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如果王安石变法能成功,是否能使北宋避免灭亡厄运

导语:11世纪的大宋朝正处于风雨交加的时期。1038年,李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脱离了大宋朝的控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经常越境抢劫。宋朝立即出兵镇压。然而,宋朝长期存在的军事和财政缺陷在这场战争中暴露无遗。宋军不仅未能迅速获胜,而且屡遭失败。最后范仲淹的堡垒战术总算夺回了一局。宋朝虽然

11世纪的大宋朝正处于风雨交加的时期。1038年,李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脱离了大宋朝的控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经常越境抢劫。宋朝立即出兵镇压。然而,宋朝长期存在的军事和财政缺陷在这场战争中暴露无遗。宋军不仅未能迅速获胜,而且屡遭失败。最后范仲淹的堡垒战术总算夺回了一局。宋朝虽然在国内挽回了去中国的面子,但是财政不堪重负,入不敷出。王安石意识到,如果不进行改革,大宋朝将走向灭亡,甚至彻底灭亡。

▲北宋地图

大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11世纪中后期,大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一般来说,其危机分为三点。

第一,在军事上,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为了维持稳定,让大量饥民参军,导致军队数量剧增。据史书记载,截至仁宗时,宋朝军队数量已达到惊人的125.9万人,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80%用于支付巨额军费。虽然代价巨大,但宋军队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宋军不仅在与辽的对抗中被打败,就连人口只有300万的西夏也让宋军连输了这场战斗,损失惨重。正如王安石在《商仁宗皇帝话本》中所说,宋军是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其外不能惧夷”。

▲宋代上层社会生活

第二,在行政上,一官多职现象严重,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冗员多。宋朝一官多职的荒谬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恩与荫的制度。恩制是指高级公务员的后代和亲属,不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进监狱学习、进入仕途。虽然恩典制度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在宋代是最常见的。由于宋太祖是通过军事政变获得政权的,宋朝历代皇帝对武将都持不信任态度。不依靠武将,皇帝只能依靠文官来统治,但一方面皇帝必须依靠文官,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文官变大,影响皇权。因此,广泛实施宽限期制度是最佳选择。一方面,恩典制度可以收买官员,赢得公务员的支持;一方面可以扩大官员数量,造成一个岗位上官员很多的情况,让任何一个公务员都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从而保证皇权。

第三,财政上,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地头蛇隐瞒土地,偷税漏税,造成了国家的财政困难,这是多余的开支。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收支不平衡。一方面,由于军队和官僚队伍的大量冗余,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了;一方面,地方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隐瞒土地,偷税漏税,大大减少了帝国的税源。这三次危机相互联系,共同扼杀着大宋朝的国力和基础。1067年,当宋神宗继承王位时,他也发现了帝国的巨大缺陷。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他立即用王安石为宰相,授予他行政权,王安石变法开始轰轰烈烈。

▲王安石,字符节,号

王安石变法的三大举措

王安石上台后,立即开始变法。改革的第一个内容是经济改革,即1069年王安石颁布的《青年法》。

青苗法是指发生灾害时,国家可以每年向农民提供两次贷款,农民下次纳税时按20%的利率返还利息。王安石的青苗法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收利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二是以国家借贷代替民间高利贷,以防止农民破产,抑制土地兼并,降低维护国家稳定的成本。

当时,在一个灾害年,普通农民往往失败,很快破产。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接受地主苛刻的高利贷,才能熬过灾年。灾年过后,由于利率极高,农民往往无力支付利息,只能把土地卖给地主还债。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成为佃农,成为地主的附庸,要么成为饥民,朝廷为了维持稳定,往往把这些人带进军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军费不断膨胀。王安石的青苗法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维持稳定的成本,是开源节流的卓有成效之举。

