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袁国平 皖南事变最悲壮将领袁国平:饮弹自尽不当俘虏

导语:皖南事变最惨烈的将领袁:下面这些文字材料是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导语:士兵们在哭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袁在突破皖南部队动员的时候,竟然悄悄拔出手枪,在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练出了他说的话。“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就必须用99发向敌人发射,最后一发留给自己,永远不要被俘虏!”誓言。袁是

皖南事变最惨烈的将领袁:下面这些文字材料是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导语:士兵们在哭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袁在突破皖南部队动员的时候,竟然悄悄拔出手枪,在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练出了他说的话。“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就必须用99发向敌人发射,最后一发留给自己,永远不要被俘虏!”誓言。

袁是湖南省宝清县人。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率部到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进入中央苏区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八军政委、红军政治部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他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中央苏区长征。1936年起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分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二学校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步兵学院政治委员、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他在皖南事变爆发时英勇就义。1955年6月19日,葬于南京雨花台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袁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邵东县一个打棉絮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凭借他的聪明和勤奋,他以奖学金完成了小学学业。1922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一师”革命氛围和毛泽东、田汉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很快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1925年,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在皖南新四军的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最辉煌的成就,最丰富多彩的人生。

肩负重任,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向国民党当局提出,统一整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到华中敌后作战。同年10月12日,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

新四军活跃的华中地区,是敌伪统治的核心地区,也是国民党正在争取的地区。斗争形势复杂。在敌伪夹缝中奋斗成长,坚持抗战到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所以选政治部主任是极其重要的。这时,同志想到了袁。他长期在军事政治工作中担任要职,表现突出,经验丰富。他在政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赞他是红军的宣传鼓动家。毛泽东同志在给项英的电报中也指出:“实行袁政治,有许多经验。”

在袁离开延安之前,同志专门约见了他,亲切交谈,同他谈了几个小时。1938年3月29日,袁率领新四军50名干部从延安经到武汉。我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遇见了周恩来同志。周副主席告诉他,新四军到来后,要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广泛联系一切赞成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日的人,特别注意利用抗日胜利的好消息,宣传发动群众,动员全国人民抗日。

1938年4月26日上午,袁一行到达皖南延泗新四军军部。这一天,军队正在举行誓师敌后挺进的动员大会。袁直奔会场,会见了干部并发表了即席讲话。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新四军的指示,对即将向敌后挺进的部队提出了殷切期望。

元的儒生英姿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过他演讲的红军老战士回忆说:“我听过很多演讲和报道,但从来没有听过像袁导演这样的演讲。口才这么好,声音这么大,很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鼓舞人心。”

努力发展壮大新四军

到达皖南后,袁认真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认真接受同志的指示。他和新四军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在长江南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发展了新四军,开辟和建立了根据地。

新四军组建仅10天,就在苏南、苏皖、皖中、皖东敌后逐步推进,完成了大江南北的战略发展。在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部队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肃南派第四、第六团和一支游击武装占领苏北沿江地区,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为苏北发展奠定了基础;皖南渡河至皖中有三个营,成为江北游击纵队和挺进团的骨干和基础。第四支队扩编为第四、第五支队,再成立第六支队;袁亲自担任教导总队政委,传授红军传统和八路军经验,培养干部5000余人,为新四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39年2月,周恩来视察新四军,与叶挺、项英、陈毅、袁郭萍等新四军领导人一道,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到1940年底,新四军由1938年4月组建时的10329人发展到1940年底的88744人。

新四军是由红军和游击队组织起来的。在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斗争中,红军游击队通常分成几十人甚至几十人互相作战。组建后,深入敌后抗日只需几天的训练巩固,部队建设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为了开辟新四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袁率部动员敌后部队,主持召开了两次新四军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参与主持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作《关于过去党的工作和今后党的建设的报告》,确保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主持制定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大纲草案,使新四军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参加了新四军支部和东南局的集体领导,为新四军的发展、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敌斗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嘹亮的军歌,主持创作了新四军军歌

受项英委托,袁主持并参与新四军军歌创作。根据项英提出的“新四军军歌应该是全军的宣言,全军的行动纲领,军歌应该让全军明确我们的目标”的要求,他与叶挺、项英、陈毅、周子昆、李一氓、朱景沃、黄诚、朱荆轲、马宁等同志一起集体创作歌词,还与作曲家何士德商量做好配乐工作。袁强调了《何士德》歌词的背景,详细描述了皖南的战略环境和新四军的作战方针,强调歌词要突出东进对敌、敌后行军的思想,作曲时要加强战斗气势。第一次听作曲,袁就提醒作曲家,新四军军歌的曲调要高亢雄壮,要有勇往直前的气魄。第二稿在1939年7月1日编定并试演后,大家一致认为符合要求。立刻安定下来。作曲家何士德事后说:“在创作军旅歌曲的过程中,给我的主要灵感是导演袁。”

皖南事变前夕,袁亲自作词《再会,皖南三年》:“刺刀闪光,子弹上膛,敌后战场巍然屹立,再会,皖南三年……”,作词人。这首悲壮的战歌,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拓苏北的战斗过程。

皖南血流成河,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41年1月14日晚,袁在皖南事变爆发中受重伤。当他被军区警卫连副连长李福和战士们发现时,已经血肉模糊,走不动了。他睁开眼睛,艰难地对李福说:“战士是革命的种子。我们必须迅速突破,把他们消灭掉……”“你走你的路,别管我!”士兵们拒绝离开酋长,所以他们只是用树枝做了一个担架,把他抬走了。天亮前赶到青衣江南岸。渡河时,被截住的敌人发现密集的子弹打来,抬他的士兵一个个倒下,袁也落水了。士兵们不断地把他抬上来,边打边渡,大约花了40分钟才到达对岸的张家渡。此时,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三四十人。袁因为渡河时再次受伤,身体极度虚弱。士兵们喊了很久,他才醒过来。他挣扎着把笔记本和七大洋交给李伟,断断续续地说:“你要赶紧突破...别管我...否则,他们谁也出不来...替我向组织汇报。”又指着海洋说:“这是聚会费……”士兵们在哭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袁竟然悄悄拔出手枪,在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在皖南练突围动员。“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应该用99发向敌人发射,最后一发留给我们自己,永远不会被俘虏!”誓言。

皖南事变后不久,袁的弟弟袁祖鲁在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询问袁的下落。办公室主任吴云甫请示八路军总部后,受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委托,告诉袁祖儒:“袁郭萍同志在皖南事变中英勇自杀,英勇牺牲。”后来,李福发表了《追忆皖南事变中袁同志的牺牲》一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杜月笙电视剧 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杜月笙电影介绍下一篇:向影心香港晚年 美艳间谍向影心是怎么死的 向影心的真实照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