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甲午战争为何被称为国耻 李鸿章在其中又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甲午战争为何被称为国耻 李鸿章在其中又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导语:甲午战争为什么被称为国耻?李鸿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这次战争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外交事件,战争的本质是就是中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朝鲜是清朝的属国,日本想要争夺它就是为了扩张原材料产地、掠夺资源,用来供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是陆地大国,历来是传统的东亚霸主,日本在跟这个古老的东亚霸主掰手腕之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信心。 所以,日本

甲午战争为什么被称为国耻?李鸿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这次战争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外交事件,战争的本质是就是中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朝鲜是清朝的属国,日本想要争夺它就是为了扩张原材料产地、掠夺资源,用来供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是陆地大国,历来是传统的东亚霸主,日本在跟这个古老的东亚霸主掰手腕之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信心。 所以,日本先首先对中国的另一个属国琉球下手,对当时的清政府进行试探,看看清王朝对此有什么样的反应。 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 清政府一面与日本交涉,一面命令军队赴台,布置防务。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 ”保民义举”,也就是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承认日本是琉球的宗主国的意思。 这件事本来纯属中国内部事务,与日本没有任何关。但日本的这一招「 ”投石问路”,清王朝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反应。 1874年,先是清政府放弃宗主权,1875年,日本再迫令琉球自己断绝自1372年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 琉球人拒绝,并且不断派人向清政府求援、向驻东京的各国驻日公使求救,清朝也派出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方交涉。 1879年 3月,日本悍然出动600余人的军队占领了琉球的首里城,琉球抵挡不住,又派了一个使臣,跪在李鸿章的衙门口,请求清朝出兵相助。清国是宗主国,救琉球是天经地义,但是李鸿章不去,清国也不去。 清政府为什么不去?一是自乾隆时代以来,清政府视海外为蛮荒之地,视属国为外化生番,视海外中国人为叛徒的缘故;第二个原因就很简单了,就是怕了。 清政府害怕,它不敢出兵,所以请求了一个退休的美国总统格兰特去调解。格兰特是美国的一个内战英雄,他一看清国是这样的一个立场,于是装模作样地去了清国一趟,去了日本一趟,然后「 ”调解失败”回国去了。 他回国时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也就一句话,「 ”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他的一个助手为这一句话专门做了一个解释。 「 ”中国若不自强,外人必定侮之。在日本人心中,每视中国懦弱,既然中国无时无刻都让他看不起,那他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的。 日本不但认为琉球可并,台湾亦可并,各府各属地,无不可动兵侵占,中国不过笔墨口舌之物而已!中国欲与日本和好,不在条约而在自强。中国之大害,在弱。如若中国强大,谁能侮之?” 但是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听得进去。 同年4月4日,琉球国王被囚禁于东京,日本向国内外宣布「 ”废琉置县”,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 当时的驻日外交官何汝章也从日本给清庭上奏折。 「 ”日人志在灭球,以阻贡发端,臣与日本当局论理数月,彼一味恃蛮,置之不答,甚至发令琉球改县,其轻视我国无理已极,义难坐视,今乘其国势未定,兵力未足,急与争衡,犹尚可及。 若为息事,隐忍迁就,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必掠朝鲜。虽让一琉球,未见其果能息事也”。 何如璋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为第一任驻日公使,笃邦交,争国权。驻日调解琉球之后四年,都在日本悉心查访他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来寻求强国之道。 何如璋认为,日本为了开国,债台高筑,根本没有钱去买军火,海军也特别少,就几千人,几条破船。 北洋水师大有胜算,此时出兵,是为上策;如果不出兵,也要派军舰去威慑它,是为中策;实在不行,就依靠国际公约,与日本谈判,请求各国大使一起追究日本的责任,此为下策。 何如璋又给李鸿章致信,「 ”阻贡不巳,必灭琉球,琉球既灭,次及朝鲜。。。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口舌相从,恐无了局。” 好个口舌相从,恐无了局!但清政府以及李鸿章都没有听得进去,并且还将大肆发表此言论的何如璋解职了,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下策——谈判。 清朝的软弱,就此失去了将日本扼杀在摇蓝里的机会,而李鸿章作为国之重臣,仍然没有发挥他的力量来影响朝庭的决策。 其实1876年的谈判早已谈崩,李鸿章问日本使臣为何违反国际条约。 日本使臣便回答道:「 ”条约有什么用?国家之间就看谁强谁弱,不必履行条约。” 日本已经明确表示拒绝谈判,如果不能用军事力量将日本打回谈判桌上来,他能跟你谈吗?如此一厢情愿,意欲为何啊? 