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晚清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对洋人卑躬屈膝?原因是什么

导语:今天,边肖将给你带来晚清洋人的身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清末,根据《江宁条约》和《虎门条约》,外国人拥有所谓的“治外法权”,即外国人一旦在五地或mainland China犯罪,不使用中国法律加以约束和

今天,边肖将给你带来晚清洋人的身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末,根据《江宁条约》和《虎门条约》,外国人拥有所谓的“治外法权”,即外国人一旦在五地或mainland China犯罪,不使用中国法律加以约束和制裁,而是交给英国法院,由英国法律进行判决和惩罚。

这一规定直接将洋人阶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尤其是清朝传教特别不成功的教会,找到了招录职员的方法。因为在外国神父的保护下,即使是中国人,如果和教会有关系,也可以避开清朝的法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中外契约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与中国进行贸易,同时传教,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

教案的管辖权应该是地方官员的责任。而这些传教士的土地和大部分进入中国民间社会的教民,大多无视中国的朝廷法令,对普通民间的法律和约束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奏效。

美国学者周锡瑞研究了19世纪末鲁西南和苏北地区的传教工作和教学计划。在他看来,在没有建立民族国家之前,在远离省会的两省交界地区,一定存在着一些权力真相空。这种真实的空权力状态为雄心勃勃的天主教会提供了一个机会,由约翰·施洗者冯安泽领导的天主教会在这一地区建立和稳定传教据点。

当时,教区居民的人数在增加,部分原因是教会吸收了一些非法分子。不法之徒被教会的保护伞所吸引,因为渴望招收基督徒的传教之地不受清朝法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教民和土匪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案不可避免。自1860年基督教传教在中国获得合法地位以来,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当然,不是所有在中国的传教士都是邪恶的。正如很多书上记载的,很多传教士在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免费给穷人治病,比如领养弃婴等等。但清末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所有教案发生后,官员都会被定罪,连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也未能幸免。

天津教案爆发于同治九年五月初,起因是法国天主教托儿所收养的30多名中国婴儿猝死。教堂在运送尸体时被公众发现,人们怀疑还有其他原因。就在这个时候,天津传来最近经常有小孩子被迷倒,被拐卖,很多都是指着教堂。这个谣言无疑让大家把它和30多个猝死的中国婴儿联系起来。

当时天津衙门抓到一个拐卖儿童的犯人,名叫吴兰珍。嫌疑人承认将迷药放在煮好的红薯糖里,哄小孩子,然后拐卖。而这个迷药是三个天主教国王给的。王三是一个经营药店的商人。他的身份是天主教。这和法国天主教托儿所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是,当我们听说这个绑匪和天主教有关的时候,自然就和谣言以及法国天主教托儿所大量婴儿的死亡有关。我们认为法国天主教托儿所是绑架和杀害儿童的幕后黑手。

然后大家都派吴兰珍去天津知府衙门见张光藻。张光藻本不想管这件事,但作为天津当地最高官员,他不得不审问吴兰珍和一堆证人。

目击者的证词不仅讲述了托儿所的犯罪过程,还描述了惊人的细节。例如,一名目击者指出,婴儿的尸体被遗弃在法国的一家殡仪馆,胸部敞开,心脏和肝脏缺失,眼球被挖出。吴兰珍供认教区居民王三被施了迷药,把年幼的孩子送到托儿所,王三给外国银五元。这些描写在民间版本中更是耸人听闻:外国人吃的东西,是小孩子的心灵,求长生;外国人用孩子的眼睛炼丹等等。

随后,张光藻约见天津路周家勋,向法国托儿所寄信,要求他们交出罪犯王三,但遭到拒绝。5月23日,张光藻和周家勋带着证人和犯人去托儿所对质,要求吴兰珍指出王三来。结果,托儿所里没有王三。吴兰珍在法国传教士和教民的指责下张口结舌,天津政府和道教不得不当场向法国人民道歉,并把他们带走。

张光藻等人离开后,围观群众不相信吴兰珍在说谎。他们认为教会工作人员隐藏了王三,然后双方发生了争吵,然后互相争斗。这时,越来越多的愤怒的人开始向教堂扔石头和垃圾。离教堂不远的法国领事馆领事冯大野大怒,带人找到三国通商大臣崇厚,要他出兵镇压。崇厚说,没有上级允许,他不敢出兵。冯大野恼羞成怒,拔出枪要射冲侯。这时,天津知县刘杰到了,冯大爷又向刘杰开枪。不知道这个丰大业是怕杀人还是枪法太差。我错过了几个镜头。

