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说:大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说:大丈夫 乐事应有三 你知道都是哪些乐事么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说:男人,应该有三种乐趣!你知道那是什么快乐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有道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句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所着的《观猎》,描写了将军狩猎过后,单骑归来的悠远意境,而在唐朝,狩猎不仅是武将们最为热爱的活动,同样也倍受唐朝王室的青睐。 如唐太宗,曾罗列大丈夫人生三大事: 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 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

唐太宗李世民说:男人,应该有三种乐趣!你知道那是什么快乐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有道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句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所着的《观猎》,描写了将军狩猎过后,单骑归来的悠远意境,而在唐朝,狩猎不仅是武将们最为热爱的活动,同样也倍受唐朝王室的青睐。 如唐太宗,曾罗列大丈夫人生三大事: 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 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 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 ——————《唐会要·冤狩》 总而言之就是三件事:太平,狩猎,欢宴。 这倒的确非常符合唐太宗的治世风格,他在位时,国家太平安定以后,曾多次举行大型国宴,宴请外国使臣与文武百官,有时是为了庆祝节日,有时甚至是为了报复敌人,如公元634年,即贞观八年,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大型国宴,邀请一众西域使臣与外国友人,席间文武百官饮酒作乐,相聊甚欢,兴致大发的唐太宗,突然命令擒获的东突厥之主颉利可汗当众跳舞,颉利可汗猝不及防,但碍于被唐太宗孤家寡人掳到长安,旁无救兵,更无外援,只好在一群各国来使面前「 ”翩翩起舞”。 仔细想想,那场面真是不忍直视,唐太宗却看得龙颜大悦,接着又连摆了三天宴席。。。 这件故事虽说是趣闻,也有些荒诞,然而考究原因,却也有一定道理,公元626年,李唐开国之初,国力并不强大,又赶上玄武门事变等一系列内部事件,局势动荡之际,颉利可汗率大军趁机南下,军情最为危急时,甚至打到了长安城边,当时受迫的李世民,无奈之下被颉利可汗逼迫着签订「 ”渭水之盟”,唐太宗李世民也将此视为毕生大辱。 于是才在三年后,即公元629年,唐太宗命李靖与李积等六名大将,兵分六路挥师漠北,征讨东突厥,此役不仅打的东突厥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还生擒了颉利可汗,从此之后,李唐王朝北边的最大威胁得以消除,于是后来命令颉利可汗在宴会上大跳舞蹈,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貌似扯远了,但我说这件趣闻的意图,旨在表达唐太宗特别喜爱欢宴,尤其是唐朝局势稳定,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以后,可谓每逢节日或高兴,就要大摆国宴。 这就是唐太宗所认为的三项乐事中的「 ”欢宴”与「 ”太平”,但大家也看出来了,这都是属于比较「 ”文”的乐事,唯独狩猎是「 ”武”的项目,尤其讲求各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如追踪,射箭,骑马等,每一项都是对身体素质与智慧谋略的考验,可谓极富观赏性与对抗性,又具备极大乐趣。 唐太宗更是热爱狩猎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有史可考的唐太宗狩猎活动,就多达22次,可以说在位23年的唐太宗,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狩猎活动,考虑到晚年的健康状态,有的时候甚至要一年两次,足以可见唐太宗本人对狩猎的痴迷。 每当率领着浩浩荡荡的狩猎大队,前往狩猎场时,沿途百姓也会为之观望,可见人山人海,骏马如潮,有护卫牵着鹰犬,持刀配弓,随行往往多达千人以上,行走如龙,蔚为壮观。 那么既然是狩猎,自然是以野生动物为主,一般选在气候适宜的地区进行狩猎,如山林或草场等地,狩猎目的也并非单纯的猎取动物,相反还兼备宣扬君威,铲除兽害等多重意义。 唐太宗多次外出狩猎,都会邀请外国君臣共同观赏,如贞观五年的正月,唐太宗大猎于昆明池,请来各方藩夷的君臣前去,也正是在这次大型狩猎活动中,意气风发的唐太宗李世民发表了那番「 ”乐事有三”的着名言论: 《唐会要·冤狩》:大狩于昆明池,蕃夷君长咸从。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 这种邀请藩夷君臣共同前往的大狩活动,一是为了宣扬唐朝天子的君威,让众人能近距离看到唐太宗降服猛兽的勇猛,二是能让藩夷君臣深刻了解到「 ”六合大同,万方咸庆”的美好理念,以期他们能够甘愿臣服大唐,与大唐友好相处的目的。 