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余干是干越国统治中心 余干是干越国统治中心 证据何在

导语:豫赣是越南国家统治的中心。证据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干越故地在哪里?宋《太平御览 州郡部》引韦昭汉书注:「 ”干越,今余汗县之别名。”《一统志》曰:「 ”余汗县本春秋时越西界干越地,故地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北。”干越故地范围有多大?2011年7月18日大江网载文说:「 ”干国的大致地域是,东至越国西界,即今浙江龙游县境;西、北与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贵

豫赣是越南国家统治的中心。证据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干越故地在哪里?宋《太平御览 州郡部》引韦昭汉书注:「 ”干越,今余汗县之别名。”《一统志》曰:「 ”余汗县本春秋时越西界干越地,故地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北。”干越故地范围有多大?2011年7月18日大江网载文说:「 ”干国的大致地域是,东至越国西界,即今浙江龙游县境;西、北与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贵池、潜山;南与闽越为界,即今福建建阳一带。”史学界老前辈刘美崧教授,以及朱维干、陈元煦、黄现璠等史学专家都曾撰文认为:余干是干越国的统治中心。 余干凭什么能够成为干越国的统治中心?证据何在?我在《干国初探》中已经论述:今天的鄱湖水都、万年稻都、德兴铜都、横峰葛都、景德镇瓷都,三千年前即已植根于赣东北的余干一带。我认为这既是干越人建国的坚实柱石,也是与世长存的强有力证据。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出,有一篇未登「 ”大雅之堂”的文章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客家人起源真相》,不敢妄下断言。二是作者对余干疏于调查,情况未明而遂下定论。如《干国,扬州最早的城池》一文中说:「 ”江西有个余干县,有干越亭,有人认为这里才是干国的都城”。显然,作者对此持否认态度。他知道余干有个干越亭,但并未影响既有的观点。假如他知道余干除了干越a,还有干越b、干越c 、d、e呢?我相信,纵不能令其立马改辙,至少能使其论及余干时多一些审慎。当然,问题主要还在于他可能从未到过余干,也没能见到相关的古代方志等当地信史。 如何使干越史讨论少些争执,多些务实?笔者以为,史学工作者万不可忽略实地考查,寻求真凭实据。尝闻研史人感叹:「 ”文章千篇,不敌陶瓦一片。”斯言良有已也! 笔者学识浅陋,难作高论,好在我是余干人,方便就地考查,方便查阅方志。在友人帮助下,近年来挖掘出了部份「 ”干越特产”,以此进一步证明刘美崧等学者关于干越诸论的公允与正确,或许还有些说服力。今拟于此首次公开,但愿不负愚意初衷。 一、干越山 据《怀玉山志》载:「 ”怀玉山古称干越山”。《玉山县地名志》亦说:「 ”怀玉山古称干越山,界饶信两郡,当吴、楚、闽、越之交,今与皖浙两省接壤。” 干越山为何会改名?何时改的名?古籍记载中有两说: 一、因陆机《文赋》中有「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之名句而改名怀玉山;二、《方舆志》云:「 ”天帝遗玉此山,山神藏焉,故名。或云山有异光夜烛,因名辉山。唐贾耽《华彝图》云:其山上干天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 究竟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唐之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登临此山,写了《题怀玉山夜光亭》之后,纷纭之说才渐告平息。荆公诗曰:「 ”共传尺玉此埋堙,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玉山县地名志》说:「 ”王荆公认为《方舆志》之说近于荒谬,而以陆机所说较为确切,怀玉山之名应由此出。”陆机是西晋着名文学家,由此可证,在陆机之前怀玉山一直名之为干越山。