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严打 1983年“严打”内幕:2.4万人被处决

导语:1983年,高层对犯罪活动展开了严厉打击,称为“83严打”,是上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清理精神污染运动”。根据记录,共有2.4万人被处决,这是自1950年反叛乱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中镇压。1983年的“严打”作者

1983年,高层对犯罪活动展开了严厉打击,称为“83严打”,是上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清理精神污染运动”。根据记录,共有2.4万人被处决,这是自1950年反叛乱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中镇压。

1983年的“严打”

作者:高龙

这是一场被后世广泛讨论、猜测甚至渲染的司法风暴。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但许多案件的细节尚未解密。1983年,高层展开了对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这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缩写:严打。

这一司法运动以“速裁优先”为原则,对当时的法律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对后来的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3年严打开始时,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刘福志说:“严打运动意义深远。从指导思想、声势、规模和效果来看,是继1950年至1952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之后,又一个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性里程碑。”

司法风暴,群众运动

这是重大案件交叉的一年。当年2月,“东北二王”方、兄弟携枪出逃,震惊全国。5月,卓长仁劫持民航客机逃往韩国。此前的北海公园事件、上海空江路事件等。,也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文革后治安形势的恶化。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知青回归城市,大量成为失业青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1978年,全国共立案治安刑事案件53万件,1981年猛增到89万件。

1983年7月19日,邓小平向时任公安部部长刘福志指出:“对目前各种严重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判决和执行要从重从快;严打就是加强党的专政,这叫专政。”。

当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决定》,正式揭开了持续三年的大规模83严打的序幕。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的严厉刑事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明亮分析《南方记者》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与西方国家几乎相同的社会问题:犯罪率高,公众对犯罪的恐惧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面临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相似性。”

王明亮认为,“严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决定打击与否的不是政权的形式,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这是一场群众运动。1983年《关于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决定》提出:“要全党动员,一把手动手,各级负责,广泛发动群众,统一组织行动,一个一个展开,一仗一个打。一定要有力量,要抖。”

人民数据库数据显示,截至1983年9月23日,全国政法机关共收到群众检举揭发犯罪分子的材料44万余份,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3.1万余人。

“严打可以显示国家的威严和安抚民众。这种策略之所以得到公众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对于公众来说,这种严厉谴责和惩罚的过程,在面对犯罪和不安全的情况下,具有表达紧张和维护团结的功能,是一种标准的‘表达正义’的姿态。”王明亮,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但是,短时间内重刑所带来的威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犯罪规律。根据《中国刑事政策回顾:从“严打”刑事政策看》一书,1983年严打后,1984年、1985年犯罪率下降,但1986年后又直线上升。

“严打是‘速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效,并压制犯罪势头,主要是因为政府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司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造成犯罪的各种因素。”王明亮说:“但是打击的范围是有限的。重刑只能针对重罪,重刑不能适用于轻罪。”这是一场司法风暴。《关于从严打击犯罪活动的决定》指出,“三年内组织三次战役,对一大批犯罪分子进行逮捕、判刑、劳动教养,取消一大批城市户口,击毙一批犯罪严重的犯罪分子。不要杀害那些对人民不够愤怒的罪犯。”

镇压期间有多少人被判处死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目前唯一的公众人物记录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一书中。书中提到,1984年10月31日《关于第一次战役总结和第二次战役部署严厉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的报告》中说,第一次战役,法院判处86.1万人,其中判处死刑2.4万人。“这是自1950年反革命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中打击。”

流氓犯罪的时代语境

在83年的严打中,一个典型的犯罪就是流氓罪。流氓罪因其复杂性和模糊性被法律界称为“口袋罪”。著名案例有案、陈案、案等。这些案件的主犯都是太子党,因流氓罪被判处死刑。

中共中央31号文件对流氓团伙成员的定义,措辞极其严厉,称他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社会渣滓和黑社会成员。他们用杀人、强奸妇女、劫持船只、放火、爆炸等残忍手段伤害无辜。他们痛恨社会主义,对社会秩序危害极大。”

根据文件,“要彻底抓住团伙成员,坚决击毙首要分子”。

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如何识别和处理流氓集团的意见》中,高建发12号认为法律文件中应避免“流氓集团”的概念,改用“流氓集团”的称谓。文件还认为,“不应理解为全部逮捕,也不应理解为全部杀害流氓”。"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每个流氓团伙成员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流氓行为产生14年后,作为一种独立的犯罪成为历史。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将流氓罪分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猥亵儿童、聚众淫乱、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伴随着“83严打”,是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的“精神污染清理运动”。20世纪80年代,家庭舞蹈被认为是精神堕落的体现,是流氓行为的原因之一。

贵阳市公安局供稿《流氓罪犯的自白》发表于1984年第1期《现代法学》。这篇文章的作者曾经是一名记者。他在供词中说,“但像我这样的记者已经堕落成可耻的流氓罪犯”。提交人声称他通过欺骗与一名前女同学发生性关系。后来,我学会了跳舞,并在家里举行了家庭舞会。“越跳越空越想越颓废。”。作者说“所有的法律和道德关切都无动于衷,无时无刻不在想女人,画面很舒服。最后发展到玩弄、强奸女性,以‘艺术’的名义拍裸照,成为人民的罪人。”

严打后续影响

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公共秩序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三项重大决定,对《刑法》作出了颠覆性的修改,规定流氓罪等十几种犯罪,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罚以上处罚,直至判处死刑。

《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分子程序的决定》规定:“对犯有杀人、强奸、抢劫、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主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民愤极大的,应当迅速及时审判。”“主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应当判处死刑。”这三个条件本应在审判后得知,但判决将它们作为审判的前提条件。

《关于快速审理严重危害公共秩序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对前条所列犯罪分子的申诉期限和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期限,由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十日变更为三日。”

这一决定也影响了1996年的镇压。1996年6月18日,《法制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黑仔在六天内遭受的苦难”的报道。报道称,吉林省高级法院和四平市中级法院对一名在“严打”中顶风作案、持刀杀害民警的犯罪分子进行了重判。罪犯田于5月13日犯罪,5月19日在四平被执行死刑。从侦查、预审、起诉、一审、二审、死刑复核到最后执行,这七个程序总共耗时六天。

司法系统内部也总结了打击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当年天津市有关部门的结论是“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比如对流氓行为定性不准确,有的案件工作粗糙,有的区县存在不符合办理程序的做法和错案。等等。”

在1983年的镇压之后,1996年和2001年有两次全国性的镇压。记者搜索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发现近年来司法活动中也多次出现重刑。时至今日,严打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词汇。

参考材料

人员数据库

崔敏写了《对80年代“严打”的再思考》

刘福志回忆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背着步枪回明朝 火器时代简史之一:从三眼铳到火绳枪 大明火器落后在襁褓期下一篇:阿拉斯加位置 阿拉斯加位置如此重要 沙俄为何卖给了美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