既然知道了唐太宗狩猎的多重目的,那么问题来了,狩猎过程又是如何呢? 在此我给大家从头到尾的捋一遍,按照《新唐书》与《皇帝田狩》等多方史料中记载的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指定的规则进行,有专人担任主持等礼仪工作,大量随行团队保障后勤工作,可见唐朝王室对于大型狩猎活动的重视。 第一,提前十天,选址划分,修整猎场。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在每年冬天的第二个月进行狩猎,是为「 ”狩田之礼”。 在开始狩猎前,先由负责狩猎活动的兵部派出官员,到某一处地区进行选址,当选址以后,便会召集附近百姓修整猎场,并派兵把守。 等猎场内外按照一定标准修整完善后,便会交由管理山泽的虞部进行布置,如放出准备好的野兽,或插立旗帜,标明范围。 《新唐书·礼乐志六》:皇帝狩田之礼,亦以仲冬。前期十日,兵部集众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于其后。 等到大狩活动开始的前三天,则要在猎场中插满一定数量的旗帜,主要负责的人员,是由兵部请调的将帅士卒,而且需在狩猎开始前一天的拂晓时刻,做完所有的竖旗工作,将帅士卒务必要聚集到各自所树立的旗帜下,列阵排兵,谓之曰「 ”弊旗”,若有时辰一到,仍未完成弊旗者,就要接受相应处罚。 《新唐书·礼乐志六》:前一日,诸针帅士集于旗下。质明,弊旗,后至者罚。 这一步的目的,我想自然是为了将猎场进行规范布置,起码要在人力可控的范围之内,比如按照旗帜区分动物所在的场所,也方便合理规划区域功能,比如皇帝的狩猎区,休息区,饮食区等,而且前期派兵把守与插立旗帜,也是为了防止有百姓私自闯入,以免在狩猎过程中出现误伤情况,同时也方便引领唐太宗等重要人物进入猎场。 《狩猎出行图》 第二,狩猎当天,设立鼓驾,迎接皇帝入围。 到了狩猎当天,由司职人员进行开场礼仪后,则到了最为重要的皇帝登场环节。 按例,需设立专门的击鼓人员在皇帝的东南与正西方向,以震天鼓声迎驾,彰显君王登场气魄。 《新唐书·礼乐六》: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西向。 这一步骤尤为重要,目的在于皇帝登场时彰显君威外,还在于提振狩猎将士的整体士气,等皇帝领头进入围场后,浩浩荡荡的随行大军,也就此跟随进入。 第三,驱兽,射猎。 顾名思义,正是驱赶野兽,射猎之,一般而言驱兽共分三次,在驱兽之前,有专门的骑兽率先准备好驱兽工作,等到皇帝入场后,还有一部分骑手负责帮皇帝收敛猎物,也会高举旌旗,随行左右。 皇帝的持旗随行军士,便被称为「 ”大绥”,而诸公王以下级别的臣子,则为「 ”小绥”。 《新唐书·礼乐六》:皇帝乘马南向,有司敛大绥以从。诸公、王以下皆乘马,带弓矢,陈于前后。所司之属又敛小绥以从。 说通俗点儿,我个人认为就是方便识别哪股狩猎人马是皇帝亲率,看着旌旗最高,旗帜最大的一面皇旗,就一定是皇帝本人,而旗帜较小的,则一定是诸公王,这样也方便列阵前行,不会一时兴起误打误撞的跑到皇帝前头,也方便观看狩猎的人员注意力能始终放在皇帝身上。 做好这些准备后,下面就到了驱兽环节: 等第一波野兽驱出,有负责弓箭的随从,开始为皇帝准备弓箭,第二波野兽驱出,随从将弓箭呈到皇帝手中,等到第三波野兽驱出,皇帝便从野兽左侧,拉弓射之。 每次驱兽,最少要三头,三波驱兽合在一起,最少也在十头野兽以上,先是皇帝自己射击,其次才能轮到公王,最后不论射没射中,驱兽骑手要急行到兽群最前方,将野兽反向驱赶,这样三波野兽又原路返回,如此皇帝与公王们再进行第二波骑射。 途中若射中,则有大绥快马赶上,为皇帝收敛猎物,最后等皇帝与公王射猎完成,所剩的猎物便会交由百姓进行射猎,算是一个与民同乐的小环节。 《新唐书·礼乐六》:乃驱兽出前。初,一驱过,有司整饬弓矢以前。再驱过,有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 如此,就是整个驱兽环节,也是射猎活动中的重头戏,一般而言,到这一步,皇帝的兴奋程度会达到一个高潮,若凭实力射中野兽,自然就是龙颜大悦,随从人员包括观赏人员在内,也会同时欢呼雀跃,呐喊如雷。 从上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驱兽射猎的环节,节奏是非常快的,三波野兽驱赶过后,搭弓射箭也不过是片刻的功夫,等到整个射猎过程结束,也不过短短时间内,但要求的人员素质与环节不出差错,可是要大费一番周折,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井井有条,万无一失,也可以想到射猎组织者的不易。 于是也就来到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四,射猎结束,击鼓庆呼。 当射猎完成后,皇帝满载而归,主持田狩的官员便会宣布此次田狩大礼的圆满完成,负责山泽的虞部,就是一开始负责猎场布置的虞部,要派专人在狩猎围场内插立旌旗,同时皇帝的鼓驾随从大军也会和各将帅共同击锤大鼓,喊声如雷,在场观众与人员无不起立高呼,欢庆皇帝的狩猎大礼圆满完成,胜利结束。 最后,就把所猎野兽全部集中到提前插好的旌旗下,逐一清点。 而大兽,如狮子老虎等,则要进行挑选,选出其中最佳的一只,要送往宗庙进行祭祀,以感谢帝王先祖之恩。 次等一些的野兽,则由兵部收公,并统一进行分配,再挑选其中肉质肥美的野兽,会拿来招待宾客,试想唐太宗举行如此重大的狩猎活动,完成后自然也会大摆宴席,按照他的作风,说不定还要找人「 ”跳舞”。。。 再小一些的谓之「 ”小兽”,则由王公私分,比如同行的太子王爷们,你分一只狮子,我分一只野猪,大家其乐融融,人人有份。 《新唐书·礼乐六》:田将止,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躁呼。