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标点符号的历史

导语:标点符号的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古代文章中有标点符号吗中国古代文献中,普遍没有标点符号,句子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往往导致文章和句子的歧义和误解;例如,阿清王朝的赵天阳有七种方法来解释“如果下雨,我就不呆

标点符号的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古代文章中有标点符号吗

中国古代文献中,普遍没有标点符号,句子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往往导致文章和句子的歧义和误解;例如,阿清王朝的赵天阳有七种方法来解释“如果下雨,我就不呆了”这句话。但实际上,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标点符号,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都有,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这个符号可以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中找到,通常表示文章的结尾;另一个例子是,“▄”的功能是现代逗号和句号的组合,用来表示断句。事实上,早在甲骨文和青铜器上,中国就出现了一种相当奇特的标点符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标点符号,并收了“、“、”、“、”等符号,还收了“符号”。不是没有标点符号。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晚清文同博物馆的学生张得一。从1868年到1869年,他完成了对赔率的重新阐述。现在这本书叫《欧美游记》,里面有一段介绍西方标点符号。虽然张得一没有自觉地将标点符号引入国内知识界,但他甚至觉得这些标点符号很累赘。然而,在无意中种植柳树的过程中,它给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格。191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毓藻等六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请制定新标点符号的提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过。:!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令——《采用新标点符号总令》,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1920年,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下,王元在上海办了一家小出版社,标点分割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标点符号出版

2.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是多少年

标点符号16世纪,马努蒂·乌斯(Manuti Uus)提出了正式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符号源于希腊法家使用的点,但经常改变其含义。希腊语中的问号变成了英语中的分号。在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很难阅读,甚至被误解。“读句”这一符号是在汉代才发明的,一个语言完整的小段叫“句”。句中意思未完,但语气可以停。宋朝用的是“.”“,”表示读句子。只有到了明朝,人名地名才出现。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在中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常用标点符号,国语统一标点协会提出了《关于发行新标点符号的建议》,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并于1951年出版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说明》。从此,标点符号变得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3.中国古代有标点符号吗

《中国古代无标点史》——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令《采用新标点文总令》,批准北京大学刘教授联合提出的《请制定新标点方案》。

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成为语言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笔记录。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钱、、、周作人、马毓藻等六位教授,极不愿意看“任何一种报纸、书籍、文章,都圈到最后,不但不谈语法差异,连欣赏的意思也没有”。

在全国语言文字统一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 " "和其他标点符号。

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将原方案中所列符号命名为“新标点符号”,并于今年获批。在古代,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它们很小。

现在我们用的标点符号,其祖先在欧洲。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标点的概念,如“辨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写一两个字,或者用竖线和短横线标出句尾,但在使用中并不常见,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段子。

“一切都完成了吗?外储说左下角?《说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孔子:“我听了一脚,信吗?”他说:“亏,人也,为什么是一只脚?两者没有区别,只是通过声音。姚说,够了。

让幸福变得正确。所以,君子说:‘有一只脚,就有一只脚。

”就是因为听说“隗嚣”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问孔子。孔子对他说,隗嚣是姚时期的一位音乐官员,他对音乐非常了解,对世界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舜继位后,想找别人做乐官。尧劝舜,奎一人足矣。

不幸的是,不懂读古书,所以把隗嚣理解成一只脚的怪物,对君主开放时难免开玩笑。在汉代,“读句”被用作停顿的标志,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断句。

有两种符号:“↓”和“,”,例如《说文解字》解释“↓”的意思是“勾识而居月”,而“,”的意思是“无终,知也是主”。也就是说,凡是能在文末停下来的地方都标上“↓”,凡是能在文中读到的地方都标上“,”,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子变成了圆形,标有“○”的形状,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朱在《四章句注》中,每章前用大“○”,每句后用大“○”。

这一时期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一段末尾文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

""。

“这样密集的圆圈和圆点加在单词的右边,是为了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20年代。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旁边出现一个人的名字或者地名,最晚出现在明朝。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于表示停顿,意义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标点符号的书占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期间,文同博物馆的学生引进新的标点符号后,引进了新的思想,接着是西方的标点符号。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晚清文同博物馆的学生张得一。

文同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得一是首批英语班学生之一。同治七年二月,退休的中国公使蒲·率“中国使团”出访欧美,也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

张得一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去哪个国家,他都喜欢记录当地的风景、名物和风俗,并以“描述怪事”为名编一本小册子。在1868 -1869年间,他完成了《赔率》的重新叙述。

这本书现在叫《欧美周边游记》,里面有一段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话,说:“太息看各国书的句子,提纲挈领,很烦。如果句子有意义,记住它。