▲宋军

改革的第二个内容集中在军事上,就是“护甲法”。

上帝统治时期,宋军主要实行征兵制度,即国家出钱组建一支庞大的职业军队。王安石认为,征兵制不仅实际效果不尽人意,而且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力,必须用嘉宝法来代替。《嘉宝法》可视为现代民兵制度的前身。王安石提出:农村要备户,十户一保,两户以上一保,农闲时集中力量接受军事训练。这些民兵平日主要做农活,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当他们被召唤时,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武器去战斗。按照王安石的估计,费用只有职业军队的五分之一。因为民兵大部分是本地人,王安石相信,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出于保家卫国的心态,这些民兵会比职业军队表现得更好。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比如宗申认为招兵买马是专门打仗和防守的,所以可以依靠;民兵兵耕种它的一半产业和一半产业,能靠它来战斗和保持吗?王安石举了汉朝、初唐、后周的例子来反驳。在我看来,其实征兵制度并不比民兵制度差,但是在宋朝的大背景下,还是实行民兵制度比较好。因为对武将心存戒心,宋朝不仅实行了“兵善变帅”的制度,还对武将施加了很多限制。此外,军队的组成大多是政府派出的饥民和流氓,这都限制了征兵制度的优势。既然这些缺点不是一下子就能切断的,那么很明显,一部分军费较低的民兵系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宋代人民生活

王安石变法的第三个内容是实行入伍法。

征兵法是王安石实行的一种新的分级纳税制度。其中规定现役军官的办法由农民轮流到政府招人,除了最穷的两个档次以外,每个人都要缴纳现金税,供养现役军官。这样就有可能对以前免交劳动税的富裕阶层进行合法征税。王安石还实施了核实税收、测量土地和鼓励贸易和商业发展等政策。王安石变法虽然见效很快,但还是在反对的大浪潮中流产了。

▲宋代文人游

官僚集团的反对与改革的流产

王安石变法虽然内容上利国利民,但遭到官僚集团的一致反对。那么为什么这些措施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呢?因为王安石的改革看似平凡,实际上却扼杀了官僚集团。

先说青苗法,就是国家提供贷款帮助农民度过灾年。如前所述,当地地主豪强主要依靠高利贷作为获取土地和扩大财富的手段。青苗法一旦实施,这些强人就失去了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机会,土地兼并就很难成功。朝鲜的大臣,一方面是为国家效力的官员,另一方面也是拥有一万亩良田的地方豪强。这次改革名义上是利用农民支付的利息增加国民收入,实际上是官僚集团最大的奶酪。官僚们能不反对这种对他们利益的损害吗?

当然,反对的理由绝不是为了损害利益。官员们向来善于用虚伪的话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就是国家通过贷款向农民收利息是不道德的,国家不应该唯利是图。但如果国家不提供贷款,农民只能受到地主和高利贷的迫害,钱流入国库也比流入官员的私人腰包好。

▲司马光,字石军,号尴尬

除了青苗法,王安石还杀官,即招兵法。要知道,按照以前的做法,士绅是不用去执行苦役或者发工资的。王安石实施这一法律后,虽然以前农民要当仆人,但不再轮流,而是由政府雇仆人。就业成本由富人阶层承担,这些富人自然是地主身份的官僚集团。仆法一方面增加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也部分实现了地主向农民的财富转移。这样的政策能被官僚集团接受吗?

王安石因为完全侵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很快被宋神宗罢黜,但宋神宗出于王朝利益坚持变法近20年。在1081年开始的反西夏战争中,虽然宋军最终没能消灭西夏,但却严重破坏了西夏的经济,使其无法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这证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宋神宗死后,继位的宋哲宗没有继承先帝的遗志,王安石变法流产。随着变法的失败,宋朝彻底失去了中兴的最后希望。仅仅40年后,北宋在外敌入侵和内部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而北宋最后两位皇帝成为徐金国的俘虏,饱受欺凌。

大无畏的王安石终究没能拯救大宋朝,因为“天时不足惧,祖宗不足诚,言语不足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沈崇诲 无问西东沈崇诲简介:沈光耀历史原型是谁?下一篇:上海滩最传奇人物,暗杀日本司令官,杜月笙都要畏惧三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