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

导语: 引言: 中国服饰讲究“神形具备”,这和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密切相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都发生全面大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的改良,使得以粮食和桑蚕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诸侯各国的

引言:

中国服饰讲究“神形具备”,这和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密切相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都发生全面大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的改良,使得以粮食和桑蚕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诸侯各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

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治”社会全面崩溃,诸侯混战中,各种思潮代表不同利益阶层、不同政治主张、不同文化取向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并影响和推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一系列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观念也在碰撞、融合、发展,促使着服饰的发展、变革。

这当中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儒家和道家。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过服色“明贵贱、辨等级”,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的秩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观和色彩观。

儒家的服饰观:文质彬彬

在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中,服饰不仅仅起到遮身蔽体的作用,更是外化成为封建社会“礼治”的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服饰观,以儒家孔子为代表,崇尚的是以“礼”为核心的服饰文化观。孔子希望借助服饰这一外化的形式推行尊卑长幼的礼治社会。在他看来,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以不分等级,故而形成了“文质彬彬”这一儒家服饰观的基本原则。

01儒家极为重视服饰的形式美

《论语》记载:“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意思就是说不同颜色的衣服要讲究不同的搭配,穿黑衣服要搭配羔羊皮,穿白衣服要搭配鹿裘,黄衣服则要配狐裘,只有讲究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内外搭配才是和谐的、审美的。

《礼记.冠礼》中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观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可见,儒家非常重视冠礼,而且还重视冠礼的形式美。而这种“礼”的要求还体现在内外着装和款式长短上,夏天穿衣也要讲究规矩,一般将又薄又透的细葛布用作夏季的内衣,因为薄而透,为防止失礼,外面一定高穿外衣。

那么,为什么儒家就一味强化服饰的外在形式呢?孔子认为,形式一定要与内在的修养、德行相统一,这才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他看来,没有合乎礼仪规范的服饰形式美,那么就和底层乡野之人没有差别;如果只有合于礼的外在形式美,而缺乏高尚的人格修养,那么这种徒有虚表的华丽服饰,就如同夸夸其谈的史官,经不起推敲。

总之,只有将“文”和“质“相统一,才是和谐的,才是符合审美需要的。所有这些都是孔子认为符合”文质彬彬“的标准着装。

02儒家有“以玉比德”的观点

《荀子.法行篇》:“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

孔子驳斥了对玉和类玉的石头珉的礼节,他阐释:玉的很多特色就如君子的品格一般,玉的温润如君子的仁义,玉的坚硬如君子果断而行文通达等等,徒有文采雕饰的石头怎么能够和玉相媲美呢?可见,这些观点也都是孔子”文质彬彬“的体现。

道家的服饰观:被褐怀玉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向往朴素的自然,反对人为改造自然,反对一切精神或物质上的有为,认为“无为”才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其服饰观,从根本上与儒家的服饰观相左。

01以不加任何纹饰的简朴衣服为美

这是老子思想在服饰上的直观表述,老子从根本上是反对儒家的”文“,认为衣服要以舒适、简朴为美。道家也重视如玉一般的品质,但道家的”玉“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王弼注》:”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

意思是虽然圣人穿着粗布衣服,但人格品质却如璞玉一般高贵。从服饰文化学的角度去看老子的服饰观,他注重的是人的修养和品德,至于衣服的形式并不重要,只要舒适、简朴就好,甚至反对对服饰加以任何的修饰。这与儒家的“文质彬彬”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观点截然不同。

02主张人要顺乎自然,不用外物矫自己

《庄子.至乐》中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庄子认为追求华美服饰不值得提倡。总之,道家的服饰观是讲究随性自然,反对任何外化的妆饰,反对服饰的礼制化,根本上是道家“逍遥”、“自由”思想的体现。

总结:

春秋时期,随着染色技术的进步,服饰色彩在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基础上,日渐丰富,有了红、绿、绀、绯、紫、黄、蓝等各种色彩斑斓的间色,多样的色彩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同时也被注入了尊卑贵贱的政治内涵,并由此形成了完备的色彩等级观制度。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过服色“明贵贱、辨等级”,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的秩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观和色彩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下一篇:雪中送炭的故事 雪中送炭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