至于「 ”辉山”、「 ”玉斗山”,得名之时远在陆机之后,且不为后人常用,只能是聊备一说而已。 干越山是一座广袤而峭美的山。《怀玉山图序》云:「 ”去县一百四十里,趾信而跨饶,盘亘三百余里,高四百丈。”今之有关文章介绍得更具体:她北入皖境,南握闽山,东连浙辖仙霞岭,西向则蜿蜒于玉山、德兴、婺源、广丰、上饶、横峰、弋阳、乐平、万年、余干、余江等县市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三百余里,穿越了整个赣东北大地。按1983年前上饶地区行政版图计,约占总面积70%左右。干越山盘亘于此,立名于此,可谓是干越故地名副其实的如山铁证。 二、干越墓 刘美崧教授在《干越续论》中说:「 ”江西许多府县的方志往往有‘仙岩’、‘仙居’、‘仙蜕’的记载与传说。尤以干越族统治中心的古余汗境内‘仙岩’最密集。前几年,江西省博物馆对贵溪崖墓群进行发掘,证实所谓「 ”仙岩”,实即干越族后裔盛行的一种悬棺葬。”1973年、1978年崇安白岩洞墓出土了两具船棺,经碳14测定,分别距今3800多年和3500多年。考古学家们还指出,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是生活在彭蠡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2011年7月18日大江网也载文说:「 ”大部分学者都同意,贵溪崖墓属干越说”。 1959年在皖南屯溪市郊弈棋村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晚期墓葬,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和釉陶。青铜器的形制与中原不同,有越式鼎。又出土了几何形印纹硬陶罐及算珠形陶纺轮,均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安徽省考古界同志认为,屯溪西周墓葬应为越文化。刘玉堂在《论屯溪西周墓葬的族属》中清晰地论证了墓葬主人是干越族,屯溪一带为干越故地。 如果说,上述两地墓葬均是以文物推断墓主为干越人,而在今之余干出土的墓碑,则多是以文字直指墓主是干越人。如《宋故许君墓志铭》曰:「 ”许君讳师翰,字文翁,世为饶之干越大姓……”。又,《表忠格天录》载:「 ”赵腾蛟之祖为宋朝之名相,张书绅之祖为汉代贤侯,一葬石鼓塘,一葬张墓桥……,念张、赵两姓皆干越宦裔,稗使各知爱鼎,无坠家声也……”。 上述情况表明:南自福建武夷山市,北至安徽屯溪市,三千多年来生活于此的都是干越族人,其族属之争当可息矣。 三、干越葛絺 《淮南子 原道训》:「 ”干越生葛絺”。高诱注:「 ”干、即吴也。”由于高诱是东汉名家,此注误导了不少人,以为吴是产葛的干越故地。其实不然,刘美崧教授在《三论干越》中指出:「 ”吴地处长江冲积三角洲,多为油黑泥壤,土性偏碱,不适宜葛的生长。至于邗城及临淮二地,更不闻出产葛絺。” 明《怀玉山志》曰:「 ”山不产棉而产葛,法取葛条,用水沤之。其实渍而为粉,可与蕨粉和羹作果,以供宾祭。其条渍久成丝,从而渍之,粗者织以自用,细者善价而沽。女勤采内,可佐农功所不足。”据今网上载:位于怀玉山西延山脉上的葛源镇,「 ”因漫山遍野长野葛而得名。”「 ”隋末唐初,葛源人就有加工葛粉的历史,明清两代作为贡品贡奉朝廷。” 由于余汗的气候、土壤适宜种葛且具较高的经济价值,余汗人自古至今都在大量种葛。余汗境内古有葛兴、葛阳等乡名,这与种葛不无关联,此两乡辖今玉山、上饶、广丰、横峰、铅山、上饶市、贵溪、弋阳、德兴等九县市。与此两乡相邻的其他县也有种葛史,足证可种面积之广阔。现仅葛源镇葛根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并有系列葛产品远销海内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葛源是「 ”中国葛根原产地”,被誉为「 ”中国葛之乡”。 1978年贵溪东周崖墓群出土了大批绢、大麻布、苎麻布和印花纺织物以及一套较为完整的纺织工具。之前,人们都以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印花织物最早,而贵溪却出土了更早的印花织绢。证明干越人在葛麻纺织领域早就处于中国领先地位。 四、干越侯、西干王 刘美崧教授在《试论江西古代越族的几个问题》中说:「 ”早在西周时期,干越族的贵族首领就和中原华夏族有往来朝聘关系,并建立了方国。”俞静安先生曾经考证:《诗经 大雅》韩奕篇的韩乐便是干越族的 侯。