;如果意义不够,记住它;虽然意思不够,而且意思和前一句是有联系的,那就记住;;如果不满意,再补充一句,然后记住:;惊讶佩服之语,便记住了!;还记得问题吗?;引用规范证据,在句前写下" ";再加一张纸条,贴在句前;在两个部分连接的地方,添加一条水平线,如-。”虽然张得一并不自觉地将标点符号引入国内知识界,甚至带着反对的口吻,但他认为这些标点符号是乏味的。

然而,在无意中种植柳树的过程中,却给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胡适的新标点激怒了章太炎。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界对汉语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白话文登上舞台,对新标点符号的需求及时到来。1916年8月,胡应《科学》杂志的邀请,撰写了《论读句与符字》,全面阐述了他关于读句与符字的理论思想,成为新标点的奠基之作。

《科学》杂志是由赵元任、杨杏佛等远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留学生以“科学救国”的思想于1914年夏天创办的。胡适作为第二批“更别学生”于1910年底到达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与理学的倡导者成为好朋友,并经常发表作文,其中《论句子阅读与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在此之前的1914年,胡适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读句符号”:单直?,双括")、抽象数“~~”等。在此基础上增加并改写了《论句子阅读和文本符号》。1918年,胡适用这套新的标点符号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出版后,他专门送了一份给章太炎,上面写着“太炎先生指谬”和“胡世敬的礼物”,并在他们的名字旁边加了一个黑杠符号。但是,标点符号在当时并不是合法的东西。章太炎看完之后,。

4.标点符号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句子阅读和语气的书面符号。“标点符号是记录语言的助词,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的性质和作用。”16世纪的西方标点符号主要包括背诵派和句法派两大流派,主要由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变而来,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语标点来自希腊语。18世纪采用西欧标点。古代汉字中没有常见的标点符号。在19世纪,“”被用作断句系统。在8世纪,日本使用回扣和训练点数作为标点系统。在汉语标点符号史上,古代汉语文献中一般没有标点符号。句子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这往往导致对张文句子的歧义和误解。例如,阿清王朝的赵天阳有七种方法来解释“如果下雨,我就不呆了”这句话。但实际上,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标点符号,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都有,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符号“└”可以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中找到,这通常表明阿文张的结束。另一个例子是,“▄”的功能结合了现代逗号和句号来表示断句。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其传》盛赞何其一:“凡读书者,皆加标点。意义不言而喻,还有其他需要讨论但自己看的。”事实上,早在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铭文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相当奇特的标点符号。在汉朝之前就有了。《增韵》说:“句句肯定在字旁,而读点则略在字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标点符号,并收了“、”、“不限,但识也。”还收了《》,《钩识也》。清段玉裁注:“,不是没有标点符号。由于古代文献普遍没有标点符号,阅读困难,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共同提出了《关于请制定新的标点符号的建议》。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9年2月出版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是第一本用白话文和新标点写成的“新书”。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办了一家小出版社的王元标点符号,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古典书籍第一次用标点符号出版。标点符号的使用对白话文的普及和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引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先用双引号,需要内部引用的用单引号。以此类推,垂直布局之外仍然保留双引号,改用" "和" "。中华民国教育部:如需内部引用,先用单引号" "再用双引号" "。如果需要内部引用,再用单引号,以此类推。英文标点符号句号:英式英语:句号;;美式英语: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ma,”“冒号:冒号,”:“分号:分号,”;"连字符:连字符,"-"连接号:En Dash," –" Dash:Em Dash,"-"括号:parents,括号" ";括号" ";大括号“{}”引号:引号,双引号" ";单引号" "和所有大小写符号的缩写:撇号,"。

5.标点符号的起源和历史

古代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阅读困难,甚至造成误解。

直到汉代才发明了“读句”这个符号。语义完整的短文段为“句子”;句子语义未完,语气可以暂停一段进行“阅读”。

宋朝用的是“.”、“,”来代表句子阅读。

明代出现了人名、地名。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家语言统一规划委员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常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并于1951年出版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作了新的规定和解释。

6.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是多少岁?

