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迅雷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什么区别

导语:围魏救赵在兵法《三十六计》中排第二计,声东击西要排第六。二者之间对比就是前者意图在明面上就能看出,后者真实的目的确是隐藏在明面之下的,敌人很难发现。围魏救赵围魏救赵这一计策,从字面上来看就不难理解,战国时期的赵国遭受到了魏国的攻击,赵国为了化解危机,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为了救赵国,决定出兵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因为此时的魏国的主力部队都

围魏救赵在兵法《三十六计》中排第二计,声东击西要排第六。二者之间对比就是前者意图在明面上就能看出,后者真实的目的确是隐藏在明面之下的,敌人很难发现。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一计策,从字面上来看就不难理解,战国时期的赵国遭受到了魏国的攻击,赵国为了化解危机,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为了救赵国,决定出兵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因为此时的魏国的主力部队都派出去攻打赵国了,所以他的后方就显得十分薄弱,当齐国出动主力进攻魏国的都城时候,魏国仅存的兵力无法抵抗赵国,所以就只能撤回前方正在攻打赵国的主力部队回援自己的后方,如此以来也就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由来。

后来这一计又演变成了围点打援,同样是齐国在围住魏国都城的时候,派出主力部队在魏国回来的路上设下埋伏,然后等待着魏国回援部队的到来,从而一举将其歼灭,这就是围魏救赵最终的效果。意思就是为了救援自己盟友或者同胞,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从而瓦解敌军在前方的力量。计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所以就不用再举其他的例子了。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也不难理解,就是在东边敲锣打鼓躁动声势从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但在西边实施自己真实的目的,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这一计策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相似之处,都是避实就虚的意思。

最典型的案例就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蜀军走到秦岭南麓的时候,诸葛亮让赵云率兵走斜谷佯攻郿县,造成要攻打长安的势头。诸葛亮自己却率蜀军主力绕道祁山去攻陇右。

如此以来魏军还真的中了诸葛亮的计,魏国大都督曹真还真的率主力阻击赵云,殊不知诸葛亮已经绕道了祁山以西,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的策略和效果。

总结

围魏救赵是在明面上实施的,敌人立马就能感觉到危机。声东击西却是在暗地里实施的,敌人在一时间内很难察觉到。这就是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的区别。

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着本质的区别。

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帅大军攻击赵国。赵国国君向齐国求救,于是孙膑帅齐军救援赵国。可是按照常规方法,等齐军赶到赵国邯郸的话,估计庞涓都已经攻破邯郸了。所以孙膑就帅齐军直接攻击魏国首都,魏王命令庞涓回援。而孙膑在庞涓回援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击败魏军,也解了赵国的危机。

这个策略的本质是攻敌所必救,然后还可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孙膑成功的关键是围了魏都大梁,魏王必定使庞涓回援,没有人会拿自己生命做赌注。

而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都是从古至今人所共知的兵法谋略,但还是有很多方面的不同的。

其一,目的不同,围魏救赵,以围困魏国都城的方式,逼迫魏军从被包围的赵国撤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赵国的危难,虽包围魏国首都大梁,并不是要攻打魏国,更不是与魏国进行战争,重点在于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困。而声东击西,是通过假意攻打东面,而主要是目的是攻打西面,只是用了迷惑敌人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攻打别人,而不是为了迷惑敌人。

其二,效果不同,围魏救赵的效果只要魏国从邯郸撤兵,解除赵国的国都被围的威胁,其效果就是全部达到了。而声东击西的效果就要复杂的多,首先,假意声东,要让别人看到你的攻击力度,还要能让人认为你是主要的攻击方向,是全力进攻。让敌人全力防守,以掩饰真正的攻击目标。同时让主要攻击方向上能一战而成功,使得主攻的方向更容易获得成功。以最少的代价换来最大的胜利,效果在于胜利!

其三,代价不同,围魏救赵要的是解围,出兵力巨大,但只是围困,能不交战则不交战,只要解围就立即撤退,保存自己的力量,也解除了赵国的危险,代价很小。而声东击西重点需要攻击,而无非就是用少量的兵力去迷惑,佯攻敌人,大部分兵力依然要进攻主要的方向和目标,关键还是要打击目标。达到作战目的。是用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综上所述,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战略目的不同,所以,达到的效果不同。付出的代价也不同!

