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秋审是什么?清朝的秋审有什么程序?

导语:清朝最高司法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每年都有各种当地死囚报刑部等待秋季判决。很多人听说过“秋审”这个词,它符合“生于春,死于秋”的自然规律,是皇帝抓捕罪犯的重大政府活动。那么秋审是怎么进行的呢?这里还是需要具体一点的。秋审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级。当地的一

清朝最高司法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每年都有各种当地死囚报刑部等待秋季判决。很多人听说过“秋审”这个词,它符合“生于春,死于秋”的自然规律,是皇帝抓捕罪犯的重大政府活动。那么秋审是怎么进行的呢?这里还是需要具体一点的。

秋审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级。当地的一般程序是:每年2、3月,首先根据侦查部门拟定罪名,报州长重新侦查,5月再报刑侦局。与地方秋审相比,中央秋审程序要复杂严谨得多。从部门到法院,程序很多,职责分工也很明确。

康熙年间,秋审事务由刑部各司把关,再由相对清闲政务的四川司汇总。到雍正时期,由于移民的涌入和四川地区人口的大量增加,各种治安案件激增,川师开始由简单向复杂转变,似乎无力承担秋审的重任。

所以从雍正十二年开始,四川司不再负责秋审,而是单独设局,派司官统一办理。这个机构的正式名称叫秋审办。秋审办不是正式机构。每年秋审办到了,刑侦局的官员就派聪明能干的人来上任,这叫办公厅,升官,协办,资历浅的叫走。

从乾隆七年开始,秋审办的工作步入正轨,专门对地方上报的大案要案进行查证,区别比较慢。乾隆中期,秋审办逐渐形成了一种行政运作模式,即每年由刑部负责审查外省的刑事名案,朝廷官员选派一名满汉官员专门负责秋审,各部门抄写案件,每十个案件为一册。

秋审是国家重大政务,一年之内所有大案都在秋审办收。秋季审判办公室的官员有重要的发言权。起初,秋季审判的实际延迟没有统一的规定,完全由办案人员自行决定适用。

每年的七八月是议事,教会讨论,秋院九委会议,甚至是最后求判的时候。秋院工作量巨大。晚清著名学者沈家本在日记中记录了光绪十九年处理秋审的情况。

他从那年2月27日开始看秋评书,几乎每天都不看。如果他白天有其他公务要做,晚上就会加班。7月10日看完秋审书呈上法庭,29日连续三天讨论,都是上午上班,讨论到晚上。第二天要去衙门里讨论,没有时间休息。

除了工作强度大,审批秋审的时候,总行官员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秋审庭本来就是刑侦局人才聚集的地方,竞争特别激烈。按照程序,初定起草意见后,秋审办要与省检部门起草的意见进行核对,如两者不符,要进行“法庭讨论”。

在法院会议上,如果法院和部门之间出现分歧,精通法律的秋院官员往往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与上级争得面红耳赤。可以想象,这种行为风险很大。但是,如果一个法院官员心胸宽广,珍惜人才,那么一个敢于这样做的法院官员就更容易得到赏识。这种情况在秋审办公室经常发生。

会后,刑部还会将讨论结果提交九清会议,最后交给皇帝决定。如果处理不当或对皇帝的意愿不满,刑部官员会立即受到惩罚,这对他们的仕途和未来都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乾隆皇帝,对朝臣追求名利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惩罚稍微宽容一点,就会被训斥。而刑部如果主动严明,就会陷皇帝于惨无人道的境地,违背爱民爱民之心。综上所述,秋审办甚至刑侦局的官员,往往最后都是一副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但对于秋审办的官员来说,能获得的荣誉和机会也是成正比的。由于与朝廷官员的密切接触,每次乾隆中期以后,刑部都有非秋审部官员不排第一的做法。

不仅如此,刑部的官员也常常以秋审礼的名义留在刑部。六位官员中,只有秋审办的官员有这样的荣誉。此外,由于皇帝非常重视秋审室,秋审室的主要官员往往直接受到皇帝的赏识。清中叶以后,秋审署官员仕途顺利,容易升迁。

因为秋审处官员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必须经验丰富,熟悉法律,汉朝官员最好是进士出身。可见秋审庭不仅在刑部占有最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庭也备受瞩目。事实上,刑部尚书和侍郎一般都是来自秋考办的老司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儿子雍正继位,德妃为什么却不开心?下一篇:揭秘:古代的五服包括哪些成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