冯大冶的无法无天激起了人民的愤慨,他们出发,当场击毙了冯大冶一行。随后,人群冲进法国天主教堂和托儿所,打死打伤多名法国传教士,并放火焚烧教堂。然后,人民袭击了法国领事馆和外国公司,拆毁了英国教堂和美国教堂,先后杀害了20名外国人。

同一天,另一个法国商人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俄罗斯人遭受了痛苦。这三个俄罗斯人错了。人们认为他们是法国人。

四座英国教堂和两座美国教堂在同一天被摧毁。人们认为这六座教堂也是法国的。

天津的外国人都紧张。在英国领事李伟海的领导下,他们成立了“自卫队”,但事后老百姓并没有攻击他们。四天后,清廷下令直隶总督曾国藩离开他驻扎的保定,前往天津调查此案。

曾国藩来天津查了一段时间,以为仁堂的尼姑们“挖眼剖心,不是这样的,很难保证不会有人口流失”。为什么知道挖眼睛解剖心脏不是真的?因为,如果是真的,“教堂里肯定有成千上万没有眼睛的人。为什么教堂被毁的时候没人看到?”为什么说很难保证不会有人口流失?因为“天津第三王,安第三王,河间第三王,静海最后一个刘金玉,告白涉及教会,现在可疑”。

但为了避免刺激外国人,尤其是为了避免刺激法国人,曾国藩在朗诵中特意放了一段关于“Misturn”的话,“恐怕会妨碍抽签”。他一到天津,就更换了天津路、天津知府、天津知府,以博取洋人的好感。

天津教案发生后,国外舆论哗然。外国人这次叫嚣要给中国人毁灭性的打击。随后,英、法、美、俄等七国立即动员近海国家的军舰进行战争威胁。法国公使罗扬言要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夺取天津,为各国受害者报仇。

曾国藩意识到,这件事无论怎么处理,都是吃力不讨好。不仅会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他甚至给他的儿子曾纪泽和曾季红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一个遗嘱信息,即在他死后,棺材应该以何种方式运回家。

这个外国人对曾国藩的最后要求是:

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葡萄牙和西方的外交代表联合抗议中国;②罗舒雅,法国代办,分别请求斩首天津知府、天津知府和知府;各国在天津、烟台集结了一批军舰进行威胁。

曾国藩答应赔偿教会损失,惩罚凶手,但拒绝杀死三个无辜的人:提督、知府、知府。

罗舒雅曾想动用武力,但法国海军司令不同意。原因是普法战争爆发,巴黎当局给予正式指示,不便激怒中国,所以罗舒雅软化了立场。

曾国藩、慈禧、恭亲王并没有利用法国的这一弱点,而是坚持了原有的政策。曾国藩一边交涉,一边抓住了所谓凶手,分别判刑。15人被判死刑,然后又有5人被杀,组成20头代表法国人泄愤。被判充军前后共有25人。知府张光藻和知府刘杰被曾国藩移交给刑部。请下令将他终身流放。事后,曾国藩告诉人们,他知道张和刘是无辜的,敷衍的法国人不得不牺牲他们。

清廷赔偿教堂损失13.2万元。死者抚恤金25.52万。此外,还向3名被错杀的俄罗斯人支付了3.2万元,向英国教会支付了2520元,向美国教会支付了478.5219万元,用于重建被毁的英美教会。

结束天津案的办法是:清廷于9月11日和15日发布两个法令,分别对一帮犯人进行斩首和流放。龚亲王于9月24日以首相贸易大臣和工业大臣的名义致函罗,并出具了补偿费清单。清廷派重厚为特使,赴法国道歉。

于是,国内很多人对曾国藩不满,一些与曾国藩有隔阂的官员和士绅被无情讨伐曾国藩。一时间,曾国藩被舆论包围,万人怒骂。湖南同乡以曾国藩为耻,京师虎坊桥昌县会馆和交子胡同湖南会馆的曾国藩题写的匾额被愤青当众砸碎,凡是有“曾国藩”名号的都被刮掉,口吐脚还不解怨。

最让曾国藩尴尬的是,他调查的天津政府和道教一下子成了民族英雄。百姓和官员听说要在刑部受审,纷纷前来吊唁,说他们是敢打洋人的勇士和圣贤。曾国藩早已病入膏肓,被远近所有人责骂,病情愈发严重。