引言

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相同之处,都是避实就虚。但是实际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围魏救赵是为了牵引敌人,扳回战略主动权;声东击西是为了迷惑敌人,掩盖战略意图。

下面我们就再回顾一下,一场战役中同时使用了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两个计策,从中了解一下其中的区别吧。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意图把卫国变成自己的附属国,可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这里庞涓已经使用“围赵救卫”的计策了。

邯郸告急,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孙膑为元帅率军救赵,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为了迷惑庞涓,改派田忌为元帅,孙膑藏于军中暗为军师,率领大军援救赵国。

可赵国都城邯郸岌岌可危,就是齐军赶到也难以挽回。

孙膑先命令部队佯攻魏国的平陵,平陵在魏国的东方边界,离齐国较近,城池虽小,却易守难攻。同时,为了更好地迷惑魏军,派残兵弱将攻打平陵。”庞涓更不以为然,魏军攻下邯郸后,命令部队加紧攻打远在卫国的赵军。

然后,孙膑赶紧集结部队,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大梁被围困,魏惠王急令庞涓火速撤军回援。庞涓来不及休整部队,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几日几夜的急行军,魏军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孙膑却在庞涓回大梁的必经之路马陵设下伏兵,一举歼灭魏军,庞涓阵亡。赵国得以解救。

小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不去赵国解围,而去攻打魏国,反而解救了赵国,这就是围魏救赵。佯攻平陵,实则围困大梁,围困大梁实则围点打援,这就是声东击西。

感谢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赵国之围遂解。这是一种谋略攻敌所必救从而缓解另一方面的压力。

声东击西是成皋本是韩国北部屏障,成皋失陷。韩王命孙膑和太子带兵夺回。孙膑并没有直接进攻成皋而是假意进攻魏国的中牟。魏国的庞涓怕孙膑会象当年一样,只是为了围魏救赵因此并未回军救援,而是率军一路逼近韩国国都。韩王令孙膑和太子回军,孙膑和太子兵分两路,一路由太子率领于明处回国救急,另一路由孙膑率领部分精干夜袭成皋,趁敌不备夺回了成皋。这是种计策,真真假假迷惑敌人,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是有本质区别的

咱们先来解释词义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齐国用围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国国都邯郸部队而使邯郸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从直接效果上,我们可以发现

围魏救赵是袭击敌人后方以迫进攻之敌撤退

声东击西是虚张声势使敌人产生错觉,而袭击其不备之处。

从战略目的上,我们可以发现

围魏救赵是已出被动,而挽回战略主动权

声东击西是指左打右,掩盖真实战略意图。

从战争态势上,我们可以发现

围魏救赵是己方被动时,应敌之法。

声东击西是己方主动时,寻求战果。

首先战略不同,围魏救赵是在我方被困的情况下解决我方危机的一种方式;声东击西是在我方主动的情况下进攻敌方的方式。

其次是战术不同,围魏救赵是转被动为主动,用计使对方不得不放弃其进攻我方的想法;而声东击西则是我方主动的情况下,迷惑对方,使之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我方取胜。

再次是试用的计谋不同,声东击西是诈伪,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达到取胜的目的,属于阴谋;围魏救赵通过逼迫的手段迫使对方改变策略,属于阳谋。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主人公孙膑为了解救赵国,想出了这个围困魏国都城迫使庞涓从赵国撤军的目的。并且实际在庞涓回援半路设伏。围魏救赵实际跟现在游击战的围点打援在形式上很相近。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

首先,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是一对近义词,但其中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如果要说区别的话,我觉得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一实一虚。

一实,即扳回主动权,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一虚,即掩盖真实意图,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围魏救赵,是用优势兵力攻对方要害,迫使对方改变现有战略部署,不再对己方弱点进行攻击。着名的战例便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争,也是围魏救赵的出处。

而声东击西是属于佯攻,只是放出风声,虚张声势要攻击对方,但实际上自己部罩的计划是针对另一个位置或者另一个敌人的。声东击西讲究消息保密性,不能让对方知晓行动意向,而围魏救赵则是直接摆上面来跟敌人说,我就在这里,你来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长恨歌》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下一篇: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