西周金文中的「 ” ”字,或释为韩字,或释为干卤合文。「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是指韩乐接受了周宣王的册封,时间大约在前827—782年之间。据考,韩乐又是周厉王的外甥女婿。「 ”韩王娶妻,汾王之甥”,汾王即厉王是也。韩侯朝觐周天子后,奴隶主贵族为他饯行,「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即以江南水乡的特产作为美味佳肴。诗中还反映了韩侯的故土干国,是适宜渔猎的南方水乡泽国。「 ”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鲇甫甫, 鹿噳噳”。有人曾认为韩侯是北方姬姓韩国人,是不对的。韩国当时旱灾连年,哪来「 ”川泽訏訏,鲂鲇甫甫”?据蒙文通先生考证:「 ”西周厉、宣、幽、平、几历一百五十余年,旱灾与人民之流徙不绝于诗。”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也认为,西周建国后之二百年「 ”黄河流域大旱,而长江流域则气候寒而雨泽丰”。凡此种种,证明干国侯韩乐的出生地只能是长江流域的干国。 又,《汉书 功臣表》载:「 ”左将军黄同,以平西干王功,封下鄜侯”。朱维干、陈元煦先生在《闽越的建国及北迁》中说:「 ”西干王一定是拥护余善的将领或越中贵族,在西干称王者。颜师古注《汉书》以为余善既称帝,则其下亦自可称王。实则汉文帝时即有干王、西干王称号,或不必到余善时才有呢。”如上所述,余干若非干越地,焉得干王称号。 五、干越剑 《庄子 刻意篇》曰:「 ”夫有干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是宝之至也。”《祈序杂子》曰:「 ”剑,产于干越。” 现存中华文物中有两柄越王州句剑,曾引起史坛轰动。一藏于台北古越阁,一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两剑均铸有「 ”余邗工利”等字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先生认为「 ”是余邗一地一名工匠利所铸。”并指出,这种铜锡复合铸剑术早已失传,但在余干却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了下来,付福安的铜铁复合剪就是这种技术传承的产物。董楚平、金永平在《吴越文化志》中亦说:「 ”是余干工匠为越王州句制造”。据陈梦家的《六国纪年》考订,越王州句在位年代为前448—412年。即是说,越王州句剑系战国早期产物。 无独有偶,1982年余干县东山百货公司改建时出土的「 ”圆茎青铜剑”,经专家考证为「 ”干越青铜剑”,铸造时间亦系战国早期。 《文献通考》说:「 ”产铜之地莫盛于东南,鼓铸之利莫盛于江西矣”。亚洲最大的铜矿德兴铜矿,以及永平、东乡铜矿都在古余干境内。越王州句选择在余干铸造青铜兵器是顺理成章的事。《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记载:「 ”葛溪水经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文苑英华》注解中也写到「 ”莫邪”宝剑祖师干将在葛溪引水淬剑的故事。唐诗人张祜《题弋阳馆》曰:「 ”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尹子▪劝学》曰:「 ”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所以,现在众多学者都认为「 ”着名的铸剑大师干将、欧冶子应该就是干越工匠”。 六、干越亭 《太平御览▪州郡部》引韦昭汉书注:「 ”干越,今余汗县之别名。”干越亭原建于东山岭羊角峰前,以余干县别名名之。几经废兴,后移建东山岭中峰南侧,现为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 ”干越亭,唐初令张彦俊建。兴元中李德裕重修。”宋《类苑》曰:「 ”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景也!又县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与干越亭对峙。”唐着名诗人施肩吾在《夜宿干越亭》中咏曰:「 ”琵琶洲上人行绝,干越亭中客思多。”自唐至今,历代诗词名家在此留题不下数十篇。 