳李存勖爷爷李季昌的名讳而改名高季兴。为了方便阅读,咱们还是以他耳熟能详的名字高季兴来称呼他吧。 这高季兴呢,也是后梁名将天团中的一员,但他出身相当卑微,他早年间是给汴州富豪李让做奴仆的。朱温被唐僖宗封为宣武节度使就镇汴州后,李让非常识时务,经常给朱温提供财政资助,朱温大喜便收这李让为义子,改名朱友让。 高季兴因为经常陪着朱友让出入,因此被朱温得见,朱温眼光毒辣,认为高季兴是个人才,让朱友让收高季兴为养子,这下高季兴顺其自然的成为了朱温的养孙。这之后他一边学骑射,一边在干爷爷朱温麾下任职牙将,慢慢积攒军功,最后做到了指挥使,但一直未在军中显名。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高季兴,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季兴少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梁太祖初镇宣武,让以入赀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让。”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梁太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让养之为子。梁太祖以季兴为牙将,渐能骑射。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直到朱温准备放弃攻打岐王李茂贞的时候,高季兴迎来了自己前半生的高光时刻,他力谏干爷爷朱温应该持续攻打凤翔,他笃定岐王李茂贞不过是强弩之末。 朱温被干孙子的豪言壮语感动,于是决定继续攻打凤翔,结果岐王李茂贞果然如高季兴所说,坚持不住,主动与朱温议和。 李茂贞答应朱温放了唐昭宗,于是朱温得偿所愿,带着唐昭宗安全迁往洛阳。高季兴因此显名,被封为迎銮毅勇功臣,朱温还钦赐他恢复高姓。后梁建国后,高季兴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坐镇江陵城。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唐天复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围凤翔日久,众议欲班师,独季兴谏止之,既而竟迎昭宗归京,以季兴为迎銮毅勇功臣...梁祖令复姓高氏,擢为荆南兵马留后。开平元年,拜季兴节度使。” 当时的荆南久经战火,十个州府中只有江陵一个州城保全,是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高季兴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打算恢复荆南往日的繁荣。这个时候刚好梁震打江陵城路过,高季兴早就听闻过梁震的名声,于是对梁震百般礼遇,还打算任命他为判官。 梁震心高气傲,就是因为看不起朱温篡唐建梁之举,才辞官做隐士的,这高季兴还给朱温当过干孙子,梁震更瞧不上他,他许诺的官职,梁震直接拒绝。 但是梁震清楚,荆南百废待兴,高季兴正值用人之际,断不会轻易放他走,万一恼怒了他,有可能自己遭受杀身之祸,更何况自己如能协助高季兴治理好荆南十州,也不算辱没自己。于是梁震对高季兴提出了自己留在荆南的条件。 《十国春秋•荆南卷•梁震传》:「 ”吾本山野鄙夫也,非有意于爵禄,若公不以孤陋,令陪军中末议,但白衣从事可矣。” 白衣从事,就是白身,不任职,梁震的意思就是只做荆南节度使府上的宾客,以宾友的身份帮助高季兴,但不担任任何官职,永远是客居。结果这高季兴是真的诚心礼贤,毫不犹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梁震的条件。 自此梁震在荆南扎下根,梁震自称「 ”前进士”,却自由自在地出入高府,他依然守着唐朝进士的身份,保持着那份高傲与荣耀。 《十国春秋•荆南卷•梁震传》:「 ”震常出入高氏门中,自称‘前进士’。” 无独有偶,逃离中原的文人不止梁震一个人,高季兴于是依葫芦画瓢,按照礼遇梁震的方法,还留住了司空熏、王保义等人,组建了荆南宾客智囊团。这些宾客与荆南的武将们一起辅佐高季兴,在他们的努力下,荆南蒸蒸日上,恢复了战火前的繁荣,梁震也更加安稳无忧地隐居于荆南。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荆南节度十州,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季兴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季兴招缉绥抚,人士归之,乃以倪可福、鲍唐为将帅,梁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 先见之明 乱世多变,好日子总是很短暂的。 