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戴季陶 戴季陶为何从“亲共”人士变身反共先锋

导语:“从‘亲共’到反共戴”著名传记作家戴,笔名,后名。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市。众所周知,戴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以坚决反共著称。然而,戴早年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甚至几乎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点并不

“从‘亲共’到反共戴”

著名传记作家戴,笔名,后名。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市。众所周知,戴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以坚决反共著称。然而,戴早年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甚至几乎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点并不为人所知。那么,戴冀涛是如何成为国民党内第一个决心最大、方式最彻底的反共人物的呢?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宣传

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跟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和保法战争,在广州军政府任外交部副部长。1918年5月4日,由于广西军阀操纵国会,孙中山被推下台。他愤怒地宣布辞去大元帅一职。在戴的陪同下,他于21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到达上海后,戴见到了1918年底从日本返回上海的李。李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一见到戴,就开始谈马克思主义。因为戴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当时国内著名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陈独秀等人主编的《北京周报》,很受读者欢迎,戴、李也经常阅读。由于这份刊物是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他们协商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名为《每周评论》的杂志。从名字可以看出,杂志有呼应《每周评论》的意思。就在五四运动前后,经孙中山同意,戴与李、沈在上海正式创办《每周评论》,作为国民党官方报纸《民国日报》的系列刊物,由戴主编。

担任总编辑后,为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戴撰写了许多文章,重点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介绍共产主义。他还试图用共产主义来解释中国的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为“现代经济学的大师”和“现代社会运动的预见者”等。,并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一些人试图压制思想解放,说:“是不是禁止翻译马克思的作品,禁止研究马克思批评的马克思的作品?能禁止吗?”由朱之鑫等人创办的《建设》杂志也出版了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由考茨基从日文翻译过来。

当时的家政工人运动也是一天比一天高涨,发生了著名的“六·三”大罢工,使得社会气氛紧张。戴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他对孙中山说:六·三大罢工以来,“工人直接参加政治和社会运动的问题已经开始了。聪明有学问的人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就会在智力和智力上引导他们,将来会逐渐趋于不合理和不合时宜,这真的很危险。".他认为如果没有人限制工人运动,就会走上制造社会动荡的道路。

1920年,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到达上海。他肩负着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全国共产党组织的使命。当时,李是陈独秀家里的常客。接着,李把戴和沈介绍给陈独秀。陈独秀称赞戴冀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每周评论》,戴则钦佩新文化运动的伟大运动员陈独秀,两人一拍即合。为了表示自己的善意,戴还把自己租住的楼房让给了陈独秀的家人。就这样,这里成了陈独秀的家,《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在上海的那段时间,陈和戴朝夕相处,经常交换思想,关系比兄弟要好。当时,陈独秀等人已经在上海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戴的地址为集团地址。对于外部“外国语学校”品牌,集团事务由袁振英、石存通、余秀松等人主持。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共产主义团体。因此,戴的家也是共产党集团的所在地。

当时苏俄为了“输出革命”,积极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专门派维克多指导其工作。经陈独秀介绍,戴与魏京思建立了联系。戴经常参加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座谈会。他们不断讨论与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转型有关的问题。为了尽快建立中共组织,1920年5月,陈独秀约见戴、石存同、沈、陈望道、李、周佛海、杨明斋、袁振英,在戴卫静思住处联合组织共产党。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同意由白领导。鉴于戴在马克思理论方面的卓越才能,陈独秀等人给他起草了党纲。而党纲的生成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边讨论边修改的。

《中国共产党党纲》起草时,陈独秀、李、沈、石存同、余秀松、等在陈独秀家里开会,讨论正式成立党组织的问题。但戴本人却出人意料地缺席了会议。会议快结束时,戴迟到了。当他推门进来时,这些人已经组织好了共产党。他所要做的就是点头同意。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戴竟然说:“我不能参加。只要孙中山先生还活着,我就绝不参加其他政党。”因为以戴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大家都认为谁不参加都有可能,只有戴不能。所以,戴着这个声明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整个会议的气氛也凝聚起来了。

戴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是因为戴本人逐渐排斥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观点。他不赞成阶级斗争,反对导致社会混乱的工人运动,使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孙中山知道戴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遭到孙的严厉斥责。因为在孙中山眼里,中共党员只是“一班小学生”,根本无法与国民党相比。在遭到孙中山的反对后,戴也彻底放弃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想法。因此,中共领导人李后来在党史报告中说:“中国党的发生,是由陈独秀、戴六个人发起的...但他没有继续取得进展。”戴和中国共产党可谓失之交臂。既然同志做不到,双方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同志”到“魔鬼”

戴拒绝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后,转而从事经济活动。他参与了股票投机,但遭到了惨败。在回四川的船上,当他得知四川将要发生战争时,有一段时间感到悲伤和沮丧,甚至跳河自杀,被一个来河边钓鱼的渔夫救了出来。在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后,戴冀涛决定去广州继续追随孙中山

