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通过苏辙政论文 通过苏辙政论文 了解宋代的财政环境及他的财政思想

导语:通过苏哲正的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的金融环境和他的金融思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熙宁二年,苏辙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了财政是国家的根本。「 ”夫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而已。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宋代的财政环境 中国古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赋税。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沿袭了唐代的两税制。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历来又将轻徭薄赋看作是盛世的象征之一。 宋代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实

通过苏哲正的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的金融环境和他的金融思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熙宁二年,苏辙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了财政是国家的根本。「 ”夫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而已。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宋代的财政环境 中国古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赋税。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沿袭了唐代的两税制。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历来又将轻徭薄赋看作是盛世的象征之一。 宋代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实行高度集权。财权集于中央,中央财权掌握在三司手中。所谓「 ”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掌管经济出纳的度支司。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为相,想要变法推出新政,第一个措施就是将户部、盐铁、度支三个司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了新的国家部门「 ”制置三司条例司”。 苏辙和王安石一样主张变法,他在《进策·臣事》中认为:「 ”当今之势,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苏辙因此进入了变法的核心机构,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 宋初至真宗时期,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很少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英宗治平二年宋王朝财政入不敷出到了最严重的时候,赤字达4204769。这一财政赤字是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由此可知,真宗朝到英宗朝的财政危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反而成江河日下之势愈演愈烈。财政盈余到财政赤字的转变,本质上是因为支出的增加。尽管此时的宋王朝的的收入还是基本呈现出持续增加的形势。但是支出增加的速度远远是超过了收入。 王安石的「 ”理财”与苏辙的「 ”民本思想” 王安石变法是想通过「 ”理财”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实现宋朝的富国强兵。通过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调控来从各方面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参与。利用封建国家机器的集权性从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手中收取部分利益来建设国家,从而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的矛盾。但这一超前的现代国家财政思想在尚处于封建时代的宋朝是不具备实施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以王安石变法只能在一些细节上取得成功,在根本问题既无力越过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也没有办法忽视封建社会「 ”均田大同”的儒家思想。 而苏辙的财政思想和王安石刚刚相反。他提出的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着重点不是放在增加收入,而是在于缩减财政开支。「 ”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矣。”他也提出「 ”害财者”原因有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苏辙的概括是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让宋代财政陷入危机的三大巨额开支。 如果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不通过增加赋税的办法,那么只有通过大力开掘农业生产力来增加国家财政。但是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的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再生产。 虽然宋代的科学技术在封建时代是一个灿烂的时期,但是也并没有像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一个「 ”质”的显着进步。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财富都是相对有限的。 纵观中国古代发展,宋代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鼎峰时期。正如着名史学家陈寅恪所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讲,造极于赵宋之世。”因此想通过财政收入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办法是比较不切实际。再加上苏辙的民本思想使得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敛取民间的的财富。 如他在《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中所言:「 ”钱者,官之所为,米粟布帛者,民之所生也。古者上出钱以权天下之货,下出米粟布帛以补上之阙,上下交易,故无不利。今青苗、免役、皆责民出钱。是以百物皆贱,而惟钱最贵。欲民之无贫,不可得也。” 从苏辙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王安石在着手变法之初,也曾就青苗法的一些具体实施问题征求过苏辙的意见。苏辙曾说:「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笞必用,自此恐州县事不胜繁也。” 苏辙的分析十分透彻,公贷与私贷之不同在于公家之贷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强行贷款与催还。后来青苗法也因此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激化了宋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苏辙的财政意见 站在历史的今天客观而言,苏辙的财政意见应该是可取的,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产力等诸多因素而言,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削减不必要的国家财政支出来缓解国家财政危机。而解决宋代国家财政危机的着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三冗:冗吏、冗兵、冗费三个方面。苏辙对此也提出了解决措施。 解决冗吏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唐季五代藩镇割据现象。因为宋太祖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分权改革,设立了诸多官职。起初还颇有成效,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宋代中后期,已经演变成尾大不掉之势。官僚机构严重膨胀成,官僚队伍就是滚雪球一样日益庞大,人数日益增多。尸位素餐、人浮于事的官员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负担。因此解决国家财政困难,首当其冲就应解决「 ”冗吏”的问题。 苏辙对于解决「 ”冗吏” 的问题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三条解决措施。 一、延长贡举时间,减少官吏选拨。废除推恩,缓解官僚队伍的增长速度,和缩减官员俸禄的支出,缓解国家财政。 二、宋代朝廷存在一种特权制度,凡皇族以及朝廷中高层官员都可以奏请亲属补官。正如苏辙所言:「 ”使官至于任子者,任其子之为后者,世世禄于朝,袭簪绶而守祭祀,可以无憾矣。”苏辙认为要废除这种「 ”门荫入仕”的特权现象是不可能完全废除,因此只好采取相宜的办法,给予皇族以及中高层官员的子孙一定的俸禄,而不授予官职。或多或少地减少国家财政支出,避免冗吏现象。 三、精简中央机构,裁汰冗员,下放权力,提高官员办公效率。放缓官员的晋升速度,因此减慢国家官僚队伍人数的增长,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解决冗兵 宋代相较于唐代是一个时刻受到外族威胁的朝代。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宋王朝有着百万人数的常备军。因此冗兵现象在宋代特别的严重。巨额的的军费支出也就成了宋代国家财政最主要的经济负担。苏辙对于解决「 ”冗兵”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对策。 一、裁减禁军,增加士兵。 北宋的禁军人数在徽宗年间已经有八十万之众。一个士兵所支付的费用是一个禁军的三分之一,而一个士兵的战斗力却相当于三个禁军。正如苏辙所言:「 ”士兵一人,其材力足以当禁军三人。禁军一人,其廪给足以赡士兵三人。”通过裁减禁军、增加士兵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抵御外侮,也可以节省大量军费,缩减国家财政支出,缓解国家财政危机。 二、苏辙提出重视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 通过间谍来获取外族敌情,减少不必要的边疆守兵人数。以此来缩减军费开支。 解决冗费 苏辙在冗费问题上见解深刻,主张减少一切无益费用,譬如:缩减经济特权阶层的范围,以缩小国家财政支出。改良漕运法,利国利民,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权,精简政府机构之间繁杂的办事程序。 结论 宋代无疑是中国封建时代中最富裕的王朝,巨大的财政收入下却是年年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造成这种国家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三冗:冗吏、冗兵、冗费。还有对外的「 ”岁币”。宋辽两国在「 ”澶渊之盟”之后达成和议。宋王朝每年需要给辽王朝十万两白银以及二十万匹绢。 其后的时间里,辽王朝又要求宋王朝增加岁币,宋王朝需要每天给辽王朝二十万两白银以及三十万匹绢。此后,宋王朝对金、西夏两国的和议也是建立在巨额的「 ”岁币”上达成的。此外,宋代政府提倡高薪养廉,其官员官俸是清代的六倍,是汉代的十倍。巨额的官俸支出也加重了国家财政的担。 苏辙在解决宋代国家财政危机的问题上有着明确的政治见解,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对国家财政的意见和建议并未引起中央政府以及国家核心领导的重视。诸多有效意见和建议中只有小部分得到实施,也并未有效的缓解了宋代国家财政危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重生穿越历史小说完本 重生穿越历史小说完本下一篇:刘裕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 猛将如云 刘裕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 猛将如云 十余万骁勇北府军

文章评论