在朱温被亲儿子朱友珪弑杀后,高季兴就明白后梁王朝时日无多,于是开始在荆南招兵买马、修筑防御工事以备不测。当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时,荆南已经成为后梁王朝在南方的第一大藩镇,为安抚这一方雄藩,高季兴被朱友贞封为渤海王。 在高季兴和平治理了荆南17年后,后梁被李存勖所灭,随后李存勖迁都洛阳,建立后唐王朝,天下易主。 称帝后的李存勖发布诏令,要求各地藩镇前往洛阳朝贡觐见。高季兴害怕自己不去洛阳的话,李存勖就会率军南下,于是打算动身前往洛阳,以司空薰为首的荆南众臣都觉得高季兴说的在理,唯独梁震一人公然反对。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梁亡,唐庄宗入洛,下诏慰谕季兴,司空薰等皆劝季兴入朝京师,独梁震以为不可。梁震曰:‘梁、唐世为仇敌,夹河血战垂二十年,今主上新灭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居重镇,以身入朝,行为虏尔。” 梁震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咱们简略来说就是你高季兴作为后唐宿敌朱温手下的一名旧将,李存勖会恨屋及乌,对你痛下杀手的,所以不要去洛阳以身涉险。结果呢,高季兴没有听从梁震的劝告,执意前往洛阳。 到达洛阳后,李存勖这个家伙果然如梁震所说,起了杀机,打算借机将高季兴软禁。最后是李存勖的谋臣郭崇韬说了一番话才打消了李存勖的念头,郭崇韬劝谏说高季兴是第一个来洛阳觐见的藩镇节帅,德行无亏,如果强行将他留下,那就会因为留他一人,而使得四方藩镇离心,得不偿失。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季兴不听,留其二子,以骑士三百为卫,朝于洛阳。庄宗果欲留之,郭崇韬谏曰:‘唐新灭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季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庄宗乃止,厚礼而遣之。” 高季兴从洛阳出来后,马不停蹄向着荆南的方向进发。恨意涌上心头,李存勖又后悔了,密诏襄州刺史刘训在中途除之。高季兴归心似箭,而且留在襄州时,突然心血来潮,预感到了大难将至,这高季兴果然有鸿运福通,命中注定成王,管他三七二十一,高季兴非常果决地带着卫士直接杀出关去,打了个后唐守军措手不及。 在他出关后,李存勖的密诏才到达襄州,这真是千钧一发,再晚一步,高季兴就要身首异处了。 高季兴回到荆南后,抓住梁震的双手感激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您之言,我差点就回不来了啊。 梁震因这孤独的先见之明,从此在高季兴心中的分量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季兴已去,庄宗心悔遣之,密诏襄州刘训图之。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已去,而诏书夜至。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 智退后唐 高季兴回到江陵城中彻夜难眠,一想到差点被李存勖整死,就愤懑不已,于是决定不向后唐称臣,并命令梁震修国书一封发往洛阳,明言荆南要与后唐隔长江为界。 这回以司空薰为首的荆南众臣又都觉得高季兴说的在理,支持荆南与后唐断绝往来,这回又是梁震一个人独自反对,梁震对高季兴说,大王如果执意这样做,必定会引来后唐大军的征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高季兴忘了上次自己没有听梁震的话差点没回来的事情,还是选择相信司空薰等人的话,下令与后唐断交,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果不其然,这封国书递交到李存勖手里后,李存勖大怒,下令后唐大军开拔荆南。 旬日之内,后唐大军兵临江陵城下,此时高季兴正打算率军出城与后唐军开战时,神情严肃的梁震来到了高季兴的面前,第三次对他进行孤独地劝谏。 梁震说:「 ”为大王计得,莫若致书于主帅,且以牛酒为献,然后上表自劾,如此则庶几可保矣。不然,则非仆之所知也。” 「 ”不然,则非仆之所知也”,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讥锋,梁震如此聪敏之人,怎会不知,而且梁震自诩「 ”前进士”,往日高傲无比,此时却自称「 ”仆”,况且这「 ”仆”字,对于高季兴来说是生平最刺耳的字眼。 