由于与广东实力派陈炯明的冲突,孙中山在国内外处境艰难。俄国人适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提出要给钱,但前提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把共产党容纳进国民党。对此,俄国人还专门派特使到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个人就是鲍罗婷。鲍罗廷到达广州后,迅速获得孙中山的信任,但鲍罗廷对国民党松散的组织形式不屑一顾,甚至私下称国民党为“僵尸”。孙中山更怀疑把共产党员带进国民党,因为戴冀涛曾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特意征求戴冀涛的意见。没想到,戴不但不支持,反而极力反对。戴劝阻孙中山,说没有必要对国民党进行任何船上改组,说这是“群众反复议论的事”,“没有独立的计划,是受外力推动的”。更有甚者,孙中山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是养虎为患,只会壮大共产党的力量,不可避免地“改天再开争端”。

尽管遭到戴、等人的反对,孙中山并没有放弃他的“联俄容共”政策。1923年,他迅速提出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在孙中山的坚持下,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既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占有一定的名额。虽然孙中山“容共”的坚定态度暂时搁置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但邹鲁、谢智、邓泽如等人等国民党元老却始终反对孙中山的“容共”政策,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为了争取盟友,孤立对手,中共将党员划归国民党。支持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是“左派”,站在中国共产党对立面的是“右派”。在“右派”的划分上,鉴于戴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关系,中国共产党起初并没有将其归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相反,陈独秀把戴列为“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例如,1924年7月,陈独秀在给魏京思的信中称戴冀涛为“左翼理论家”。

但在鲍罗婷看来不是。分裂国民党是苏联和共产国际制定的总战略。鲍罗廷曾承认,他在中国的任务之一是“加速国民党不可避免的分裂”,进而达到把国民党改造成“温顺地接受我们的指示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的目的。他一到广东,就开始在国民党内部寻找“左派”。除了选择廖作为毫无疑问的候选人,他还在汪精卫、胡和戴之间摇摆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给汪精卫一个“有志气用”的评语,给胡一个“不好相处”的评语,给戴一个“不确定”的评语。鲍罗廷对戴冀涛的政治倾向持怀疑态度,针对戴冀涛访问苏联的愿望,在1924年7月18日致瞿秋白的信中也明确表示“应延期”。

事实证明,鲍罗廷的判断是正确的。随着戴反共态度越来越明显,中共开始将他列为国民党内“右派”代表之一,双方矛盾逐渐升级。针对的“左”“右”划分方法,戴表示坚决反对。他还说:“左右两个字只是一个方向的代名词,没有意义,没有界限。”在一次演讲中,他还连续做了四个左转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自己还在原地,据说是“引起全场大笑”。

1925年,戴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小册子,指责共产党“仅通过中国国民党的外壳发展自己的组织”。比如在国民党内部扩大共产党或青年团的组织,“只利用国民党的政治保护和经济维持来扩大自己的生活”,这篇文章对CCP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部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根据戴自己的说法,“出版后,在中国有几种转载,传播的数量不少于10万份。随着多种语言的翻译,莫斯科第三国际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敌人”。此外,他还出版了《孙文主义哲学基础》一书,认为孙中山继承了姚舜禹、唐等先贤的正统思想,同时抨击了马克思主义。

针对戴的言论,中国共产党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1925年8月,瞿秋白发表长篇文章《中国革命与戴主义》,批驳戴出版的《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称其为“理想主义的正统”。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也发表了致戴的一封信,说他的书中有“许多错误的意见”,然后一一予以驳斥。为了回应戴的“道统”,当时广州出现了一幅漫画,画中戴背着孙中山的画像,弯着腰,汗流浃背地走向一座古老而破败的孔庙,说“穿道统”,以示讽刺。因此,针对戴冀涛的行为,中共完全放弃了为戴冀涛而战的希望,将其列为斗争对象之一。

192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中指出,国民党改组后,党内分裂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命名戴为,称“国民党内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打着‘真三民主义’的幌子,提出阶级妥协的口号,反对阶级斗争。”这一派形成了国民党的右翼,日益明显”。如果戴、邹鲁、邵元冲被认为是“国民党内真正的右派”,戴会排第一。

在此之前,当年3月,孙中山在戴、等人的陪同下北上参加和平会议,但不久就因病去世。随着孙的去世,那些从一开始就反对“迁就共产党”政策的国民党领导人,如邹鲁、谢智,变成了没有诅咒的“天圣”。1925年11月23日,他们以悼念孙为名,召集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在北京西山孙中山精神前开会,公开反对共产党。这个派别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虽然戴冀涛没有出席会议,但他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称“西山会议的决议可以同意某些意见”。

