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古代的海外商运是什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历史沿革

导语:古代的海外商运是指古代国家进行跨海贸易的活动,是世界贸易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商人通过船只穿越大洋,将商品运往远方,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国际安全组织,成立于1949年,旨在维护成员国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合作和协商,该组织在冷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后冷战时期逐步扩大了其职能和范围。

目录导航:

  1. 古代的海外商运是什么
  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历史沿革
  3. 三冠王是哪三冠
  4. 闽南人祖先
古代的海外商运是什么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经海路同外国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造船航海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历史沿革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汉代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支那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同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隋唐时期,因“丝绸之路”阻塞和陆路交通困难,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国的贸易颇为发达。唐代同日本、朝鲜的贸易也十分活跃。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达13次以上,往返均携带大批商货。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据南宋宝庆元年(1225)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宋代与50~6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代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海上贸易关系。这些国家和地区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域。

明代,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自1405~1433年,郑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个亚非国家,中国船队直达东非海岸。这一壮举,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达到高峰。明中叶后至清代前期,中国海外贸易因“海禁”和“迁界”而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欧美各国相继来华贸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兰(1604)、英国(1637)、法国(1660)、美国(1784)以及丹麦、瑞典和德国等均先后与中国通商贸易。它们在中国建立商馆、开设商行,成为清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国家。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历史沿革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其他缔约国应立即协商,以便行使 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1949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北约宣告成立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北约的成立,尤其是1955年5月5日,西德重新武装加入北约,彻底激怒了苏联和东欧国家。1955年5月14日,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等8国在华沙共同签署《华沙条约》,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对抗北约。

北约成立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

。1949年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民主德国在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而开始了双方冷战敌对。

在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35年(1990年)后,民主德国脱离华沙公约组织,正式以德国之名义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冷战后第一个北约军事行动是1993年6月到1999年4月间的前南斯拉夫境内冲突的介入。

二战后,为了对抗崛起的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于1949年4月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初期设在巴黎,后迁至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致使3名记者丧生,数十人受伤。

三冠王是哪三冠

三冠王指的是哪三冠,这个每个联赛都不同,每个大洲的联赛也不同,所谓的三冠王,并不是指哪三冠,而是在三项赛事中都夺取冠军就可以称为三冠王,三冠王主要指的是,联赛冠军,国内杯赛冠军,洲际杯冠军这是大三冠王,足总杯,联赛杯,联盟杯这就是小三冠王。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一个赛季内获得三个冠军即可称为三冠王,比如对于西甲的俱乐部来讲,获得“联赛杯”“国王杯”“冠军杯”即可称为三冠王。

而对于英超的俱乐部而言,获得“联赛杯”“足总杯”“冠军杯”也可称为三冠王,而且如果那个国家队连续获得三次世界杯冠军(或者欧洲杯冠军,美洲杯冠军等等)也可称为三冠王。

三冠王(The Treble),通常是指足球俱乐部在单赛季夺得国内顶级足球联赛冠军、国内足协杯赛冠军、洲级最高级别足球杯赛冠军的荣誉称号。

三冠王是指一支球队在一个赛季夺得本国顶级联赛冠军、国内最高水平杯赛冠军和本大洲最高级别洲级联赛冠军。因为欧洲足球整体世界第一,所以更引人关注。

欧洲足坛各国联赛职业化以来,只有七支俱乐部球队曾经共计八次问鼎此项殊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三冠王

外文名 The Treble

属于 杯赛冠军的球队

含义

国内联赛、杯赛及洲级冠军、足协杯、洲际顶级杯赛冠军的足球俱乐部

三冠王球队

1967年的凯尔特人等

历史沿革

俱乐部三冠王

一、1967年的凯尔特人

1967年,欧洲冠军杯决赛中以2比1击败国际米兰之后,苏格兰的凯尔特人队成为历史上首支问鼎“三冠王”的俱乐部球队。同年,他们还获得了苏格兰联赛杯冠军,是迄今唯一一支包揽四项冠军的苏格兰“三冠王”球队。(注:苏格兰国内有三项冠军可以争取,分别是联赛,苏格兰足总杯和苏格兰联赛杯,加上欧洲冠军杯,所以他们夺得了四项冠军)

