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 唐太宗

导语:唐太宗 | 朕学习书法的四大要诀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唐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创造和积累,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逐渐成熟,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大师。尤其是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迄今我们也无法超越唐楷的高度。 唐代书法

唐太宗 | 朕学习书法的四大要诀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创造和积累,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逐渐成熟,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大师。尤其是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迄今我们也无法超越唐楷的高度。 唐代书法的辉煌,除了得益于前朝的积累,还得感谢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推动。 ▲ 唐太宗像 唐太宗不仅经世治国是一把好手,在书法上也是用功甚勤,并且因着他的大力推动,上行下效,使得学书之风盛行全国。 尤其是在弘文馆设立后,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让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大家都在此教授学生。这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办书法教育。 虽然虞老师、欧老师还有后来的褚老师,都没能教出一个成名的书家来,但是,对书法的普及教育却是贡献不小的。据说,老师的学生未能成名成家,老师的亲戚们、朋友圈却出了好些个名家! 首先欧阳询跟虞世南就是好朋友,欧比虞大一岁,又比虞多活三年。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得唐代书家排的上名的。虞世南有个妹妹,嫁了一个姓陆的夫家,生了个儿子叫陆柬之,对,就是写《文赋》的那位,陆柬之年少时就在舅家跟虞世南学书。虞世南妹妹的另一个儿子是张旭的外祖父。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大书家们似乎都是一家人啊! 不仅如此,唐代通过科举考试录取人才,科举六科,书法占其一,字写得好不好看,成为科举选士标准之一。在官员的选拔上,「 ”身、言、书、判”四才,「 ”楷书遒美”为先决条件之一;又经常设置如书判拔萃诸科,专门提拔善书的官员;就连外派官吏,「 ”工书”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要求。 在唐太宗的带动下,后来的高宗、睿宗、武后、玄宗,都继承了对书法的爱好,使得唐代成为了书法最兴旺的年代。 唐太宗还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千方百计搜寻王羲之墨宝,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将王羲之推上「 ”书圣”这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唐太宗自己悟到的书法学习要诀。 据《法书要录》卷四《唐朝叙书录》记载: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自指挥,观其阵即知其强弱,每取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来,分段学习一下。 书学,是个小道,也并不是特别要紧急的事情,只要时不时留心一下,有着这样一个时时留心研究的心态,假以时日,必有所进步。其他这类的技艺大概也是如此,没有学不会的。 这段话实际上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书法的学习方式,是醉心于此,把它当成专业和工作来研究,还是「 ”时或留心”的碎片化学习。 如果有「 ”学而不得”的人,原因就在于「 ”心力懈怠”「 ”不能专精”——心中懈怠,没有那个心思手上练习的功夫自然也就不到位,跟着懈怠了,不能专注专一、沉下心来深入地去研究。 这一点值得所有学习书法的同道深思,要想有所成就,必然得坚持不懈,专精于此道。 然后,请读者自行切换到吹牛逼的口吻再读下面的文字。 我以前举起起义大旗、征战平乱的时候,我都是拿着金和鼓亲自指挥的,我一看对方的排兵布阵,就知道他的强弱各在何处,经常我就用我的弱兵迎战敌人的强兵,用我的强兵去打敌人的弱兵,他追着我打顶多百数十步,我打他秒秒钟突破防线,再从背后攻击他的强势兵力,没有不溃败的。很多仗都是这样打下来的,我后来反思,背后的道理很深刻啊! 好,吹完了,那么他到底悟出来什么样的道理呢?紧接着他说了—— 我现在学习临摹古人的书法,一点也不学他们的形态和情势,只求其背后的骨力,有了「 ”骨力”,「 ”形”和「 ”势”就自然而然的生出来了。我所做的,都是先「 ”作意”,明确意图、打定主意、胸有成竹,所以,果然很奏效。 这里,太宗先说了自己打仗的用兵诀窍,再说临习书法的事情,可见,在唐太宗眼里,写书法跟排兵布阵其实是一个「 ”异质同构”的事情,是一回事,背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打仗先要有想法,怎么打,要把敌我变化的过程反复推演,直至成竹在胸,意念上已经打胜了。而写字也需先有想法,这个字要怎么写才能出来那样的「 ”形”和「 ”势”,而统领「 ”形势”的则是「 ”骨力”,所以额写字之前也需先得有这么一个想法,这大概就是太宗说的「 ”作意”的意思吧。 总结一下,唐太宗的学习心得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并持之以恒; 第二,专精,既要专一,也要深入; 第三,要抓住本质「”骨力”; 第四,先要「”作意”,得有想法。 至于唐太宗本人的书法水平,对得起一代名家的称呼!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三件《晋祠铭》、《温泉铭》和《屏风帖》。来看看他的作品—— 01《晋祠铭》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为唐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在并州亲自撰稿又亲笔书写而成的一篇铭文。 铭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宗周政治,总结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共1203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境界高深,政论与抒情结合的绝妙佳文。铭文为行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练,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原碑至今完好地耸立于山西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晋祠贞观宝翰亭 内有《晋祠铭》原碑及清复制碑 《晋祠铭》原碑 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全文1203字。 《晋祠铭》原碑全拓 ▼《晋祠铭》原碑拓片局部 02《温泉铭》 《温泉铭》为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拓本,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原石已遗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温泉铭》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书法艺术实属上乘,为历代所称颂,堪称精品。其书中孕育着书圣王羲之、王献之草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韵。 ▼ 唐太宗《温泉铭》拓本局部 03《屏风帖》 《屏风帖》拓本为宋嘉泰四年王允初刻于余杭,此册《旧拓唐太宗屏风帖》为周退密先生所藏,后有施蛰存先生长跋。因碑已缺了右上角,《屏风帖》故称「 ”折角碑”。 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 ▼ 唐太宗 草书 《屏风帖》拓本 图文 | 网络 编辑 | 李明亮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由正山堂书画院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沙丘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乐毅有知遇之恩,沙丘宫变时乐毅为何不救他下一篇: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十三爷胤祥被赐铁帽子王,后人为何却被赐白绫,圈禁宗人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