你好,

看中国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在古代,有些词有时用分支或孤立来表示停顿,这也不常见。所以一直认为学会断句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有“、”和““,”用于表示小停顿,“”表示大停顿。有此符号的竹简见于20世纪初发现的流沙竹简。”“和”“在汉代被称为读句。这两种符号在宋代逐渐普及使用,但形式有所变化。一个是用”。“,读数字用“,”;另一种是读期数时用同一个点,期数的点用在单词旁边,数字的点用在两个单词之间。宋元时期出版的书籍,尤其是名著,一般不读句子。句子阅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宋本刻本也是以校对的方式印上圆圈,但很少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末圈出,有的总用“、”或“.”的。一些戏曲和启蒙书籍也采用这种方法。此外,明代小说中还增加了人名和地名。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始于宋代。《宋史何其传》:“你读的每一篇都有标点符号,意思很清楚,还有人不用讲。”这里的标点是指阅读古籍时添加的句子阅读符号,称为旧标点。

新标点新标点是模仿西方书写习惯借用的,仅在清末使用。翻译严复的英文散文是第一个著名的描述外国标点在中文中的应用。五四前几年,很多作家开始使用新的标点符号。《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也开始部分使用。当时大部分出版物都是直线排列,所以用户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这样,就有了不同的标准。1919年,马宇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合提出“请制定新的标点符号”,经国语统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决议,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布。本法案首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然后列举了12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节略号、注释号、私人书名和书名。

五四运动后,出版的标点符号逐渐普及应用。与西方使用的标点符号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区别:①“使用”,不要用" "。②引号中使用“”和“”,而不是“”和“”。就是适应直线字的特点。(3)西方语言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而汉字没有这样的标记,所以要有私名、书名。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了《标点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发布指示,要求全国遵照执行。近40年来,书刊的书写和排版由直向横转变,标点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用法》。本标准是在新《标点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照国内关于标点使用的文献,广泛听取中国学术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

本标准规定并解释了汉语书面语中常见的标点用法,旨在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用法,准确表达文本含义,促进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用法”课题组起草,主要起草人有龚、、。

本标准自1996年6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用法》立即废止。

7.标点符号的起源

汉语标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龟甲中用作分词和切分手段的行和空格空。狭义的标点是指书面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也应该包括非书面形式的标点,如空格空、大写、分段等。,并以非书面语标点符号为研究对象。勾号至少从先秦到汉代一直被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经是汉语的早期读句符号。然后,介绍了唐代和《金刚经》中的标点、宋代至清代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的标点,甚至新中国的标点用法。可以称之为一部简短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史。西方标点起源于古希腊。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碑文是用文字写的。只是偶尔会有单词和句子被直的二连点和三连点隔开。伟大的学者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有联系而很难断句。林指出,新的西方标点符号体系的创始人是意大利法学家、出版家马努蒂乌斯(A. Manutius)。他用语法原则代替阅读原则,制定了五种印刷标点符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一百年里出版了近千种书籍,并在欧洲销售。这些基本的标点符号在各种语言中被广泛使用。欧洲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点符号体系,英语标点符号是在18世纪末完成的。几千年来,汉语和一些西方语言中标点符号的发展变化大相径庭,从宏观上看,也有相似的轨迹。就是把单词、句子串联起来写,逐渐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法断句断句。不同地区、不同观点、不同流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一种语言采用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系统。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却很难创造出几个标点符号。殷商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文碎片约有4500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篆9353字。从那时到清末,只有句子、阅读、重点、专名等少数标点符号被普遍认可和使用,这些标点符号往往与其他符号混在一起。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制定新标点符号的建议》,才成为12种标点符号的系列。古希腊文明令人眼花缭乱。哲学家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大量涌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文献。然而,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才从零开始创造了三级点:中点、上点和下点。它们是有序而珍贵的。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几种主要语言的标点符号最终定稿。第一个从国外引进现代标点符号的人是晚清文同博物馆的学生张得一。191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毓藻等六位教授在官话统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政府颁布《》;:?!-" "等标点符号。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令——《采用新标点符号总令》,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

8.标点符号的历史意义

“标点符号就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不是文字就看做无关紧要。标签错了,意思就变了。”

——郭沫若想一想,如果文字缺少标点符号,就像没有五官的脸,脸是模糊的。如果使用不当,文字会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因此,正确、熟练地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生动,使读者理解你的意思,与你的文字产生共鸣。有些文学作品甚至通过标点符号来表达弦外之音。

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就是最好的例子。鲁迅先生熟练地使用标点符号,其中包含了许多含义。如果你不了解标点符号,你就不能很好地欣赏这些作品。

因为标点符号那么重要,所以很多名人和作家都很重视。和朱曾说:“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说他们是另一种形式的空话也不过分。

应该和“和”、“得”、“什么”、“什么”一样对待。值得考虑是否使用,在哪里使用。祝枝山明伦堂评论的著名对联:明天遇到春天运气不好,但来年钱会少,所以人们可以安全地住在这里,并感到悲伤。

一旦祝枝山用标点符号打开对联,它们就成了好的赞美和赞美的对联,意义完全相反。明天,每年春天都好,没有霉运,来年霉运少,钱多。这个地方很安全,可以生活,很好,不难过。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山大学历史系转系下一篇:爱德华蒂奇 世界航海史着名海盗爱德华·蒂奇 真正的加勒比海盗黑胡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