诸得禽献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疱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 如上,就是整个大型狩猎,也是「 ”田狩”的全部流程,当然我只取其精华给大家讲述,还有很多细节,但碍于篇幅不便展开赘述,不过凭此便可看出整个田狩之礼的整体氛围。 一个是长,周期长,从最初开始制定田狩计划,到准备,要将近十五天时间,且还是朝廷多部门联动,兵部主责,虞部从之,调派兵马与召集百姓进行选址,布置等一系列前期筹备工作,总的加在一起,时间可谓十天以上,而为的不过是狩猎当天的成功举行。 二就是快,节奏快,从皇帝进场到三波驱兽,再到射猎结束,我相信大家从只言片语的史料中,可看出古人一鼓作气完成的紧张感,这种感觉是往常看史书所没有的,而且整个流程下来,一般在黄昏前便能完结,毕竟是早早就把一切准备好,为的不过是皇帝万众瞩目的那一下正中目标。 三就是欢,不论哪个环节,击鼓与欢呼是少不了的,这种用乐器营造的激昂氛围,想必亲身经历者必定热血澎湃,而观赏看客也会大呼过瘾,从多个方面宣扬君威,也展示了大唐军士之间的默契合作与严明军纪,做到令行禁止,每一个环节若无这些军士和骑手依照命令百分百的实施,自然不会如此顺利。 总而言之,唐朝皇帝所钟爱的田狩活动无比盛大隆重,且充分展现出一种大国庄严,不管是事先的准备,还是到具体的计划实施,再到结束之后猎物该如何分配,甚至具体到哪一种猎物都有什么作用,堪称细致入微,又各自遵循着严格的礼仪,结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套周密谋划过后的体系。 过程中讲求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多看重的是团体协作下的集体意识,以及各方阵人员的整体水平发挥,试想虞部挑选的地址一般都是野兽密集的山林之中,即便适合骏马奔跑,但地势仍旧算是复杂崎岖,所要考验的就不单单是皇帝本人的意志与勇气,还要具体到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胆识,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若是有哪一个环节因某个内在因素造成失误,那么在如此之多外国朋友的注视下,其造成的后果与负面影响,均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到狩猎,并不只是古代王公贵族们以此取乐的把戏,反而从各种细节上见微知着,体现出某个朝代的整体实力水平,我个人认为,共有三点: 第一,政权的相对稳定。 虽然一般的狩猎活动,都选在距离京师不远的山林地区,为的是避免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但如果局势不稳,也不可能还有闲暇时间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一场宣扬国威的狩猎活动,难免有铺张浪费之嫌。 第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保障。 和第一点相类似,因为这种狩猎活动的花费,主要还是天子自己掏腰包,也就是从国库支出,如果当时入不敷出,经济发展迟缓的话,难免就会相应的削减不必要的费用与活动,能如此大规模,召集上千人举办如此盛大的狩猎活动,也足以看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李唐王朝,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第三,相对稳定的政权与兴旺经济,造就出人们开始有能力追求享乐的意识。 这算是一种总结性观点,即我认为,如果没有以上两点作为前提,大型狩猎活动自然也是难以举办,而这种成功举办的田狩活动,无疑生动反映了唐朝当时的现实生活,从皇帝到民间,都有着一种对外展示的积极心理,以及来自经济与文化等软实力保障的强大信心。 足以想见,当年的唐太宗有多么意气风发,面朝藩夷君臣,那种射猎天下,与野兽对抗,与大自然对抗时的豪气,当得一代英君,也以此展现出海纳百川,万邦来贺的大国风范。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唐会要·冤狩》:大狩于昆明池。蕃夷君长咸从。上谓高昌王曲文泰曰。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 《新唐书·礼乐志六》:皇帝狩田之礼,亦以仲冬。前期十日,兵部集众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于其后。 《新唐书·礼乐志六》:前一日,诸针帅士集于旗下。质明,弊旗,后至者罚。 《新唐书·礼乐六》: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西向。 《新唐书·礼乐六》:皇帝乘马南向,有司敛大绥以从。诸公、王以下皆乘马,带弓矢,陈于前后。所司之属又敛小绥以从。 《新唐书·礼乐六》:乃驱兽出前。初,一驱过,有司整饬弓矢以前。再驱过,有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 《新唐书·礼乐六》:田将止,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躁呼。诸得禽献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疱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英国现任首相 揭秘英国历任首相名单 英国现任首相是谁下一篇:平西王吴三桂盘踞云南,当时的云贵总督是谁?他在做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