「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反常之语,让高季兴振聋发聩,凝望着神情严肃的梁震,高季兴终于回想起了梁震之前对自己两次孤独的劝谏,全都言中。思虑过后,高季兴这回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坚持,采纳了梁震的谏言,一切按照梁震说的去办。 一切又如梁震所料,高季兴低声下气地犒劳后唐军队后,后唐军果然没有攻打江陵城。然后高季兴上表自劾,又上贡了些财物,李存勖在洛阳看到高季兴跪舔臣服自己的表章时,乐开了花,当即就下令后唐军班师回朝了。 第二年,李存勖还特意诏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兼职尚书令,十国中的南平国因此得名,高季兴至此闻名天下。 梁震三次孤独的劝谏,无一不中,让高季兴终于认识到梁震之谋远在司空薰等人之上,从此高季兴对梁震毕恭毕敬,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讳,而是尊称梁震为「 ”前辈”,意与梁震自称的「 ”前进士”相对应。 佐治南平 被南平王高季兴尊称为「 ”前辈”的梁震,终于在南平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于是他尽心尽力帮助高季兴佐治南平国,而且高季兴对梁震极其信任,什么事情都让他放手去做,因此南平国所有的军政要务和总体规划,大都是出于梁震之手。 梁震没有辜负所学,也没有辜负所望,南平国在他的治理下,虽地狭兵寡,却民殷国富,梁震也因此被时人称为「 ”白衣卿相”、「 ”赛李泌”、「 ”海内大隐”,誉满天下;也被网友们妙称为「 ”南平首席智囊”,闻名五代十国。 公元929年,高季兴病故,他在位22年,梁震也平安辅佐了他22年。 相比李存勖的谋臣郭崇韬被猜忌而死,梁震是幸运的。 高季兴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对梁震起过祸心,在五代十国这个风云诡谲的黑暗乱世之中,两人携手走过了彼此人生中最精彩的22年光阴,为南平王与白衣卿相的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令人称奇不已! 梁震也活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样子,被后世文人羡慕不已。 大隐士是古代中国文人既要治国平天下,又甘于淡泊名利之复杂心态的外化。 治国平天下的机会的获得,意味着文人自身理想的实现或部分实现,而淡泊名利,又是文人求得全身远祸的最好途径。 而且相较于居于山水田园的小隐,隐于朝堂的大隐能够为文人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较于隐居清水衙门的中隐,隐于朝堂的大隐有着可以帮助文人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坚实平台。 因此历朝文人对于大隐士都向往不已,但是历朝历代能显名又善终的大隐士屈指可数,在乱世中的大隐士更是寥寥无几,但并非没有,你瞧这不,梁震这人他全部都占了,所以他怎能不让后世文人羡慕呢? 隐士归宿 话说高从诲继承了父亲高季兴的王位,成为了二代南平王。 梁震认为他生于富贵,担心彼此之间不能互相理解,于是请求隐居监利,自称荆台隐士,这是从大隐回归小隐,去往山水田园了。 但尽管如此,他的生活待遇却不仅不同于那些小隐之人,还超过了隐于清水衙门的中隐之士。 首先,高从诲专门为他造了华丽的荆台道院,吩咐下人为他准备一切高规格的吃穿用度; 其次,高从诲还常常去看望他,以致于地方官员对梁震隐居之所周围田地都是重点关注; 再次,高从诲,对于梁震一年四季的赏赐也非常丰厚,逢年过节还额外增加赏赐的额度; 唯其如此,梁震才可能过上逍遥若仙般的隐居生活,梁震也终老于那华丽的荆台道院中。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用梁震传世的诗句,来结束他传奇的一生吧。 荆台道院 桑田一变赋归来, 爵禄焉能浼我哉。 黄犊依然花竹外, 清风万古凛荆台。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曹魏有荀彧 曹魏有荀彧 蜀汉有诸葛亮 东吴也有一人堪称杰出战略家下一篇:八百壮士悲歌:精锐部队已消耗殆尽 八百壮士悲歌:精锐部队已消耗殆尽 明知四行仓库不堪一击 新兵们却躲在这里寻找安全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