二、1972年的阿贾克斯

1972年,来自荷兰的阿贾克斯,同样是在欧洲冠军杯决赛中同国际米兰队进行角逐,克鲁伊夫上演的梅开二度在帮助本队以2比0力克对手的同时,也成就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三冠王”(联赛,荷兰杯,欧洲冠军杯)。

三、1988年的PSV埃因霍温

1988年,继阿贾克斯之后,同样来自荷兰的PSV埃因霍温是历史上第3支勇夺“三冠王”(联赛,荷兰杯,欧洲冠军杯)的球队。PSV在欧洲冠军杯决赛中凭借加时赛后的点球决战6:5击败了葡萄牙的本菲卡,继夺得联赛和荷兰杯赛双料冠军后,再度在欧洲赛场称雄。

四、1999年的曼联

1999年,老爵爷弗格森率领曼联队,凭借着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克亚在补时阶段3分钟内的两个进球2:1神奇的逆转了拜仁慕尼黑夺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加上先前夺得的英超联赛冠军以及英格兰足总杯冠军,曼联成为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第一支获得“三冠王”(英超,英格兰足总杯,欧洲冠军联赛)伟业的球队,夺冠期间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曼联王朝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2009年的巴塞罗那

2009年,初次执教的“国王”瓜迪奥拉便率领巴塞罗那队奇迹般地夺取了“三冠王”。在夺取西班牙甲级联赛冠军和西班牙国王杯冠军后,他们又在欧洲冠军联赛的决赛上以2:0击败了卫冕冠军曼联队,成为西班牙足球历史上的第一支“三冠王”球队。他们在之后的欧洲超级杯,西班牙超级杯,世俱杯中也获得冠军,成就了世界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六冠王”霸业。

闽南人祖先

闽南人、包括今天在语言上和风俗上都与闽南人非常接近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是拥有共同的祖先的:

1、闽客杂处——闽南地区;潮客杂处——潮汕地区,包括梅州部分地区(丰顺汤坑与留隍镇)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沿革。

2、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是同出福建地区,正所谓真正的“客都”不是今天的广东梅州,而是福建的汀州、宁化、石壁才对。

而且,从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来说,今日主要聚居在广东的客家人,绝大多数其源流都和福建有关,这一点潮汕人也一样(莆田)。

在分子人类学家那里,福建人、客家人、潮汕人,都被坐实大多数就是汉人,绝无花假:

由于去年开始原华夏基因三个子类型O1O2O3经过调整:O3为O2,O1则与原O2合并,因此,经过换算后,可以得知客家人的华夏基因为86.2%、汉人独有的O3则是59.5%;闽语区的人华夏基因为77.2%(潮汕人同在此列),汉人独有基因47.4%。

注:把O3,即今天的O2作为汉人独有基因,主要是出自复旦大学李辉与严实两位专家认定距今约3900-4300年前,位于今天山东半岛与河南少部分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先民确认为汉人最直接的祖先之理论,因为目前能够查到最多古人类基因且为O3类型的,只有这个地区。

虽然双方有一定差距,但是华夏基因77+%、汉人基因47.4%的福建人之占比,与整体南方汉人基因占比“标准”(大约是75%与55%吧)相差并不远,总而言之,各自的民族独有基因都占据了总体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是同为汉人,而且还是同出源流的,为何今天大家说的话会完全不同?

前面说过,由于分子人类学更新过他们的基因定义,原定为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百越族」主体基因O1——包括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如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等;原定为O2型的两支,一支是古苗族和古瑶族,这两个基因的各自占比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为何闽南人与客家人源出一流却语言不同的结论:

闽语人O1=19.3%;

客家人O2=16.5%。

这两个数字都是双方O3外的最大基因:

O1对应百越——正好对应大多数福建人《族谱》所记载的第一次大迁徙:

也就是五胡乱华期间“八姓入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之始。秦汉之时,越族是我国东南的第一大族

闽南人的祖先是闽南人后代。

潮汕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潮州人,福建祖”,意思是潮州人的祖先大多来自福建。正因为如此,潮州人又有一个特别的称呼—福老人。

闽南人移居台湾开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台湾岛,闽南语是台湾地区的主要交际工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60221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清谈代表人物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下一篇:五代直系子孙还亲吗 亲戚正常要走到哪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