对此,中纪委迅速作出回应。2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要求各地在宣传上“积极讲解三民主义”,在国民党党员中组织“三民主义社”。12月9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国民党党部通电“驳”西山会议,称“新右派”戴、邹鲁、邵元冲等人勾结“前右派”谢志、鞠正等人在西山非法开会,要求各地发动“一致发电驳”。此外,在鲍罗廷列出的中共五大敌人,即“五大魔头”中,戴冀涛排名第五。从这里可以看出,戴笠冀涛是被鲍罗廷从国民党右派中挑出来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戴笠冀涛非常重视。从那以后,双方就一直在同一个熔炉里。

被公认为反共先锋

戴之所以在国民党内被称为“最早反共、决心最大、方法最彻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杰出理论家。他出版了《孙文主义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为国民党后来的反共奠定了理论基础。所谓“反共是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决心”,就是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党内有党,必然分裂。例如,陈立夫称戴冀涛为“第一个揭露共产党在党内阴谋的人”。称他为“最彻底的方式”,意味着与其他国民党反共分子不同,他主要是把自己埋在上面,建立了一整套反共理论。因此,戴成为国民党内反共的“先锋”。

戴之所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是因为他建立了一整套反共理论。特别是《孙文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个小册子出版后,一时轰动一时。国民党元老胡称该作品为“非常忠实的研究成果”,邵元冲甚至在《广州民生日报》上撰文,称赞其为志愿者宣传员;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也将自己的作品分发给部分大学生;广州卫戍司令许崇智也印制并分发给全体官兵阅读。

事实上,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与国民党内的反共分子针锋相对。虽然双方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作战,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杀死他们的是金角的尖叫声和战鼓声。总的来说,在国共早期的争论中,国民党在意识形态宣传上远远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对手。前者虽然拥有《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等大型党报,但只专注于新闻报道,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导报》、《新青年》、《中国青年》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宣传相抗衡。有意思的是,广州《民国日报》的社论有时甚至抄袭中国共产党官方报纸《向导》上的文字。

对于国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弱势,西山会议派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党的宣传力度不如共产派,非常令人担忧。”但是,说国民党内没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起带头作用是不准确的。因为戴是当时国民党内唯一一个公开发表《论》一书,并试图在思想上对抗中国共产党的人。然而,戴发表的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理论攻击力有限”。他的文章一出来,就被中国共产党的话包围了,他没有任何反击就死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轻视戴冀涛的理论宣传能力,而是赋予其“戴冀涛主义”。

在西山会议后,戴冀涛也被他们指定为国民党的“中宣部部长”。西山会议派人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二大”,成立新的“中央党部”,对抗广州。戴以其卓越的理论才能成为“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戴虽然反共,但不愿到广州国民党中央的对立面去,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对此,戴还专门发表了与邵元冲的声明,称“这次中国国民党在上海的一些成员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我认为是违法的,没有参加。我在此声明。”

正如戴所料,西山会议党立即遭到广州国民党中央的攻击。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并通过相关决议,称邹鲁、谢智“扰乱北京执行部,甚至倡议召开西山会议”。事后,他派党徒四处活动,联系并夺取党的总部,决定将他们永远开除党籍。与此同时,包括鞠正在内的11名与会人员受到警告。然而,对于北上却不参加会议的戴,他虽然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引起党内纷争”,但由于“西山会议派从未参加会议,他在出发当天致信吴志辉,同时表示悔悟”,所以会议只“力劝他猛省”,同时令他“三年不写字”。戴冀涛轻松渡过政治风暴,不仅没有成为广州国民党的主要攻击目标,反而以196票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对此,戴认为参加西山会议的人都受到了处分,反而被选为中央委员,这是“不公平的”,于是报请国民党中央予以罢免,取消了对邹鲁、谢瞻的处分,以“给三中会议的善后工作留有余地”。可见他对西山会议派一直是同情的,反共的态度始终不变。递交辞职申请后,戴在老将、谭的协调下,于11月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国民党二大后,广州国民政府迅速进行北伐。随着北伐军的成功,特别是进入长江流域后,戴冀涛应蒋介石之邀前往江西出谋划策。蒋介石占领江浙后,很快就发动了“清党”,到处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对此,戴不仅大力支持,还因曾留学日本,与日本政府官员交好,奉蒋介石之命前往日本,希望说服日本支持国民党北伐。他在日本待了一个半月,“在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做了80多次公开演讲”,尽力争取蒋介石的支持。

国共正式分道扬镳后,南京国民政府迅速成立,戴在其中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20余年。当然,伴随这段时间的,是国共两党的长期对抗。解放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在三大战役中的惨败,表明其失去政权已成定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戴随国民政府退守广州。1949年2月11日,面对窗外凛冽的风雨,戴冀涛生来就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在广州吞下过量的安眠药,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9年3月底,中共中央宣布,在国民政府43名应受惩处的战犯中,戴名列第16位。不到两个月他就自杀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新生活运动 揭秘:国民党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笑话频出下一篇:非珠 广东珠三角和非珠地区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