曾国藩一个教案都处理不了,何况别人。从1840年开始,不知道有多少地方官员在教案中丧生。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1.1848年,在英国的压力下,青浦教会清政府撤除了江苏宿松台岛的仙灵。

2.1850年,在英国的压力下,福州清政府罢免了福建省后关县兴联、钱敏县莱西番。

3.1856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罢免了广西西林县知府张鸣凤。

4.1861年,在法国的压力下,贵阳的清政府罢免了贵州省提督田行书,派他去新疆。他不被允许给予援助和豁免,并在文化大革命中担任苗族张欢和桂阳地方官。

5.1863年,在英法的压力下,清政府接收了福建省岷县知县朱德培和福建省后关县知县刘淑琴。

6.1864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杜锋清政府罢免了四川杜锋知府吴锦泉。

7.1864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撤销了贵州贵定县著名道路范西堤;脱燕席绢,贵定县令。

8.1865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三次在山东高州县记录张开智。

9.1865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永平教会清政府罢免了直隶广平知府和永年知府。

10.1868年,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罢免了福建台湾路护士梁元贵、鲁岗同治洪希天、凤山县令凌叔全。

11.1866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清政府对福建省建安县进行了三次记载,并予以撤销。

12.1868年,在法国的压力下,西安清政府处死了直隶清军的哨兵王德胜,免去了哨兵王万山的职务。

13.1869年,在英国的压力下,清政府取福建罗源县为县令

比如坤会弥补。

14.1869年,在英法的压力下,清政府取消了“道左夫岭等案”和安徽安庆府的“严神州”。

15.1870年,在英、法、美、德等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罢免了直隶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派他到黑龙江工作。

16.1873年,在法国的压力下,十万大山宗教计划的清政府拿走了“钱总春天的工作、刘志昌、外委等等”,“秦东义的有勇气的差事被撤销了”。

17.1873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罢免了四川省黔江县知县桂去亨,从此不再使用;专员吴福源被撤职。

1873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罢免了山东冠县知县何世贞。

19.1874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由广宁县小黑山的副领袖穆凯德科、冯天和广宁县令鲍岱领导。

20.1875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清政府罢免了福建延平知府。

21.1876年,在法国的压力下,澳头村清政府拔得福建省光泽县知县田畴的头筹。

22.1877年,在英国的压力下,清政府严惩福建抚州县官员:“第一,守城营副司令刘英杰督察率差,应记三次。一、抚州知府廷杰、杜率等对春压,应记三遍。侯,刘,关知县,掌地方,应脱去高帽,撤委任状。城防负责人蒲大兴分管土地,弹性压力较弱。他应该摘下高帽,退出委员会。”

......

摘录太多。从以上记录可以发现,平均每年至少会有一个案件,大部分官员都是因为压制不力或者不符合外国人的要求而被处理的。义和团爆发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为此受到惩罚的官员实在太多了,地方官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官位,不得不偏袒外国人。晚清的一些谴责小说描述了这类官员的这种心态。典型的例子是李让台湾看到外国人的场景。小说虽然难免有渲染,但不可否认的是,官员也有这种心态。

在中央和地方省级官员的约束和监督下,绝大多数地方官员,为了明哲保身,“不问是非,不顾是非,不分黑白,不分长短,但奉承、私下服从和远远服从人民是本分”。

当然也有不想被教会摆布的官员,在仕途上受到打击。一位当地官员曾在信中写道:“这里的氛围越来越差,人们经常被教导要赢。牧师们忍不住为强奸和喝酒而战,他们的官员也是按天计算的,所以他们相当无聊。”但这样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在湖北,甚至有一些官员一直反对教会。比如襄阳县令李祖荫,明知反教会受到惩罚,还是加入了反洋教斗争。1909年,襄阳地方官员支持反宗教斗争。然而,大多数州县官员仍然被迫扮演保护教会、偏袒教会和镇压人民的角色。

不能说清末洋人的嚣张与教案有关,但教案是一面极小的镜子,反映了整个清廷对洋人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官员的恭维。一等洋人的二等官员,但这个发言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现在在国家已经这么强大的前提下,还有少数人对“洋大人”持恭维的态度,连“洋大人”的那锅不文明行为都要抢着扛。为什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张献忠为什么要将全部家当埋在地下 难道荣华富贵不好吗下一篇:沈万三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和影视剧中的一样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