七、干越渡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 ”干越渡在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读史方舆纪要》载:「 ”干越渡,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说:「 ”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通龙窟河。”《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说:「 ”在今江西余干县有干越渡,唐宋时置津吏主守于此。”据考,干越渡原址在今余干县西南小拦河坝,现已通车。 八、干越寺 干越寺,北宋时干越故地风格独具的水乡小寺,原建于余干县市湖中琵琶洲上,今已废。该寺当年,不仅因建构精美,香火鼎盛而远近闻名,更因「 ”树梢藏竹鸟啼多”的优雅环境而引人驻足。历代文人墨客莫不目之为登览胜处,争相游观。北宋着作郎、词学家晁补之曾作《泊思禅寺呈廖明略其地盖干越寺在琵琶洲上》,诗曰: 迟君干越思禅寺,弥月忘归住翠岚。 忽见琵琶洲上月,始惊全室在天南。 九、干越八景 以余干县城中心东山岭为主体的「 ”干越八景”名闻遐迩,风景迷人。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明崇祯十年进士叶应震的《干越八景》。诗曰: 羊角秋风兴悄然,梅香迢递过岩前。 云飞冠冕山横翠,春涨琵琶水续弦。 书烛分来茶灶火,渔歌吹出市湖烟。 龙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钟又耳边。 诗中八景的名称依次是:羊角秋风、宸翰梅岩、冠冕横翠、琵琶春涨、陆羽茶社、市湖渔唱、龙池夜月、昌谷僧钟。 「 ”干越八景”得名于何时?《余干县志》载:东山岭西南约一里处有赵家岭,上有梅岩,系南宋右丞相赵汝愚少年时读书之地。汝愚死后,宋理宗于嘉兴二年亲书「 ”梅岩”二字赐之,赵之子拓刻于石,因有「 ”宸翰梅岩”一景。据此可判,「 ”干越八景”得名当在1238年之后。 十、干越志 有史料证实,宋、明两代的余干县志皆名之为《干越志》。明洪武七年重修余干地方志,吏部主事林弼在《原序一》中写道:「 ”余干县,置自秦,属于饶,其山川疆域,人物俗尚,固已附载番江志中。又别为志,曰干越……属兵燹,余本无复存”。清同治版《余干县志》载,明嘉靖年间知县石简作《原序二》曰:「 ”嘉靖甲申予知余干县事。公暇,进诸生而询之曰:兹县之设厥惟旧哉,历千余岁之事实,宁无传信之典呼?诸生合辞以进曰:吾县旧无志,宋杨元鉴始为志。国初,章纶续之。” 杨元鉴何许人,笔者无从查考。章纶,字子渔,余干社庚乡李梅章家村人。至正十二年,红巾军攻占余干,章纶与众乡贤率乡勇拒之,每战多捷。明洪武初,荐辟任余干州教授,管督理学政,并曾摄理州事。洪武七年奉檄续修《干越志》,五年志成,计十六卷三十六篇,今已散失,仅有《干越志小序三则》遗世。 十一 干越诗 诗家无意记史,却往往为史家留下了诗征。翻开《余干县历代诗词大观》,仅看有「 ”干越”字样的诗词,就有34首之多。这些诗词涉及面很广,除却前文提到的干越亭,干越寺,干越八景以外,还记录了干越路、干越城、干越水、干越地、干越剑、干越州等地物名称。如: 唐李白《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 唐孤独及《题思禅寺上方》:「 ”渺渺干越路,茫茫春草青。远山喷百谷,燎绕驰东溟。” 唐包拮《酬顾况见寄》:「 ”干越城边枫叶高,楚人书里寄离骚。” 北宋米芾《白云亭》:「 ”遂令干越俗,擅此今古名。” 北宋张表臣《戏题》:「 ”切玉昆吾宁刺豕,断蛟干越岂刲羊。” 南宋苏籀《示施又新同舍》:「 ”麦秋梅润霖淫剧,旅汛殊谙干越风” 明胡俨《奉天门承恩改除余干喜而有作》:「 ”便从东汇趋干越,还望西山入故园。” 清江南龄《奇樟行》在城北杨家垱护县古树:「 ”支县干越水之傍……村有古木称奇樟。” 清管棆《余干朱寿命童年寻母记事诗》:「 ”我初从政日,在兹干越乡。干越古名州,礼乐觇为邦……” 呤咏过干越的着名诗人还有刘长卿、张祜、王安石等不胜枚举。换言之,自唐以来历代诗人中都不乏干越故地的权威人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勇猛 历史上最勇猛的八位名将,第一名实至名归下一篇:中国十大已破悬案 中国十大已破杀人惨案,曝杀人案背后的真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