1875年,日本逼迫琉球;1876年,格兰特调解失败;1877年琉球被迫断绝与清国的法理关系,转而向日本进贡;1879年,琉球国王被掳往东京,日本改琉球为冲绳县。至此,甲午海战之前的一段外交冲突告一段落,清庭大败而归。 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并没有停止其扩张的脚步,为此还制定了所谓「 ”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变为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 ”大陆政策”。 此时的古老中国通过了洋务运动自救,虽有回光返照之嫌,但不代表着军队没有一战之力,相反的仍有相当大的胜算。在此期间的1884年, 袁世凯就曾经率领清军在朝鲜击败了日军。 到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求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由此引爆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大败。 日本先是对通过侵台战争对琉球下手,然后再染指朝鲜半岛,因此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战争规模放在历朝历代都不算大,但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清政府承认了失败。 原因不是被人打败了,而是被人吓败了。 为什么要说「 ”甲午战争”是国耻,就是这个原因。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一个传统的东亚霸主,竟然被一个弹丸岛国吓败了,这就是最耻辱的地方。 甲午战争先是日军在朝鲜不断逼迫清国,因此在清庭中形成了以光绪帝、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她的六十大寿被战争干扰、李鸿章也是为了保存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就此形成了主和派,两派互相扯皮 ,僵持不下。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丰海击沉清国的运兵船「 ”高升号”,直接把巴掌甩到了「 ”主和派”的脸上,这反而促成了主和派与主战派达成了共识,清庭被迫应战,甲午战争由此打响。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清军在陆战是先小胜,后一路跑,一直跑。 而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又爆发了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诸舰,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看似旗鼓相当,但清国先是不敢打后被迫应战,被迫应战中又带着期望的谈判,从而日军却牢牢掌控着战局的主动权。 从战术上讲,战争第一阶段中,清军仍然具有胜算。如果海军直接攻击日本本土,陆军坚守朝鲜、平壤,海军攻击日本之后,回师偷袭日本海军舰队,就此可以将日本联合舰队歼灭在中国的东海上。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 朝鲜全部丢失后,日本攻击辽东、大连、旅顺,战机又一次出现。旅顺地势险要,而清军布署的工事也非常强大。 如果这个时候,陆军守住阵地,北洋水师出击,绕过山东半岛,进入大连湾,水陆夹击,仍然具有消灭日军的机会。 然而,两万五千日军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1894年11月22日,旅顺陷落。 第三阶段:1895年1月20到1895年3月17日,最后一战,威海卫之战。 当日本攻击大连的时候,北洋水师如乌龟晒背,卧在山东不动。一直等日本陆军攻下大连,绕过山东半岛,反而来了个「 ”水陆夹击”,北洋水师全灭。 日军叫嚣,扬言要直捣北京,要让清朝皇帝「 ”面缚乞降”。如果这个时候把日本放进关内,在北京城下打。 坚守北京城,等待全国的勤王之师,还可以把日军消灭在华北地区。但三次机会,清政府一次机会都没有抓住。 日军扬言要阵前活捉皇帝,本乃狂妄之语,日本千里来战,补给怎么办,物资怎么办?日本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况且,日本人口四千万,中国人口四万万,如果要决战到底,仅靠沿途的老百姓,就可以完全解决掉日军的战斗力,它还能到达北京城下吗? 但这个时候,以旗人特权为代表的清政府暴露了其「 ”软弱自卑”的特性,一来是怕占领了辽东的日本人撬了他们的祖坟。二来是他们不敢相信汉人,不敢相信民众。 但是它们好像忘记了日军登陆旅顺时的十二天里,当地的农民就已经自发抗击日本军队了呢! 甲午战争之后,由于《马关条约》太过于苛刻,很多国人都不愿意和,希望政府不和,迁都再战,但是清政府怕了,而作为国之重臣的李鸿章也不愿意再战。 李鸿章,一生每每以「 ”裱糊匠”的身份怡然自得,但是在当时,一个留美的洋务要员举报,李鸿章也是一个大贪官,他贪污了大量的银子。 御史安维峻也弹劾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之前,将1500万两白银交给日本某商号经营,投到了日本的茶庄与银矿业,这也是他为什么急急忙忙签合约的原因。 据李鸿章的《分家合同》、《李氏积善堂房地产契约集》李鸿章的资产仅是不动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就超过4000万两。故有「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家常熟世间荒”的说法。 历史的真相骗不了人,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李鸿章就是满清第二大贪官,贪腐金额仅次于和珅,不要再讲什么孤证了,封建官僚大都这个特性。不光李鸿章贪腐,翁同龢也一样,慈禧更是挪用军费,一帮私心作祟,贪赃枉法,威福自用窝里横的人怎么可能带领中国走向胜利呢? 电视剧《亮剑》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逢敌必亮剑”,而清庭之败,也是心败,没打之前自已就败了! 资料来自:《清史稿》、李鸿章《分家合同》、《李氏积善堂房地产契约集》、《李鸿章与淮军》、《李傅相历聘欧美记》、《日清战争实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烛阴 中国上古五大创世神:女娲上榜,第一画出世界万物下一篇:三一八惨案的影响是什么 三一八惨案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