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的“厌”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导语:  兵不厌诈的“厌”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是什么?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兵不厌诈——《韩非子.难一》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兵不厌诈的“厌”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是什么?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兵不厌诈——《韩非子.难一》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大明风华孙若微原型是谁 孙若微是什么结局下一篇:苌姓 万军中夺敌大旗,凿骨疗毒更甚关羽?此人是猛将却并非好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